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310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310首[唐补167]

  出山逢耿湋(wéi)

  卢纶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写作背景]

  一个外乡人,赴京科举如果失败,那就回家。伤心之地,不宜久留。

  所以,卢纶2次失败,2次回家。当然另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京城的高消费。

  然而,当第3次再赴京城的时候,且改变了想法,无论如何,不破楼兰终不还。

  打持久战,是什么让他动了这般干戈?

  家,是疗伤的好地方,但是,对于一个善良人,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亲人为自己揪心,还好意思吗?

  当然,还有他人嘲笑的眼神。外伤,也疼。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不知咋地,突然想起了这2句。



  他的币够吗?

  估计费劲。

  如何吃住?

  自从卢藏用发明了“终南捷径”后,终南山就成了旺铺,各色文人趋之若鹜。钻营不灵光的卢纶,也开始做起了这个梦。

  终南山的费用是低的,受关注的目光是多的。跟风,是老实人的惯用套路。谁让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安营扎寨,吃糠咽菜,秉烛黄卷,浮想联翩。

  中国式隐居,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多都有着一颗四处跳动的心。况且,在卢纶心里,隐居不是目的。眼看着自己这鱼没人钓,有点急,还是科举吧。所以,长安还是必须要去,比如报名啊,填表啊,确认一下考场啊,等等诸如此类。

  这年冬季,起身长安,路上巧遇耿湋。

  有感慨了,写诗。

  [本诗简析]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离披:分散,在这里可能理解为环绕点缀。 “离披”最早出现于宋玉的《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奄:忽然。 梧:梧桐。 楸[qiū]:树名,与梧桐类似,比较早凋。)
  山:此处指诗人居住的终南山。
  诗一开篇,就劈头盖脸地来了这么2句,不诉离别,不说友情,将耿湋晾在了一边,不管不顾地竟说起了自己居住的终南山。初读,有点懵。

  卢纶隐居,并非真心实意,目的有二:一是希望被钓,二是科举复习。然而,日复一日的环境熏陶,谁敢保证柳不成荫?
  妄自猜测,他可能真的喜欢了。
  隐居,本来就是大多数中国读书人的共有情结,这下,点燃了。下山的时候,舍不得了。
  云雪环绕,仙境飘然的终南山啊。

  从题目《出山逢耿湋》,知道这首诗可能就是刚刚出山时而作,也就是说,终南山就在身边,如何“万里”?
  丈量距离最精确的工具应该是心,再见了隐居!

  有三山五岳等名山昂首屹立,终面山显然不是最高。“最高峰”一定是心理效应,淡泊名利的隐居生活,真是好啊。
  一个“曾”字,无情地划着界线,今天,我又开始俗了。
  读出了不舍、无奈和自责。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我还会回来的,等办完该办的事,“暂”字如是说。
  绝句只有4句,写到第3句时,还在留恋,诗人中魔了。
  难道,这首诗的主题只是留恋?

  卢纶并非豪爽,落榜失败,必有阴影。这次科举,忐忑不安。
  当再一次巧遇耿湋时,一定勾起了往事的回忆,那次也是去长安,也是去科举,路上碰到了也是他,那次的结果是失败。
  变得异常敏感。
  “又”字,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长长的叹息背后,是心里没底,心里没底,是极度担忧的心理表现。如琢如磨,对于科举,他太在乎了。
  感觉到了他内心深处,隐隐的怕。

  喜欢,且不得不离开,而前方的路,扑朔难卜。

  解析完毕。

  =====================================

  会如愿吗?
  如果是,该是如何的喜悦,如果非,又该是怎样的悲伤?

  出山逢耿湋(wéi)

  卢纶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谢谢阅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