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12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212首[唐补59]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作背景]
  
   开元12年(724),24岁的李白决定出蜀远游,由此,拉开了诗人真正漂泊的序幕。
  
   李白后来用8个字形容这一壮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什么样的人外出时有“仗剑”装备?
  
   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文人未必不“仗剑”。李白“仗剑”,自有他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心中的侠士情结。“十五好剑书”,李白少年练过。
  
   出蜀的目的何在?
  
   求仕,游玩,学道。
  
   认为李白出蜀完全是为了求仕,个人以为不妥,理由就是出蜀后的表现。
  
  
   没事儿的时候,瞎猜:
  
   就李白这脾气,他老爸管得住吗?
  
   管不住,一万个管不住。天生英才往往与老爸关系不睦。
  
   李家做生意,不穷,这样的父母对儿子可能有2个希望:子承父业或科举求仕。
  
   李白粪土金钱,凭这估计他老爸也不敢让他接班,而科举呢?那些儒家经典们,李白想必一看就困,想睡觉的那种。
  
   那就只能走举荐之路,举荐的优点就是快,容易几步到位,但举荐容易吗?
  
   在巴蜀,一次苏颋,一次李邕,可以说都没成功,苏颋虽然赞扬,但没有行动,而李邕是直接毙。
  
   第1次出蜀,虽然志在必得,但也犯嘀咕,有了一种离乡的那种惆怅,而且这种惆怅有点特别。
  
   李白走水路,船至清溪,写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首诗怀念峨眉山的月亮。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名,即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蜀地名胜。 平羌:即平羌江,在峨眉山东面。
   这2句,李白在用字上有技巧。
   依绝句格律,首句的“峨眉山”不能连读,应是“峨眉”和“山月”。完整说,在“峨眉”的后面省略了一个“山”。
   这种省略非常自然,当读到“山月”时,自然又将“峨眉山”3字看成一组,省略得不见痕迹。
   同样,第2句的“平羌”后面也省略了一个“江”。
   李白也玩细腻。
  
   这首诗是李白的名作,一直被人推崇,不但在用字,意境上也有独到之处。
  
   峨眉山是蜀地名山,可以代表家乡,那么这首诗中,代表家乡的主要意象是“峨眉”还是“山月”?
   应该是“山月”,即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暗承着不圆,人的离别。
   “秋”字用得好,不但点明了离乡的季节,而且让人感觉到一种萧瑟,适合抒发离愁。
   再一次体会到诗语言的精妙,“半轮秋”这种组合,在散文里就是败笔,属于不通不顺。
  
   月亮当然是如影随行,一直跟着,跟到了平羌江。
   与其说是月亮相随,还不如说在诗人心里,对家乡的思念一直相随,看到月亮,就像看到家乡。
   抬头就能见月,诗人为什么用“影”,将水中月亮的投影入诗?
   水中月比真实的月亮更近,更有亲切感。缠绵得像个女子。
   “江水流”就是普通的景物描写吗?
   人在船上,船随江走,离家乡渐行渐远。而月亮不舍不弃,也随流水而动,在诗人的眼里,就是送行。
   “江水流”,不但指平羌的江水,同时暗指水中的月亮也在“流”。
  
   就这是李白的婉约,一甩豪放,变得缠缠绵绵。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即板桥溪,在平羌峡口东5里。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渝州:今重庆市。 君:指月亮。
   这首诗另一个叫绝的地方就是用了5个地名,而这5个地名衔接自然,读起来不硬。
   必须先弄明白这5处地名的位置,否则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依次由西向东:峨眉、平羌、清溪、渝州和三峡。诗人的行程当然也是顺序而递。
  
   而这2句,诗入并没有按顺序写,下笔有了一次回折,而且回折的很妙。
   按说由“清溪”应该向“渝州”,写李白却来了个“向三峡”,为什么?
   出了三峡,就相当于出蜀,真正地离开家乡。也许从离开家乡的第1步起,三峡就是自己心中的一个结。怕它,但又不得不面对。
   已经到了清溪,离三峡越来越近,这种怕,也就越来越强,即使当中还有渝州。类似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
   “夜发清溪向三峡”,让我们好像读出了李白的紧张,狂放的年轻李白好可爱!
  
   紧张和怕,此时的他,心里还有底吗?也就是说,诗人还有所寄托吗?
   有,就是最后一个渝州。
   巴蜀:原来是先秦时期的2个小国,在今四川省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渝州(重庆)属“巴”的辖境,巴蜀自古一家,“下渝州”的过程中,“我还在”可能成为李白心里的支撑。
   但是,这种支撑又能坚持多久?没多久,因为“君(月亮)”在诗人的眼里很快就消失了。
   是因为山高的遮挡,还是选择性消失?
   如果是因为山高的遮挡,无疑会加重这种惆怅,如果是人为,那就说明在驶向最后一根稻草(渝州)的过程中,李白已渐渐不支。
   无论哪种,诗到此嘎然而止,诗人没有再写下去。
   他到底愁到了什么程度?
   李白没说,整首诗没写一个愁字,表面平淡,全是写景。
   第1次真正远离家乡,独自在外闯荡的感觉,李白竟是让我们猜。
   如此含蓄的写法,李白作品中并不多见。
  
   “君”一直有2种说法,“月亮”和“友人”,以为是前者,如果是后者,在题目中应该有所表现,而此诗的题目是“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没有浪漫豪放,而是婉约,尤其是最后2句的回折,太有韵味,看到了细腻的李白。
  
   中国诗坛,像李白这种豪放者不计其数,没有响起来,可能是言辞的功力不够,也可能是一味豪放,不知婉约相济。在写诗上,年轻李白不是愣头青。
  
  
   还没完,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这首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是名山,道教盛行,李白出蜀前应该去过,或者说,诗人是从峨眉山开始离蜀的。
   李白崇尚道教,希望成仙远离世俗,月亮的高洁正是这种情结的最好代言。
   爱月亮,正是体现了李白对理想的执着。
   但建功立业,又是自己的另一半,不得不暂时放下心中的圣洁,那月亮当然就不圆了,在诗人眼里就是“半轮”。也许月亮此时很圆,由于自己的外出求仕,而变得人为的“半轮”。
  
   月亮一直随行,随江水流动,看着水中的月亮,诗人是否有一种刺痛?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旦出蜀,就真正践踏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心情是复杂的。好在还有至渝州的这一段缓冲,想再看一看心中的月亮时,却因为山高被遮住,李白会不会以为是月亮厌烦了自己?痛中加痛。
  
  
   见月思乡,是人之常情。李白钟爱月亮,可能还有原因:
  
   1.月亮高洁,正是自己品性的追求。
  
   2.李白崇尚道教,而道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仙升天,也许在诗人看来,月亮是天中最豪华的别墅。
  
   这首诗的两种理解,个人倾向前一种。
  
   解析完毕。
  
   ====================================
  
   婉约李白。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完毕。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232708/19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