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187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187首[唐补34]
  
   春泛若耶溪
  
   綦(qi2)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写作背景]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人。
  
   稍大后随父母移居荆南江陵(湖北江陵县),父母做生意,家里不穷。
  
   生意人家里的孩子胆大,自主能力强,15岁时,綦毋潜便离家赴京,自谋出路。
  
   是来参加科举吗?不是。在京城的他广交朋友,同时读书不缀。
  
   一晃,10多年过去了,北漂的綦毋潜结识了张九龄、王维和王昌龄等一些文学猛人,潜移默化中诗文水平突飞猛进,感觉良好的时候,报名参加了高考。
  
   结果落地,无地自容的綦毋潜不想混了,打起背包回家,临走时,写了一首诗,“布衣空染洛阳尘”是该诗的最后一句,超好就晒。此时30岁。
  
   在家养精蓄锐,4年后,再度赴京,这次老天有眼,綦毋潜金榜题名,35岁。
  
   然后为官,光荣参加工作,任宜寿(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再然后调京升至右拾遗(从八品上),又然后升至著作郎(从五品上)。
  
   綦毋潜充满灵秀,眼光敏锐,否则也不敢15岁北漂,此时的他,看出了盛唐后期的社会隐患,甚至大乱,自己该何去何从?心绪纷乱之际,出差到了浙江,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
   泛:飘浮。
   若耶溪:溪名,在浙江绍兴市东南14公里处的若耶山下,北流入镜湖。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幽意:隐居的想法。 偶:偶然,在这里有任意的意思。
   隐居的想法从未间断,这次乘舟而行要顺其自然。
   写这诗时,作者并未隐居,一直在做思想斗争,所以开篇第1句就把压在心头的这块石头晒出来。
   自己该不该隐居?也就是说诗人一定在反复衡量隐居的利与弊。这次就要外出找感觉,而且和自己约定,心无倾向,顺其自然。
   作者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有隐居想法是因为社会要乱,主要从自身考虑。本人对綦毋潜没有任何贬意。
   关心的是,这次出行的结果如何?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诗人出发了。
   “晚风”是大风还是小风?不知道,诗人没有明确。在这次行动中,诗人尽量不加入个人倾向,全凭自然感受。
   这个“舟”是怎么“行”的?是诗人划桨还是完全靠“晚风吹”,异或是兼而有之?
   从诗人“随所偶”的态度来看,个人以为是依据“晚风吹”,诗人不想用力。
   晚风给人的一般感觉就是习习状,但在这不是,它能“吹行舟”,这么明显的风力作者有意不渲染,用心良苦,找感觉的态度认真。
  
   溪:山里的小河沟,这里指若耶溪。
   诗人的行舟现在何处?刚到若耶溪口。注意,诗人的行程描写够细。
   虽然尽可能保持“随所偶(不加入个人倾向)”心态,还是写出了美好,溪岸两边的“花”入诗,是自然还是有意描写?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际:当什么时候。 壑:深沟。 南斗:星名,28宿之一的斗宿,由6颗星组成,状如斗勺,与北斗星相对。
   若耶溪的源头是若耶山,也就是从若耶山流出,诗人没有进山,是顺溪而下。
   若耶溪流出后,沿山而行,它是东南至西北方向(查google地图),这时诗人又舟行了一段时间,到了“西壑”,此时是什么时候?
   诗人晚上出发(晚风吹行舟),现在已是“夜”。从始发站到“西壑”估计用了一段时间,那么到现在,感觉如何?
   起初的“晚风”,诗人不用意,到“花路”时,感觉稍微有了好感。
   继续。
   诗人抬头,往南看到了“南斗”,“隔山”是正常的,因为现在若耶山下。
   为什么不抬头北望?北面不是还有北斗星吗?
   诗人的用意应该比较明显了,隐居的的想法占了上风,不愿意北望,是因为北面有长安。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潭:深水池。潭烟:水气弥漫如烟。 溶溶:浓密的样子。
   继续前行,这时候应该到了溪面比较宽阔的地域,水气蒸腾,弥漫如烟,到“西壑”的时候已经是“夜”了,现在肯定比“夜”还深,夜半三更,孤身一人,此时的诗人心里也许有些害怕突突,不由地往后看,树林和月亮已经甩在了后面。“低”字说明诗人已经走了很远。
   这首诗我相信作者是用心了,此景应该是有意入诗,水气弥漫如烟,正是很让一个人迷茫的时候?
   是做决定的时候了。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生事:人生之事。 且:副词,暂且。 持竿叟:钓鱼老头。
   处于“潭烟飞溶溶”的环境之中,诗人一定想到了人生亦如烟,看不清,理不透。
   不想也罢,由它去,决定隐居。
  
   这是一首写法非常细腻的诗,一步一步展开,表面“随所偶”,其实很用心,綦毋潜的迷茫犹豫和挣扎在诗中能体会出来。
   大乱将至,该何去何从?
   扶不上墙的烂泥,由它去吧,爱祖国并不一定要爱国家。
   国家危亡之际,不乘机贪污腐化,也算一种高尚,致敬。
  
   喜欢这首诗,尤其是最后2句。
   解析完毕。
   ======================================
  
   果然,“安史之乱”前,诗人抽身而退,开始隐居。以后,不知所终。
  
  
   感谢诗人留下这首诗,让后人体会到了一种从失望至迷茫再至决定的心路历程。
  
   再次献上一份尊敬。
  
   ======================================
  
   诗人的名字有意思,“毋潜”的结果还是潜了。嘿
  
  ======================================
  
   非常羡慕诗中所描绘的梦幻景色。
  
   一直想去南京,一直没去过,面对滚滚长江,手拎一瓶二锅头,沿江而行,是何等的惬意!
  
   ======================================
  
   决定隐居的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綦(qi2)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232708/16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