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158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158首[唐补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书上说,王勃6岁上学前班时,作文就写得特别棒,受到班主任的严重表扬。
  
   隔代遗传气死人。
  
   9岁的时候干了一件令人拍案惊奇的事,读颜师古(人名)所注的《汉书》时,竟发现了错误,而且还不只一处,一发不可收时,所幸写了一本书《指瑕》专门罗列。
  
   历史上总是有一些人刺激着学商泛泛之辈,把我们累得满头大汗,抬头看时,还远远被甩在后面,这就叫望尘莫及。
  
   高宗李治麟德初年,刑部尚书兼右丞相刘祥道外巡,路过王勃家乡,机不可失,小王勃立刻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自荐,刘丞相爱不释手,看了又看。
  
   责无旁贷地举荐,王勃到了京城,参加考试。
  
   唐代科举分为2种:制科和常科。奇才异士考制科,大部分人考常科,常科又分进士和明经。
  
   进士成为大多数的追求。
  
   王勃年龄太小,算是奇才,考了制科,被光荣录取。
  
   这时候的王勃多大?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7岁。被授朝散郎(一种文散官,从7品上),开始自己照顾自己,拿国家俸禄。
  
   比较现在,17岁的孩子有的初中可能还没毕业,唐朝政府与王勃携手不走寻常路。
  
   少年得志的王勃,意气风发,走起路来连蹦带跳,心里没有一点愁。
  
   有一位杜姓朋友远赴四川,王勃写下这首诗送行。
  
  [本诗简析]
  
   这首诗如雷贯耳,圈里人都知道。
  
   先解释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少府”是县尉(县公安局长)的别称,那么这位杜姓朋友具体叫什么,查不到,以后也未在王勃的诗中出现。
   之:去。 任:任职。
   “蜀川”指四川一带。
   以前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是照本宣科,意随书走,后来感觉不对劲,渐渐有了一些差别,我说出来,大家见笑。
   首先从题目开始。
   送别诗中,题目中写上人名的很多,给我的感觉,仅以职位相称的往往是一般的朋友,但既有姓名又有职务的除外。
   就像我们写Email,你是直接写对方的名字还是写职务,由2人的关系程度决定。
   所以我觉得王勃与这位杜少府关系未必很铁,再看诗中的内容,武断地以为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应酬之作。
  
   继续。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城墙,在这里指蜀川。
   三秦:指京城长安。项羽灭秦后,将原秦国区域分别3部分,分别是:雍国、塞国和翟国。秦国的都城在长安,汉朝建国后,没变。
   巴蜀富饶,京城长安所需物品一直靠巴蜀供应,以后的“安史之乱”,李隆基跑到巴蜀也有这个原因。
   “城阙辅三秦”,这句话是一种安慰,你去的那地方很重要,有前途,我心里想:“一个县尉能干多大的事?”
  
   风烟:泛指一般的风景,多说几句,人的视线是有距离限制的,看不清楚太远的地方,即使睛空万里,无风无烟。
   不论怎样,看远景总是模糊的,像有一层烟雾。
   五津:泛指蜀地。蜀川有5个重要的津(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
   “风烟望五津”,理解这句话,前面可以加上“透过”2字。
  
   第1句是安慰,第2句应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但作者没有,虽然“风烟望五津”这个肢体动作写在第1句后面也比较自然,你去的那个地方,我抬头看了看。但感觉有点多余,一首五律就40个字,应该写更重要的内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离家求仕。
   朋友要走了,“与君离别”之“意”是什么?作者写出了“同是宦游人”,难道这就是“离别意”?
   感觉像白开水,无滋无味,你出门在外,我也是,我们都是“宦游人”。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离别”,没有“意”。
   目前终归是你没走,是杜某要离开京城远赴蜀川,这样写有点牵强。
   离别之际,就没有失落感吗?就不想说点什么吗?古人是很注重离别的,因为每次的分手可能就是诀别,不像现在有飞机火车手机QQ。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2句熟透了。
   但细细琢磨,会感觉这2句是花拳绣腿,是忽悠,有着一种口号式的空洞。
   关键是真能做到这样吗?在毕业纪念册上很多人都会写上这2句,但事后仔细想想就知道了。
   对大部分朋友不合适,对异性情侣暂时还行。
   这2句全凭才气和灵感,与阅历感受无关。
  
   这2句可能化自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丕当皇帝时,极力打压几位弟弟,曹植、曹彪和曹彰同去京城朝会,结果曹彰暴死,离开京城时,曹植感到他与曹彪的处境很危险,担心以后兄弟们无缘再见,想与曹彪同行,但没被允许,愤慨之余,曹植写了这首《赠白马王彪》(当时曹彪被封为白马王。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
   兄弟分手,生死未卜,曹植发此感慨,很真切。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做。 歧路:分手时的岔路口。
   儿女:泛指一般男女。
   最后这2句,王勃表现得很率真,分手在即,没什么可说的了,你走吧,我们谁也不许哭。
   真想哭时,也未必有眼泪,感情没到那个份儿上。
  
   这首诗之所以知名,全凭第5、6这2句响亮亮的口号,其它6句黯然失色。
   人类需要口号,虽然不真实但冠冕堂皇,渲染气氛。
  
   很多评论都说王勃的这首诗摆脱了齐梁以来的靡靡之音,开唐诗一代新河,清新硬朗,有点不同意。
   国家平安,自己得意,一次朋友的普通离别,你让他怎么悲?
  
   解析完毕。
  
   ======================================
  
   少不更事的王勃才华横溢,无奈涉世不深,情感的白纸上,墨迹了了,让他写出深沉的作品,为时尚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谢谢阅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