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人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至今仍有罗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纪时罗姆人已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遍布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瑞典等地。另有罗姆人经叙利亚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同时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罗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 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
《茨冈》, 这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用的小提琴狂想曲。1924年拉威尔为女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外孙女所作,她琴艺高超,为此拉威尔在这首乐曲中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乐曲结构与自由奔放的风格,使人联想到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作者又将它配器成为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显得更为华丽辉煌。
一开始小提琴奏出相当长的华彩段,运用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带增二度的音阶,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泛音音响,使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小提琴停留在双音颤音上,随后管弦乐进入,以潇洒的琶音进行延续了华彩效果。后面出现的小提琴旋律,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第二主题的再现亦用泛音奏出,很快变成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越来越华丽。小提琴的声部象"无穷动"般地流动,与乐队的音响混成一片,犹如吉普赛艺人奔放的歌舞场景,直达到狂热的顶端,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打马走过山冈
懒懒地望着残破的桥梁
空气中弥漫烧刀子的味道
边走边看
口袋里的银子不多了
都怪俺那贼婆娘
唉 ......
腊野兔,烧鹌鹑.......干!
北方的河在流淌,
水中有妖异的月亮
掬一把溪水洗洗脸
抹去胡捎的青盐。
马在胯下嘶鸣,
畜生你可是恋家?
那将就歇一程
喝口清水,吃块豆粑.
起程吧,起程吧,可见那天色已昏暗,
满天飞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