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长道短“宅办公”(附照片)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7

说长道短“宅办公”(附照片)


插图 李媛
  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一组数据显示:如果美国有5000万人每周一半的时间在家办公,每年的“收益”将为——减少1000万辆汽车出行,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0.51亿吨;节省石油2.8亿桶,以每桶100美元计折合人民币1747.2亿元;减轻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压力,减少路面旅程91亿英里,相当于172365辆汽车驶完8.5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避免交通伤亡事故77000起;节省的通勤时间,将为上班族赚到2周左右的假期。
  
  告别悠闲的春节假期,上班族休眠了一周的“上班模式”再次启动:清晨,捧早饭、挤地铁,偶尔演一段“夺路狂奔”;傍晚,饥肠辘辘,却还得再挤一次地铁……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以1.17个小时的平均上下班往返时间高居全国第二。如何压缩上班族“在路上”的时间,让员工感受到些许幸福感?国内一些企业眼下正在尝试的“宅办公”(Working from home)变革,或许是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甩开办公楼租金高涨“包袱”,让员工免去诸如交通拥堵、油价上涨、停车位难找等令人头疼的麻烦事,“在家里办公”,似乎是个再好不过的主意了。
  
一次历时九个月的试验
  就在去年,携程旅行网董事长梁建章公开了一份研究报告。原来,高涨的办公楼租赁成本,加上员工的流失率令携程开始动起“宅办公”的脑筋。经过事先调研发现,公司里机票和酒店预订部门的255名员工无不倾向于“在家工作”,也满足在家中工作的各项条件——他们在公司工作的时间都超过6个月,家中有宽带连接和用于工作的房间。
  在这场为期9个月的“试验”中,255名员工被分成两部分,生日是偶数的员工每周(5天)在家中工作4天,生日为奇数的员工在办公室工作。最终结果显示,1/2照常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绩效上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另外1/2每周在家工作4天的员工,业绩则增加12.2%,且工作满意度的提升令离职率下降了50%。
  “我们看不出员工离开办公室办公有什么负面影响,员工们也报告说在家有更好的工作态度和更高的满意度,并且他们的工作离职率下降了50%。”梁建章在研究报告里写道,在家办公的员工大幅提高了工作态度和满意度。
  “携程在上海至今仍有大约200名员工采取在家办公的模式,以酒店、机票预订部的客服岗位为主,”在采访中,携程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刘丽君向记者透露,“这些人基本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技能成熟,绩效也一直保持优良的水准。”
  除了试验之外,携程去年还与长宁区合作推出“居家就业”工作模式,以“在家办公”的工作条件,先后吸引了30多人加盟。刘丽君说,“考虑到居家办公性质,我们对员工的年龄、外表等要求放宽,更重视其诚信度、责任心,希望能招到一批愿意长期在家办公的稳定员工。”经过层层培训考核,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这一模式。截至目前,首批学员中有的人留下来,也有的人已经转岗。
  
关键的成本
  携程的“试验”,引发了许多上班族对未来办公方式的憧憬。事实上,不断飙升的办公成本也让不少企业意识到:让员工“在家办公”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以上海为例,尽管写字楼存量已经高达500万平方米,但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持续走高,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基本都在8元人民币以上。
  据IDC调研报告显示,如果美国有5000万人每周一半的时间在家办公,每年的“收益”将为——减少1000万辆汽车出行,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0.51亿吨;节省石油2.8亿桶,以每桶100美元计折合人民币1747.2亿元;减轻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压力,减少路面旅程91亿英里,相当于172365辆汽车驶完8.5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避免交通伤亡事故77000起;节省的通勤时间,将为上班族赚到2周左右的假期。
  与此同时,传统固定场地办公的重要性日益减弱,人们可以在路上、家里、车站、机场继续工作。办公室的使用率通常只有45%,保留空荡荡的办公桌并不明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移动办公是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超过10%的劳动力至少一个星期在家工作一天,而采用“宅办公”为主要办公模式的人群,占整体劳动力的比例已经几乎翻了一倍。
  在家办公如何解决沟通问题?以IBM公司、AT&T公司和Sun公司为案例,这些公司会通过拨号的方式建立虚拟办公室,并且鼓励员工至少在部分时间里到公司来上班。戴尔的总部在美国已经大规模实行在家办公超过一年。总部办公室的人很少,桌上也没多少电话,员工之间的沟通基本都通过企业通信工具进行。事实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储存、第三方程序接口、社交网络和地理位置应用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再加上大量移动自动化办公(OA)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已基本能够解决在家办公的技术问题。
  
留住“人才”
  谈起“在家办公”的模式,刘丽君坦率表示,最大的优点在于能留住人才。“多了在家办公这项选择后,公司员工的流失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在去年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英国电信公司亚太区总裁戴高勋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称他们将“在家的时间”视为留住人才的砝码。“有什么技巧能留住这些人呢?你需要看一下他职业的发展,让他们感到满意,特别是要确保他们有回报;此外,除了这个,还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有新的维度。”在戴高勋看来,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愿意一天从早到晚上班、加班,“他们渴望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平衡”。
  无疑,不用早出晚归、不用长途奔波、不用穿正装、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在家办公能为员工省下许多“在路上”的时间。
  不过,无论在家办公的优势如何明显,技术的发展又为在家工作提供了多少可行性,人的因素始终都是主要的阻碍。来自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CEA)发布的报告称,“阻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工作场所灵活性的益处和缺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数据,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希望通过机制的灵活性来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公司的收益,以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
  
当“社交”趋近零
  在家上班似乎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完美工作”,但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只呆在家里。
  在携程与长宁区合作的项目中,有一些员工主动提出“回公司上班”的要求。刘丽君告诉记者,“主要是一些年纪轻的员工,他们更愿意在上班时与同事交流,加入到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而如果呆在家里,就很难参与集体行动。”
  对于在家工作的利弊,见仁见智。有些公司认为,允许在家办公会破坏团队协作。惠普和英特尔两家跨国工贸公司就曾以此为由不再允许员工远程办公。2006年,惠普公司停止了数百名IT员工的远程办公方案。2008年年初,英特尔公司也开始要求其IT部门一半以上的远程办公雇员,每周必须至少4天到办公室报到。
  在一些专家看来,在家上班,员工的视野和思路都会受到制约,没有社交群体,而且在公司缩减规模时,比较容易遭裁减。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把相应的技术和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就允许大量员工在家办公,将使管理陷入混乱。
  荷兰的甲骨文公司目前有超过1000名员工,但其中只有60%的员工每周工作日会来这里上班。有些人会通过一个结构化的程序,每周至少在家里办公1至2天;其他人偶尔也会在家办公。然而,与一般员工不同的是,诸如人力资源总监等管理人员却会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因为只有人在公司,才能和员工面对面沟通,同时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
  对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学专家的观点是——最好还是留在办公室。因为,高级经理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大量简短、频繁而未事先安排过的互动构成。当他们都坐在同一个办公区的时候,这种沟通就会更容易完成。
  此外,除了可能破坏团队合作,在家办公还可能导致考核体系失调。《MIT斯隆管理评论》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不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得到提升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公司的经理们往往会认为那些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更为可靠和勤奋。
  或许聪明的员工在家办公时会向老板汇报工作的进度与情况,打消老板脑海中认为员工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的遐想,但这些做法有多大的效果就很难说了,而且仅从业绩上去评判员工也并不容易。许多老板依旧会对那些最后离开办公室的员工留下深刻印象,哪怕他们在网上购物。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莎贝斯·坎特认为,很多公司没有为迎接在家办公的潮流做好准备。如果企业中没有很强大的协作、信任和个人责任的文化,在家办公就行不通。而眼下大多数的企业里,都没有这样的文化。经理们通常不知道在不能面对面的情况下,如何和别人协作或沟通。
  事实上,在不少国内的企业中,员工也更习惯面对面沟通,不去公司上班心里有点不踏实。传统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因为办公方式的变化而得到及时调整,这将是在家办公潮流的一个阻力。
  
自控力的挑战
  也有一些员工在尝试“宅办公”后发现,自己似乎无法在家上班。
  “在家工作一年半后,我发现根本没法在家里安心工作”沪上一家外企从事销售工作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她觉得人际交往对她来说很重要,呆在家里更像是被锁在一座“信息孤岛”上。她同时表示,自己在家工作确实很难保持自律,“有时早上起来后,心里想着要立马收取一下电子邮件,但往往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间,才发现自己仍穿着睡衣裤在上网。”
  有意思的是,美国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一些人来说,在家办公可能比出门上班更容易精疲力竭。主持这项研究的蒂姆·戈尔登教授带领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家大型计算机公司的316名员工。这些员工有的每天到办公室上班,有的部分或者全部时间在家办公,研究人员让这些员工评价家庭矛盾水平以及工作与生活平衡度。
  调查对象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如家庭责任会否影响工作、家庭义务会否令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处理工作、工作量及压力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等。调查结果显示,80%的调查对象因无法完美平衡工作与生活而感到压力,在家工作会让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最终研究发现,家庭与工作间本身就存在矛盾的人如果在家办公,一天下来会感觉比出门上班更疲惫。工作与家庭需求的矛盾越大,人们越会感到精疲力竭。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那些善于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的人来说,在家工作是一个不错选择。有些人会对工作和生活设置出明确的界限,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比如,在家中规划出一块作为办公的专用空间,并明确规定每天工作的时间,严格遵守。哪怕划分了如此分明的界限,仍然需要和家人有个良好的沟通,告诉他们你要做什么,你什么时候做。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宅办公”拥护者的理由
  公司:
  在家办公的员工大幅提高了工作态度和满意度,员工的流失率明显下降。
  在商务成本不断飙升的中心城市,办公室空间的节省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员工:
  不用早出晚归、不用长途奔波、不用穿正装、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在家办公能为员工省下许多“在路上”的时间。
  
“宅办公”反对者的理由
  公司:
  在家办公会破坏团队协作;如果没有把相应的技术和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就允许大量员工在家办公,将使管理陷入混乱……如果企业中没有很强大的协作、信任和个人责任的文化,在家办公就行不通。
  员工:
  在家上班,员工的视野和思路都会受到制约,没有社交群体;不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得到提升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公司的经理们往往会认为那些在办公室工作的员工更为可靠和勤奋。
  家庭与工作间本身就存在矛盾的人如果在家办公,一天下来会感觉比出门上班更疲惫。工作与家庭需求的矛盾越大,人们越会感到精疲力竭。
  
在家办公,你怎么看?
  赞成派:推行适合在家办公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代表企业:戴尔、IBM、AT&T、Sun
  动作:美国戴尔的总部已经大规模实行在家办公超过1年。IBM、AT&T和Sun公司通过拨号的方式考虑建立虚拟办公室。
  尝试派:几个工作日在家办公,几个工作日回办公室
  代表企业:甲骨文
  动作:荷兰甲骨文国内公司员工每周至少在家里连续办公1到2天。
  反对派:在家办公会破坏团队协作
  代表企业:惠普、英特尔
  动作:2006年,惠普公司就停止了数百名IT员工的远程办公方案;2008年初,英特尔公司也开始要求其IT部门一半以上的远程办公雇员每周至少有4天要到办公室报到。
  
何止一种模式
  一项最新针对“在家办公和去公司办公,你认为哪个效率更高?”的微博调查显示,24.9%的网友认为在家办公可以“减少堵车和尾气排放,再也不用吃食堂饭了”,36.1%的人选择“对公司节约水电成本,对员工节省上下班时间”这个选项。
  但“在家办公”的缺点同样明显:近两成的网友认为“这样少了同事之间的相处,会变得更冷漠”、“不赞成在家办公,没有工作的氛围,家是用来休息和娱乐的,不是用来干活的”,而高达5成的网友的结论是——企业给员工目标,在哪办公都不重要。
  在家办公的好处显而易见,接受灵活办公模式的概念也不算太困难,但目前“宅办公”仍然只是传统办公方式的一个补充。可以确定的是,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办公室当作唯一的办公地。一家知名跨国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移动工作者数量最多,而灵活办公模式在整个欧盟则拥有最悠久的历史。荷兰、丹麦、芬兰以及瑞典等国是灵活办公最普及的国家,之后是德国、英国。在法国,员工非常谨慎地将工作和家庭分开,同事们通过电话来沟通非常普遍。而越来越多雇主开始与员工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来沟通,员工逐渐接受这种模式、并将工作带回家做。
  除了在家办公,对“雇佣一批员工,把他们固定在办公室里工作”渐失兴趣的企业们又在尝试雇佣季节性临时工的主意。这几年,“吉普赛打工族”正在诸如亚马逊、梅西百货等公司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左右。每次圣诞季节前后,亚马逊都有吸引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想要的东西:一份临时工作。他们集中在亚马逊公司的仓库外面宿营,到了上班时间就进仓库工作,每小时收入基本在10美元。在几个月的工作时间里,亚马逊提供免费停车的地方和电力,而当圣诞节前夜工作完后,他们将拆掉这些宿营场地。每年亚马逊都会公布临时招募员工的计划,去年这个数字是5万。而除了亚马逊之外,梅西百货、反斗城等也对“季节性员工”抛出了橄榄枝。
  或许没过几年之后,集中在一个固定场所办公将会日渐成为“非主流”,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工作形态会把人们从办公室中逐步“解放”出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