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言基础值得琢磨

 牛人的尾巴 2013-02-17
汉语言基础值得琢磨


一、什么是修辞?1、修辞——依据题旨,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2、修辞学——研究提高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二、修辞和语言三要素? 1、修辞和语音。音节、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等。2、修辞和词汇。同义词、反义词、方言词、外来词、成语、谚语的使用、同音词和双关等。3、修辞和语法。句式、肯定、否定、修饰语、倒装、省略、长句、短句、单句、复句等。三、修辞和逻辑? 1、逻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2、表达要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3、有时出于表达的需要,可突破逻辑的制约,构成超常规的用法,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伟大的平凡、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可爱的小冤家等,有时违反逻辑的矛盾律,却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第二章 词语的锤炼“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锤炼词语的座右铭。
第一节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一、准确朴实: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1、政治活动中的名称用语要准确。如:“中国政府代表团”和“中央政府代表团”。2、商务活动中的提法要准确。如:“偷税”和“漏税”。3、文艺作品中的词语要准确。如:“孤儿”和“弃儿”。4、用词语要精当并朴实无华。“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二、简洁有力 :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櫆)1、人物描写中的“白描” 求简洁。2、文章题目和新闻标题力求简洁。三、新鲜活泼:古人就提出词语要新鲜活泼。唐代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清代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1、新鲜活泼是作家创造精神的体现。2、新闻标题要新鲜活泼。3、体育词语的使用。如:“短平快”“时间差”“亮红牌”等。4、文艺词语的使用。如:“五朵金花”“红娘”等。5、科技词语的使用。如:“黑洞”“裂变”“克隆”“全天候”等。四、生动形象:1、写景状物要生动形象。2、形象地表现事物的形状。如“搓板路”“一窝一窝儿的贪官、昏官”。 3、恰当使用富有色彩的词语。4、恰当使用表声音的词语。
第三节 成语和成语的活用:一、成语: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一)成语的修辞作用:1、意蕴深厚。2、文字精练。3、生动具体。4、风趣诙谐。5、新鲜别致。(二)成语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1、理解要正确。2、运用要贴切。3、节奏要和谐
二、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一)成语的活用的方式:1、易字。如:望洋兴叹——望天兴叹——望书兴叹。2、谐音。如:一往情深——一网情深。3、拆用。如: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叶茂。4、易色。改变原成语的感情色彩。如:自讨苦吃。。5、易序。如:喜新厌旧——喜旧厌新。6、别指。(二)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1、文字简洁。2、内涵丰富。3、色彩多样。4、富有趣味。(三)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1、要理解成语原形的意义。2、活用要恰当自然
第一节 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常见的整句的类型。一、对偶:对偶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偶”是由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偶可在形式上可分严对和宽对。严对要求: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对偶在意义上可分为三类:(一)正对。正对指上下联意义上相近,互为补充。(二)反对。反对指上下联意义相反,互相映照。(三)串对。串对指上下联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也叫流水对。二、排比: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词组。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排比和对偶都具有语言的整齐美。三、叠用: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有意识地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词组。叠用类似排比,但与排比有别:(1)排比要求整齐,叠用不作要求;(2)排比要求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叠用则有意使词语重复。叠用和一般句子区别:叠用比一般句子整齐,叠用比一般句子集中突出。叠用比一般句子清晰醒目。
第二节  短句和长句: 短句是指句子的形体短,词语的数量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词语的数量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短句: 短句的特点:(一)明白易懂;(二)感情色彩多样;(三)使用性强。二、长句:形成长句的原因:(一)句子带有修饰语,有的修饰语比较长;(二)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并列词组充当的;(三)句子的某个成分是由连动词组充当的;(四)句子的某个成分也是句子形式。长句的主要特点:(一)信息丰富;(二)气势充畅;(三)脉络分明。三、长句化短:长句化短的基本方法:(一)抽出修饰语;(二)运用叠用句;(三)合叙改分述。
第三节 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句是指表示肯定语气的句子;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子。肯定句的预期一般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否定句中先后使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一般表示较强烈的情感,有时也可表示较委婉的预期。要正确地使用双重否定句。
第四节 设问句和反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和一般的疑问句不同,它们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一、设问句: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设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思考。设问句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在行文的中间,在段落或文章的结尾。设问句运用的方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多问一答”。二、反问句: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中含有否定词的表示肯定的意思;不含否定词的表示否定的意思。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表示更为强烈的语气或情感。可以表示赞颂、感叹、表示愤慨、表示责难、讥讽等。反问句的运用由多种方式。
第五节 口语句和书面语句:一、口语句:口语句是指一口头形式出现的句子。口语句的特点:(一)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相对较多;(二)简略的句子相对较多;(三)关联词语相对较少;(四)语气词相对较多。二、书面语句。书面语句是指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句子。书面语句的特点:(一)长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相对较多;(二)整齐的句子相对较多;(三)具有特殊的句式;(四)关联词语相对较多。
第六节  顺装句:按照正常顺序所组成的句子叫顺装句。单句中的某个(些)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了通常的顺序,这样的句子叫倒装句。一、单句中成分的倒装:(一)谓语在主语之前;(二)状语在句首;(三)状语在句末;(四)其他。二、复句中分句的倒装:(一)联合复句中分句的倒装;(二)主从复句分句的倒装。
第四章 语言的声音美
第一节 要研究语音修辞:人们遣词造句,不仅要考虑到词语的意义、内容,而且要考虑到它的声音、形式,讲究语音修辞,使语言的声音给人以美感。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
第二节 双音节化:双音节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1、为了实现语句基本语音段落的双音节化,人们常常把单音节的凑成双音节。2、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具有很强的双音节化倾向。
第三节 音节的协调:一、直接组合的词语中要注意音节匀称:选用词语应该注意双音节倾向。一般情况下,单音节和单音节相配,双音节和双音节相配。二、相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注意音节一致

第四节 几个多音节语音段落:一、四音节语音段落(一)双音节的名词作状语常常可省略介词。如:科技兴国。(二)有的双音节动词作定语常可省去助词“的”。如:参考资料。(三)两个偏正结构表示陈述关系。如:南水北调。(四)双音节词的反复问格式常用省略形式。如:参不参加。(五)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构词语素。如:缺医少药。(六)词类活用以满足结构需要。如:吃请受礼。二、三音节语音段落:三音节段落可起到调节的作用。三、五音节语音段落和七音节语音段落:1、五字语句具有汉语五言诗句的节律美。2、七字语句具有汉语七言诗句的节律美。

第五节 押韵:押韵是指韵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音节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诗歌押韵的类别:(1)偶韵,(2)奇奇偶韵,(3)随韵,(4)排韵,(5)交韵,(6)抱韵,(7)一字韵,(8)阴韵。
第六节 平仄的安排:声调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安排恰当,声音就会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如:千锤白炼,千军万马,千 真万确,千山万水,千刀万剐,等。
第七节 双声叠韵和叠音:一、双声和叠韵:双声指两个字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韵母相同。二、叠音:1、什么是叠音。叠音又称叠字,指相同的字(或音节)的重叠。2、现代汉语中叠字的类别。(1)语素或音节重叠,如:星星、形形色色,等。(2)词的重叠,如:看看、研究研究,等。3、叠音的修辞作用。(1)语意鲜明突出,(2)表情细致生动,(3)语音和谐流畅。
第五章 修辞格的运用:修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唐钺《修辞格》分27种,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分38种,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分24种。
第一节 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二、比喻的类型:1、明喻。明喻的主体和喻体都出现,主体和喻体之间有比喻词。2、暗喻。暗喻又称隐喻,它的主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不用比喻词,用“是、为、就是、成、变成、当作”等。3、借喻。借喻的本体不出现,比喻词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三、比喻的修辞作用☆1、说明事理;2、描述事物;3、刻画人物。四、运用比喻的要求:1、贴切;2、新颖;3、巧妙。五、比喻的辨识:1、 要把运用比喻和运用词的比喻义区分开来;2、 要把比喻和含有比喻语素的词区别开来;3、要把比喻和同类事物的比较区分开来;4、要把运用比喻和表示猜度、不确定的语气区别开来;5、要把运用比喻和举例区别开来。
第二节 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1、借代就是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而用和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2、本体和借体。原来的事物名称是借体,被用来代替的事物的名称是借体。二、借代的方式?1、以部分代整体;2、以具体代抽象3、以专称代泛称4、以特征代本体。三、借代的修辞作用?1、突出事物的特征、属性;2、使语言活泼风趣; 3、使本体具有借体的某些情味,丰富了语义。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代的基础是相关,借喻的基础是相似;2、借代不能转换为明喻,借喻可转换为明喻。
第三节 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二、比拟的类型:(一)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可分为三类:1、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2、有生命的事物拟人化;3、抽象事物拟人化。(二)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可分为两类:1、把人拟作物;2、把甲物拟作乙物。三、构成拟人的几种方式:1、使用动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动作行为;2、使用形容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形状;3、使用名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状况;4、直接让本体说话,使之具有“人”的功能。四、比拟的修辞作用:1、使表述幽默风趣;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3、使表述更有说服力。五、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使用比喻要出现喻体,使用比拟不出现拟体。
第四节 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夸张又称夸饰、铺张、饰词、增语、扬厉、形容。是对描述的事物“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二、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1、直接夸张。指不借助于其他其他修辞格的夸张。2、间接夸张。指通过与其他修辞格结合进行的夸张,有比喻式、借代式等。三、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1、夸大夸张。把事物的某种属性加以放大。2、缩小夸张。把事物的某种属性缩小。3、超前夸张。把行为的时间超前。四、夸张的修辞作用:1、刻画人物,形象深刻;2、描述事物,生动传神;3、语言有味,引人入胜。五、夸张要注意的问题:夸张要注意客观基础,掌握一定分寸。
第五节 双关 一、什么是双关?1、双关是借助语境的条件,故意让语句同时关涉两个对象,言在此而意在彼。2、中国古代作品中就有双关。二、双关的类型:1、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形成的双关。2、谐音双关。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的双关。3、对象双关。利用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对象形成的双关。三、双关的修辞作用:1、富有寓意;2、含蓄委婉;3、尖锐犀利。
第六节 仿词 一、什么是仿伺?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词语。二、仿词的类型:1、相类仿词。仿词和被仿的词语某个成分意义上类似或关系类似。2、相反仿词。仿词和被仿词语的某个成分的意义上相反或相对。三、仿词的修辞作用:1、映照对比,言简意赅;2、语言新鲜,风趣幽默;3、尖锐辛辣,语含警策。
第七节 顶真 一、什么是顶真☆1、顶真又称顶针、连(联)珠、蝉联。指以上文的词语或语句作为下文的开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2、我国古代就有顶真。二、直接顶真和间接顶真☆1、直接顶真。顶真部分的相同词语直接递接。2、间接顶真。顶真的相同词语之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三、词的顶真、词组的顶真和句子的顶真。四、顶真的修辞作用:1、结构严密,气势连贯;2、有利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3、音节自如,流畅自然。
第八节 拈连 一、什么是拈连?1、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的时候,把适用于前一个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连用在本来不适用该词语的后一事物。2、中国古诗文中就有拈连。二、拈连的类型:1、主谓粘连;2、述宾拈连。三、拈连的修辞作用:1、拈连通过拈词和拈体的超常组合,引起人们的联想;2、拈词和本体、拈体相互映衬,使情感真切;3、表示嘲讽。

第九节 回文 一、什么是回文☆1、回文又称回环。它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2、中国古代就有回文。二、严式回文和宽式回文:严式回文要求本体和变体的词语完全相同,宽式回文中本体和变体之间词语不完全相同。三、词语回文和句子回文。四、回文修辞作用:1、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表明事物的相互关系;2、表现动作行为或某种状况的来回往复,交替出现;3、通过变体或本体的有悖事理,表示讽刺。4、避免词语雷同,增强语言趣味。
第十节 引用  一、什么是引用?1、引述有关的语言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2、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引用。二、明引、暗引、意引:1、明引。指引文十分明确的一种引用。2、暗引,指形式上看不出的一种引用。3、意引。指引文交代出处,然与原文大体相同,或只引述大意。三、正引和反引☆1、正引。指作者肯定、赞同的言语、文字。2、反引。指作者否定、不赞同的语言文字,常作为分析评判的对象。四、引用的修辞作用: 1、可以使论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2、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3、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