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liubaoliang 2013-02-16

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寥廓 /辽阔  央浼 / 勉励            应聘 / 娉娉婷婷

B.角逐角色            砾石沥青            慰藉 /杯盘狼藉

C.盥洗冠名            稽首企望            曲解/屈尊下顾

D.案牍 / 赎罪            搭讪 / 赡养           发迹 /丰功伟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默契    阅历    和稀泥    义气用事

B.枷锁    闲遐    元宵节    峥嵘岁月

C.沧海    精粹    万户候    心急如焚

D.匮乏    酷暑    绊脚石    衣锦还乡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与承德农业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京津地区合作成功的       ,对于两地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敢于       的学习品质,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学得深透,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弃不弃核这一实质性问题上,朝鲜的诉求是与美国举行双边会谈,       改善朝美关系,而核武器是朝鲜最大的砝码,也是问题的症结。

    A.典范     质疑    进而               B.典型    置疑    因而

    C.典型     质疑    因而               D.典范    置疑    进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本届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获得了4枚金牌、2枚银牌,在仍处于世界之巅的时候他却急流勇退,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结束了职业生涯。

B.在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之际,山东各地群众欢欣鼓舞,纷纷通过电视、网络 

      等多种渠道组织收看十八大开幕式,一时万人空巷。

C.现在,书写差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通病。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字体依然稚嫩,歪歪

      扭扭,甚至龙飞凤舞,无法辨认。

D.中国航天立足科技自主创新,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亦步亦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

      就,已跻身深空探索的先进国家行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  

      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B大衣哥朱之文日前在北京录制了他的新歌《美丽的钓鱼岛》,以表达其作为农民

      歌手的朴素的爱国之情。

C.人教社第11套中小学通用教科书今年秋季与学生见面了,人教社总编辑介绍,新版

      课本只需要小学生明白地球是圆的就可以了。

D.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实现全体人民

      有所养,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龙并不是为中国所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崇拜龙,龙的含义也千姿百态。从目前考古发现的龙的形象来看,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出土过近20米长的以石块堆塑的龙。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龙了。中国龙不但发现得最早,广泛地被接受并分布在中国各民族的神话和生活中,而且很早就传播到东南亚和朝鲜、日本及美洲等国,成为最普及的龙。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尼泊尔、印度尼亚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龙的形象在建筑中随处可见,而且由之衍生出的龙舟、龙舞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也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中国龙文化进入这些国家甚至要比进入日本和朝鲜还要早得多。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地安文化的摇篮,在它的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在印地安人的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真是异曲同工。因此大家认为美洲的龙也来源于中国。

龙文化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认为,龙文化在上万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一是图腾崇拜阶段,二是雨水神崇拜阶段,三是神灵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四是中国本土龙与印度佛教龙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对于中国龙形象的塑造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因此印度佛教中的龙极有可能也是由中国传去的。

约在100年前,中国龙被直接翻译为“dragon”。我们姑且把dragon简称为西方龙,它在西方世界的含义也是约定俗成的,与我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古希腊神话中的龙常常作为凶恶的怪物以及宝物的看守者出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提到阿伽门农的装束时说他的剑带上有蓝色龙形的图案,他的胸甲上也有三头巨龙形象的纹饰。龙的形象也出现在《圣经》中。在《启示录》里,龙的形象是邪恶的,是撒旦的化身。这种形象也贯穿在各种基督教教义以及衍生的文艺作品及文化中。早期的圣徒传中不乏圣人与龙搏斗的英雄事迹。圣乔治屠龙作为圣徒传故事的一部分,常常出现在以宗教为主题的图画、标志或雕刻中。即使到现在,在欧美国家的时政漫画作品中,用dragon象征侵略者或敌人都是最普遍的选择。

看来,百年前一个词的翻译所造成的误读是该想办法重新评估一下了。当然这种重新的翻译与介绍并不容易,中国其实有许多文化内容都无法在西方的语境中找到准确的对应的词汇,与其削足适履,倒不如自己发明一个。

6.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龙,龙不是为中国所独有,但中国却有世界上最早的

     龙,这由辽宁查海遗址出土的龙得到证明。

B.中国龙是世界上最普及的龙,因为它不仅广泛地被中国各民族接受,而且很早就传

   播到东南亚、朝鲜、日本及美洲等地。

C.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龙形象普遍存在于建筑中,有关龙的民俗活动也渗透于

     日常生活中,体现了龙文化的普及性。

D.奥尔梅克文化神话传说中的龙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关于龙的传说异曲同工,这是大家

     认为美洲龙来源于中国的依据。

7. 下列关于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龙与西方龙同样历史悠久,都出现在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但中国龙文化的

     传播范围和影响比西方龙文化要大。

B.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含义都是约定俗成的,但意义截然不同,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

      西方龙则是邪恶的化身和侵略者的代名词。

C.美洲龙与中国龙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来源于中国,因此,美洲龙不属于邪恶

     的西方龙,而属于吉祥的中国龙。

D.中国龙与西方龙含义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西方语境中很难找到与中

      国龙含义相吻合的词语,翻译往往造成误读。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现象,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和凝聚力。

B.世界龙文化被认为经历了图腾崇拜、雨水神崇拜、神灵与帝王崇拜相结合、中国本[]

      土龙与印度佛教龙相结合等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C.《圣经》中也不乏圣人与龙搏斗的英雄事迹,这对欧美国家影响深远,以致现在的

      时政漫画作品还都是把龙象征为侵略者或敌人。

D.由于中国的许多文化内容无法在西方找到对应词汇,中国龙的准确翻译存在很大困

      难,因此,与其错误地译介,不如另造一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侯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等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免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

    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簿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阙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羌寇武都                                 寇:进犯

 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易:变更

 C.托为贫人储                                 托:托名

 D.积六七岁不省                              省:反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B.羌乃率众数千                                    乃夜驰之沛公军   

 C.而今日且二百里                                  人非生而知之者                     

 D.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具体表现出虞诩的将才的一组是

  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

 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羌人曾率数千人马在陈仓与崤山山谷一带围堵虞诩军队,虞诩运用与孙膑同样的谋

      略,反败为胜。

 B.当时地方长吏允许犯罪的百姓交钱赎罪,借此聚敛民财,以饱私囊,虞诩上书皇上

       建议废除此制,并被朝廷采纳。

 C.宁阳主簿多次向朝廷控诉县令枉法,朝廷始终未予理睬;主簿气愤不已而上书讥

       讽,因此获罪,后经虞诩为之辩解而减轻处罚。

 D.虞诩为人正直,举劾官吏,喜好讽刺检举,屡次忤怒权要贵戚,然而其刚正不阿的

       秉性,至老都不改变。

 

 (共114分)

四、(28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4分)

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3分)

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3分)

14. 翻译下面课内文段中的画线句子。(10分)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3分)                           (白居易《琵琶行》)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3分)     (司马迁《鸿门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苏洵《六国论》)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得道者多助,                。(《孟子·公孙丑下》)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鼎铛玉石,                 ,弃掷逦迤。(杜牧《阿房宫赋》)

五、(8分)

1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网络新词语人肉搜索下定义。(不超过30字)(4分)

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是近年来人肉搜索的标志性案例。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一词虽然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行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者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身参与,由他们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到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

人肉搜索是指                                                                                            

17. 请仿照划线部分,将下面两种身份的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

      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守住了家乡白洋淀,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说:我的幸福就是                         

某艺术工作者说:我的幸福就是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月光下的萤火虫

迟子建

  阳光和月辉不能给予的,小小萤火虫却可以满足我们日渐疲惫甚至畏惧的内心。

  在张家界的某个夜晚,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儿。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常常看见成群结队的游人喧哗而过。其实,如果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游览来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于月光,我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该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不知怎的,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不得不看见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古人类逝去了,又会进化出新的人类,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天地间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大自然中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

刚才的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选自《知识窗 2012年第期,有改动)

18. 作者在第段中说我很惧怕阳光,从全文看,原因是什么?(3分)

19. 文中第段的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独立成段,在全文结构上有

      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0. 请解释文中最后一段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

      在文中的含义。(5分)

21.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列举三处,并说明这样用的好处。(6分)

答案:)19.(3分)①阳光不能跟月光一样带给人安详和平静;②阳光下需要在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③阳光下会看见一些暴行。评分标准:每点1分。

20.(5分)单独成段,起到强调作用。(1分)结构上照应开头的“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使文章完整;(2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热爱之情,不得不返回人群的无奈之情。(2分)

评分标准:按照要点的赋分来评分。

21.(4分)萤火虫飞过我眼前时引起我的思考,使我暂时忘记了疲惫和烦躁,获得了宁静与自由。

评分标准:“骤然一亮”、“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的解释各1分,通顺1分。

22.(6分)阳光与月光的对比,阳光月光与萤火虫的对比,人与萤火虫的对比。(每点1分)清楚地表现出对比对象的不同之处;突出了萤火虫的安闲、自由;表达了作者喜欢宁静自由的思想情感。(每点1分)

评分标准:三处对比各1分,作用各1分;如果分别指出几处对比的作用,也可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

                                                 ——(美)海伦·凯勒

     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练习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分)清楚地表现出对比对象的不同之处;突出了萤火虫的安闲、自由;表达了作者喜欢宁静自由的思想情感。(每点1分)

       评分标准:三处对比各1分,作用各1分;如果分别指出几处对比的作用,也可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七、(60分)22.评分标准:参照山东省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