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恶之念 ——我看《西游·降魔篇》

 象数之理 2013-02-18
善恶之念 
——我看《西游·降魔篇》 
    谷 雨
    火爆的《西游·降魔篇》让我第一次坐在影院的第二排看完整部影片。仰着头、含着笑、流着泪。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虚伪、不夸大、不妄论,因为那一刻我的情绪依然驻留在影片当中。
    影片讲述的是心中装有大爱的玄奘在西行前,拿着《儿歌三百首》驱魔直至出行取经的故事。它以降妖除魔为索引,以收服妖心为己任,以普度众生为目标,一步一步将导演心中“佛”的理念推向极致。佛家的救赎,是非后的顿悟,构成了影片最核心的表达。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始终认为当年的《大话西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香港和内陆之间在体制、文化上差异所导致的,过度的解读,掺杂了太多影片外的因素。而今天的《西游·降魔篇》没有采用不断拼凑笑料再至结尾强扭出主旨的敷衍做法来续写影片,通篇的叙事主线是清晰的,它是沉淀下来的周星驰个人抒怀之作,不求跻身庙堂,但愿去魔成佛。
    时隔数年,影片里那首熟悉的《一生所爱》立刻将我拉回曾经的“青葱岁月”,让我不经意间想起当年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以及那段现在看来稍显僵硬做作的台词。男女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后周星驰时期叙述的惯例,这也许是他心中的一个“魔”。我宁愿相信,他在电影中展现的悲情和喜感也正对应他的性格——既成熟又纯真。舒淇饰演的小段用她一贯的感性和全心付出让我流下眼泪,文章饰演的玄奘用他藏在心间但却无力回天的爱让我感慨涟涟。明知不可为而为的爱令人心酸,咫尺天涯不敢回首的爱令人痛惜。
    电影描述了香港导演心中那个冰冷的现实世界。影片中的鱼妖是因为救人而被村民误杀后成妖,然后回来残忍地报复村民;猪妖更是被自己最深爱的女人和奸夫所杀,然后血腥地报复所有人。从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看出,大恶者也曾心存善念,所谓的妖不过是因心有怨恨而郁积成魔。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妖是会作恶多端,人又何尝不会心怀鬼胎呢?就说影片中的那些捉妖人,他们不是为了悬赏就是为了江湖地位,甚至还有假装捉妖实则骗人钱财的。对于妖,人们可以理所当然地镇压、打死,而对于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又该如何?!人妖之界,有时候不过一念之差而已!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也只有玄奘手中的那本《儿歌三百首》了。
    一部影片必然会带有导演个人深深的烙印。这部影片虽然周星驰没有参演,但他那招牌式的无厘头文化、对传统武术的截取式引用和深情交错的表演在影片中随处可见。每位演员包括偶像型的罗志祥都成为了他表演精神的承载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功力,是从草根做起、慢慢演化并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后的功力。在我眼里,以前只有徐克、姜文和杜琪峰能够做到。他们没有高高的架子,他们知道老百姓想看什么,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并懂得如何用电影去诠释。
    当然,影片中也有内伤。譬如,最后收服悟空那一段太过于笼统,语焉不详,有点憋了一口气最终没解决的难受。谁都知道最终玄奘是要收服悟空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收服,观众对此充满期待,但影片最后只用一记简单的“万佛朝宗”来解决问题,显然过于仓促。再有,小段最后死的那段情节也有些难逃窠臼,接着玄奘就顿悟了,多少有些形式主义的范儿!也许是前半部分太过精彩而让后面的升华略显失色。相比周星驰电影中的特别味道,我并不在乎现代影片越来越倚重的3D特技,更在意那似曾相识的“猪笼城寨”和其中小人物世界的展现,还有那搞笑之上的凄美爱情、配角们的精彩幽默。

    再套用周先生的一句台词: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喜欢一部电影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