分享

[转载]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

 灵魂出窍KKK 2013-02-16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承认并且非常重视家庭对于下一代成长的巨大作用。随着从1981年到现在,计划生育国策无孔不入,中国出现了在数量上和人口比例上都前无古人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的家内培养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独生子女的一代

 

独生子女在成年之前一直处于“单性别成长”的生活环境之中。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具有不同的生理性别,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爸爸和妈妈都仅仅是一种家长的身份,不但实际上没有“性别”,而且也绝对不能成为“异性”,否则很多禁忌就会使得耳鬓厮磨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得以维系。因此,除了极其有限的家外儿童间的社会交往之外,独生子女实际上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年龄相仿的异性。

在传统的大家庭里,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其实靠着自己与异性的兄弟姐妹的家内交往,才逐渐了解异性,反过来确认自己的性别。例如哥哥在与家庭中妹妹的不断打交道中,才能逐步明白应该怎么对待女性,自己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他与女性进行交往的能力才可能日益提高。反之,妹妹亦然。

尤其是,家长也是靠着对于儿子和女儿的不同态度,靠着日复一日地调节不同性别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此过程中,逐渐把子女造就成为社会认可的男人或者女人。正因如此,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夜中,人们才有可能把男女的性别道德意识一代一代传下去。

可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上述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他们的性别意识与性别交往能力(且不论对错)到哪里去学习和培养呢?如果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希望他们成为男女平等、尊重性别多元化的一代,那么他们的参照系和协调机制又如何获得呢?

对此,笔者在2000年的认识还很肤浅,结果就没有在问卷设计关于这方面的提问,直到2006年和2010年才补齐。笔者的提问是:您有兄弟姐妹吗?备选答案是:1.没有,我是独生子女;2.只有兄弟;3.只有姐妹;4.既有兄弟,也有姐妹。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是从1981年才开始的,此前的独生子女与社会变迁关系不大,因此笔者的这个提问仅仅询问30岁(含)以下的人。

调查结果经过计算,如果不分城市农村,那么独生子女的比例在1830岁的总人口中是21.6%和18.8%,在1417岁的总人口中则是38.0%;三者平均为25.4%。如果只看城市人口,那么这三个数据分别是36.9%、34.9%和40.4%,平均为38.2%。这就是说,在中国1430岁的人口中,独生子女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城市青年中则接近五分之二。

但是笔者所惊讶的是,独生子女为什么这么少?笔者所调查的1417岁的人口应该出生在1993年到1996年之间,那时候独生子女政策至少在城市里已经严厉执行了1215年,已经严厉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地步;可是笔者所调查到的城市独生子女却仅有区区40%。笔者原来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别意识乃至中国的性文化,现在这一数据迫使笔者不得不缩小其程度。

 

独生子女之性

 

根据分析结果,对于男人来说,是不是独生子,仅仅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差异:独生子住在自己(父母)家里的比例增加79%。这就是说,在性意识方面,独生子其实并不独特。

而独生女在中国历史上相对罕见,因为几乎家家都会想方设法地有一个儿子。目前中国如此高比例的独生女,是最近30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直接产物。为了分析独生女在性方面与非独生女的差异,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查:是否找职业性工作者、上一年的生活是否愉快、是否很了解男人的性心理、是否有过“以利换性”、是否有配偶或长期性伴侣、多个性伴侣的人数、是否从不抽烟、月经初潮的年龄等。

由于独生女是特殊历史的产物,因此她们与非独生女之间的差异的种类(8个方面),多于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的差异(5个方面);独生女几乎从不找职业的性工作者,比非独生女少到97%;她们在调查之前的一年里,生活愉快的可能性减少64%;她们很了解男人的性心理的可能性,比非独生女少了85%,她们甚至不知道怎么才能获得更好的爱情与婚姻;很可能基于第2条与第4条的共同结果,她们“以利换性”(就是找非职业卖淫的男人去“买性”)的可能性令人乍舌地增加14.4倍之多,冲破了人们想象的极限;反之,也许是在上述情况的多种作用之下,为了更早地寻求“坚强的肩膀”,独生女目前已有配偶或者同居者或者长期性伴侣的可能性也是非独生子女的1.2倍;同时,她们多个性伴侣的人数也多出21%,也就是更加不遵守所谓的传统“贞操”;她们从不抽烟的可能性增加了2.3倍,大概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女的管束,最能集中在抽烟等最难以隐瞒的行为上;独生女的月经初潮的年龄也要晚于非独生子女,这也许与她们没有年龄相仿的男孩子朝夕相处有一定的关系。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调查结果,独生女在性方面的表现虽然很难用“更加开放”或者“更加保守”来形容,但是她们的上述9个特征都或隐或现地指向一个共同点:缺乏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能力。

 

“单性别成长”

 

除了独生子女,其他没有异性兄弟姐妹的人,其实也处于“单性别成长”的家庭环境之中,只不过恶劣程度要比独生子女轻一些而已。独生子女加上“单性别成长”的人,实际上已经占到1830岁总人口的近一半,而且在最近的10年间维持数量稳定。

研究同时表明,“单性别成长”对于1430岁(含)女性的作用远远超过对于同龄男人的作用,而且不同于对于独生女的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复杂程度都叹为观止。对于性别的了解程度没有独生女那么单一,姐妹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慢慢加深自己对性别差异的认识程度,了解这一情况不仅涉及到少女的性教育,也关联于青年女性的婚恋和性。

虽然笔者假设“单性别成长”者的状况与独生子女差不多,但是在对男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单性别成长”的男人与“混合性别成长”的男人,在性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显著的差异。这或许可以说明,中国社会对于男人的成长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不论独生子还是只有兄弟没有姐妹,不论异性交往经验与能力如何,都要遵循规律,且按照定轨走下去,最终成为一个“男人”。

这里面或许也潜含着传统父权制社会对于女人的傲慢情绪:对于她们,根本不需要什么交往,所以男人也就无需学习与锻炼。尽管时下的年轻男性们越来越需要平等地与女性交往,但是在性教育体系本来就不足够完备的情况下,再缺乏了家内的异性交往,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前途在中国还是多少会令人有些忐忑不安。

 

发表于《百科知识》201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