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乔森综合病症

 竹弦书馆 2013-02-18


孟乔森综合病症又名,闽希豪生综合症,Baron Munchausen综合征;住医院癖;Ahasverus综合征,明肖森综合征;假装急病求癖,曼丘森综合症,孟乔森症候群这种患者会伪装或制造自身的疾病来赢得同情照顾或控制他人,另外有一种是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或代理性佯病症正式的定义是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亲对子女是一种最复杂也最致命的的虐待形式。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孟乔森氏症候群
  英文名称:Munchausen syndrome
基本解释
  孟乔森综合症可分为一般的孟乔森综合症和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其症状的范围都很广,是指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词汇由来
  18世纪时,德国有位叫孟乔森的男爵,总是用装病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且伪装得惟妙惟肖。1851年,一篇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乔森综合症”来命名这种症状。而代理孟乔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意思是指病患使他人替代自己成为疾病的角色,获得注意并藉此取得医疗介入。

 


基本概念
  一般的孟乔森综合症患者算是一种非正常自杀行为。患者会不断向周围的人报告自己拥有各类疾病,并模仿疾病症状,但经诊断后都会发现患者其实无病。有些患者对疾病非常了解,拥有近乎专业的相关知识,因而他们会篡改医生的诊断报告,且对吃药、打针、住院、动手术非但不反感,反而显得非常兴奋愉悦。最严重的患者则会伤害自己,使自己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则是虚构别人的症状,特别是子女、晚辈、弟妹等需要照顾的人。也有护士向医生谎报病人出现疾病的案例。严重一些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则会向所照顾对象的饮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药物。如英国一位被称为死亡天使的儿科护士贝弗丽·艾里特(Beverly Allit),她在工作期间向患儿注射会导致心脏停跳的氯化钾和造成低血糖的胰岛素,共造成了4名儿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伤害。
  依据临床医师经验,可看到父母或照顾者杜撰孩童的病症时,可能会喂孩子吃泻药、催吐药或其他药物、食盐或矿物油,制造腹痛或腹泻症状,或是把排泄物放到孩子喝的水或注入血管内,使孩子感染菌血症,或是把孩子的尿或呕吐物中加血,制造出血情形。
  医生表示,这些制造出来的病情乍听之下符合医学常识,但仔细推敲又没有一个疾病可概括描述种种夸张病症,这些父母或照护者通常会鼓励医师替孩子多安排检查或手术,不愿意出院;唯有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请同病房其他家属与医疗人员帮忙注意,才可提高这类疾病的诊断率。
  这一类的父母通常医学知识丰富,或是本身就是医护人员,因此制造的病情往往栩栩如生,乍听符合医学知识的推理,但仔细推敲又没有一个疾病可概括他所描述种种夸张的病症此外他们极端赞美医师。鼓励医生安排检查,对于医疗程序的兴趣大於对孩子病情的关心,不愿意出院。

 


病理与治疗

案例分析
  CM里的变态父亲是消防队的急救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给妻子下毒再进行急救,最终导致妻子早逝。但妻子的离去并没有让他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通过强迫儿子上吊的方式满足他,并且发起“憋气”的网络互攻游戏,让在校学生变相自杀,满足他的急救欲。
  这是一种及其无耻的行径,但由于外在表现的救护给人及其正面的感觉,因而不易被人发觉并无法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因此,在儿童保护中必须高度警惕此类虐待症。
  在美国通常在案例被发现时可能子女当中有人死亡,当同一个家庭有第二.三个孩子时,专业人员才会警觉到母亲的爱也可能扭曲成怪异的致病性虐待,且这种虐待不似殴打或性侵害那么容易归类,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亲心中的游乐场长大,而是不断奔走于医院,生活重心完全建立在虚构的疾病上,照顾者与医师成了帮凶,医师往往成为为不知情的帮凶他们往往相信家属说的话,因此医师必须在心态上有很大的调整才能看清事实,事实上家长的叙述都可能不正确,检查结果是正常的,任何治疗都没有效,而且在多的检查也不够,因为家长就是加害者,最高明的谎言未必是真假参半,有些孩子的确会表现出若干症状,但引发的症状通常被加害者隐匿,在美国曾经有一案例一名小孩从三岁开始不断生病,母亲发现当别人称赞她很辛苦,从中获得被人认同的感受时,开始不断加害自己的女儿,像是给小孩吃不干净的食物让小孩生病,这种情况持续将近十年,后来被医护人员发现母亲在喂食时是用喂食管打到胃,在喂食管中发现有病菌,后来才知道母亲竟然把粪便打到喂食管内,造成小孩无数次开刀检查都查不出病因。
  代理孟乔森症候群(代理孟乔森综合病症)又称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儿童受到不必要的医疗,导致心理、心灵及生理上的不必要伤害。表现为病人到处求医,千方百计咬住医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通过说谎吹牛,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等手段,编造出许多虚假的症状,和医院工作人员产生冲突,稍不如意立即出院,反复辗转于多个医院医师表示,此病不容易被发现,通常是透过旁人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就医时医护人员仔细留意,才可提高诊断率。
  1951年,英国精神科医生asher正式将这类综合症称为munchhausen综合症。
症状特点
  ⒈吹牛说谎,向医生提供虚假的急诊住宿和症状。
  ⒉不惜破坏自己的身躯使人相信。
  ⒊辗转反复进入多所医院。
  ⒋病人多数为较年轻的女性从事医务工作,并与医院某些人有特殊关系。
  ⒌多数病人有精神创伤,但到处求医甚至伤害自己但目的性不明。
  ⒍编造故事,以体现自身才能.比如主管编造要裁员的消息,随后告诉下属,经过自己努力,下属的工作都保住了.比如员工编造客户刁难公司的故事,图谋升迁。
  ⒎挑拨同事之间关系,然后体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如分别对两位选定的目标同事讲,双方都在设计陷害对方,然后充当调解人,化解两位同事本不存在的人际关系危机。
  ⒏拒绝帮助困难中的同事,以在关键时刻,充当力挽狂澜的角色。
  ⒐不愿意分享比较重要的工作信息或资料。
  munchhausen综合症区别于诈病,无明显目的性。有学者认为,孟乔森工作综合症的部分患者是无意识的,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也有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患有孟乔森工作综合症症状的,当事人并非是无意识的,其行为是公司政治和职场权谋的表现。
判断此病症的要素
  ⒈ 证据表明,此人是故意导致或者虚报另一个人生病的症状的。
  ⒉ 此人的动因看起来是为了参与照顾生病者
  ⒊ 没有其他动因能够解释他害人的目的,比如没有什么骗保一类的东东。
  ⒋ 此人没有其他精神病。他们的性格一般都很自私而幼稚在,且成长过程中缺少关心和爱护的人。典型病例
  ⒌ 患有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的人,通常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通常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经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
病因
  具体的病因还不清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都会对该病的形成有所影响。曾经有过长期疾病史,曾经在被人照顾中体会到幸福感以及经常被家长忽视的儿童都更容易获得该疾病。人格障碍也和该病有着很大的关联,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症状与压抑性冲动有关。研究患者的病因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往往错误地描述自己的患病状况。
行为动因
  具体的病因还不清楚,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都会对该病的形成有所影响。
  ⒈ 曾经有过长期疾病史,曾在被人照顾中体会到幸福感以及经常被家长忽视的儿童都更容易获得该疾病。
  ⒉ 人格障碍也与此病有关联。比如,施虐者从小缺乏重视和关注,长期缺乏自信,于是便采用这种方式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⒊ 有人认为这种症状与压抑性冲动有关。
典型案例
  1995年,麻省南开普敦,老兵护理医院的姬丝汀,被捕时估计她已经杀死75人。
诊断和治疗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的Munchausen综合征很难治好.认可病人的伪装固然能减轻其紧张,但是他们的要求会不断升级,最后超过医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如果当面拒绝他的治疗要求的话,便会使他愤怒,于是换另一个医院治疗.病人往往拒绝精神科治疗,或者设法蒙骗过去,但一般还是会接受咨询会诊和按期随访,这至少可以帮助他渡过危机.实际上我们对这种病人的处理只限于及早识别和作出诊断,尽力避免具危险性的检查方法或过多的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做作性障碍的患者,应给予一个相应的疾病诊断,而不是指责.医生在给患者一个可以接受的疾病诊断时,应同时告诉病人,只要他和医生合作,就可以解决其表面疾病之下的心理问题.治疗时通常需要一名家属,并且要将患者的问题作为一个疾病而不是欺骗行为来讨论,例如,告诉家属疾病的发生机制.如果病人三番五次申明自己有病却又检查不出任何症状,同时他所列举的现象非常具体、精确,近乎于典型症状。而对其作出进一步检查又会遭其反对,对其治疗照顾却使其满意时,该患者就很有可能患有孟乔森综合症。对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患者来说,则是剥夺其照料权时容易导致其不安。有趣的是,虽然患者喜欢谎称患有各类疾病同时接受治疗,但他们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孟乔森综合症并将其治好。治疗该病主要依靠心理治疗,特别是疏导和沟通。同时要加强患者和其亲属的交流,限制亲属在其患病时给予过度的照顾。对于该疾病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治疗,要将其彻底治愈也是非常困难的。

 

代理孟乔森综合症

基本资料
  代理孟乔森症候群(代理孟乔森综合病症)又称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儿童受到不必要的医疗,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伤害,医师表示,此病不容易被发现,通常是透过旁人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就医时医护人员仔细留意,才可提高诊断率。
基本概念
  代理孟乔森综合症,不是自己装病,而是让身边的人生病,然后予以悉心的照顾。在外人看来,他们是非常有爱心的照顾者。他们很喜欢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为了给自己“制造”照顾的对象,他们会故意伤害对方,稍不留神,就会出人命。一般说来,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病人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甚至自己就是医生或护士。
病症产生
  孟乔森综合症病人有一个强大的“病人面具”。他们喜欢当病人,以便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这个面具可能是在某次生病的时候获得的。因为生病而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病人面具受到强化而保留下来。当他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时,或者说,当别人不够关心和照顾他时,这个面具就被激发出来了。
  有一个面具,就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面具。病人面具的对应面具是医生(或护士)面具。一般情况下,病人面具是自己用的,医生(护士)面具投射给医生、护士或家人,于是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整天与医务人员打交道,或者迫使家人扮演医务人员的角色,来关心和照顾他。如果医生(护士)面具不是投射给别人,而是自己用,就产生了代理孟乔森综合症。
  对于孟乔森综合症病人来说,病人面具是主体面具,医生(护士)面具是客体面具;对于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病人来说,医生(护士)面具是主体面具,病人面具是客体面具。他把病人面具投射给身边的人,使他们生病。
  绝大多数人少时候都玩过“医生和病人”的游戏。据说,这种游戏带有性的色彩。即使没有玩过这种游戏,从小到大,总生过病,看过医生。所以,人人都有病人面具和医生(护士)面具。正常情况下,这两个面具都不会太强大,只有自己或家人真的生病了,才会拿出来用。
  并不是病人面具和医生(护士)面具强大的人都会患孟乔森综合症和代理孟乔森综合症,只有强大到一定程度,才会患孟乔森综合征和代理孟乔森综合症。
  病人面具稍强的人只对身体的变化比较敏感,这种情况见于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患者。他们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的确有身体不适,只是把症状放大了一下。而孟乔森综合症病人是纯粹的装病,他们杜撰症状,甚至制造症状,误导医生,使医生误诊,其实他根本没有病。
  医生(护士)面具稍强的人比较适合当医务人员,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健康状况很敏感,很喜欢照顾别人,但仅限于别人的确生病了。而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病人的医生(护士)面具比医务人员还强大,不只是喜欢照顾有病的人,还会把别人弄出病来,给自己“制造”病人。江湖医生也喜欢制造病人,把没病说成有病,把轻病说成重病,但他这样做是出于经济的目的。而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病人一点儿功利心也没有,纯粹是为了照顾别人而照顾别人。
其他解释
  也有人认为,代理孟乔森综合症病人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控制别人,包括控制照顾对象的身体和精神,也包括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即认为他是一个富有爱心、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病人(或家人)。其实,这不是目的,而是医生(护士)面具的“职责”。他只是把医生(护士)的职责发挥到极致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