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花 (德国国花图案) 说明:
德国是欧洲花卉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进口国。德国人非常喜欢花,人们在访亲问友时总要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以表达祝福之情。在众多的花卉中,德国人尤其喜欢矢车菊。此花花色美丽,是欧洲著名的花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德国人把它视为德国的国花。
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株高30-90厘米,叶互生,呈线形锯齿状,长7-15厘米。此花夏季开花,花生于枝端,花较大,直径4-6厘米。花形有重瓣与半重瓣两种。花色有紫、蓝、粉红、白等颜色,其中以紫蓝色最名贵。矢车菊生命力强,种子能自播繁殖,种一年后即可自行发芽生长。德国人用矢车菊来象征日尔曼民族爱国、乐观、俭朴的特征。 相传在一次内战中,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逃难,途中车子坏了,她下车发现路旁有盛开的蓝色矢车菊,做母亲的就用这种花做成花环,戴在9岁的儿子威廉胸前,后来这孩子就是威廉一世,矢车菊因此象征吉祥。
![]() 说明: 国徽(Bundeswappen): 德国国徽以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雄鹰的喙和两爪为红色。据考证,这一雄鹰图案的渊源可追溯到12世纪曾经统治过普鲁士、后成为德国王室的霍亨索伦家族。自古以来,德国人对雄鹰的崇敬都是虔诚而深沉的。早在古罗马时代,雄鹰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护着上帝的子孙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鹰,谁相信它,谁就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时它又是太阳之鸟,它的锐眼能经受住太阳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时代,雄鹰是皇权的象征,帝王们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 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联邦德国的国徽以雄鹰为图案。鹰作为德国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因如此,在国徽问题上,没有出现像国歌那样的重大意见分歧。人们并不反对用昔日共和国之雄鹰作为新联邦德国的象征(1871年该图案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徽图案,1919年也为魏玛共和国所采用。),不过据说战后在寻找原版的模型时却很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战争,国徽图案的图纸全部被烧毁,为了使雄鹰保持原样,人们查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档案馆,最后才在一位昔日皇家艺术珍品收藏馆的普通职员手中买到了一份保存完好的模型。现在联邦德国的国徽就是以此为模型制成的。 1950年联邦总统豪伊斯决定将鹰绘制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徽上.并在基本法中确定. 千百年来,对德国人民来说,雄鹰始终被看作是一只圣洁的神鸟,人们相信它会给德国带来幸福、恩宠和力量。 长宽比:3:5 德国国旗由三个黑、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这三色是德国的传统颜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当时的士兵就身着黑、红黄三色的战衣。后来在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民主革命中,这面旗帜就开始被采用。在拿破仑占领期间德国学生争取独立的吕佐自由军(Lützow Free Corps)的制服也采用了这三种颜色。 1848年德国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希望能够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改为政治上更紧密的统一国家,这面旗帜就被用来作为民主革命的标志。1848年3月9日这面旗帜正式被宣布为德国的国旗。 但是德意志联邦内最有实力的国家普鲁士并不欢迎革命,他们在1867年成功统一德国北部,建立北部德国邦联,当年的6月25日他们采用一面红、白、黑的三色旗为国旗。这面旗帜是德意志帝国从1867年到1918年的正式国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重新采用黑、红、黄的三色旗为国旗。1933年纳粹党人上台后,将纳粹党旗的图案作为德国国旗,1935年9月15日,黑红黄三色旗被正式弃用。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国占领,盟军临时管理政府废除了纳粹党旗,而使用一面缺角的蓝、红、白条纹旗作为德国的标志。1949年5月9日,西德成立,再度使用历史悠久的黑、红、黄旗帜。共产主义的东德原先使用的国旗与西德一样为黑、红、黄三色旗,但在1959年10月1日在国旗上加入了国徽的图案。1990年两德统一后,三色旗终于成为全德国的国旗。 (德国国歌图谱) 说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创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欧洲新秩序,并未使德国成为一个自由统一的国家,只是建立了一个以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为代表的松散的邦联。德国人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分裂状态。人民强烈要求政治自由、民族统一。《德意志之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它号召人民以国家民族为重,投身到争取民族统一和自由的斗争中去。这首诗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因而被广泛传颂。人们还用海顿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皇帝四重奏》为该诗谱上了曲调,使这首庄严的诗歌在人们熟识的旋律下,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在此后的1848年革命中,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总统弗里德利希.艾伯特正式宣布将这首采用海顿谱写曲调的《德意志之歌》作为德国的国歌。 1948年在起草《基本法》、筹建联邦德国时,以首任总理阿登纳为一派、首任总统特奥多尔.豪伊斯为另一派就国歌问题产生了重大意见分歧。阿登纳力主恢复魏玛时代的国歌,即《德意志之歌》。而总统豪伊斯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有征服世界之嫌,在德国战败投降的历史条件下不易再用,并提出用歌词婉转温和、曲调民族性浓郁的《德意志颂歌》来取代之。但这首《德意志颂歌》又为大多数人所反对。在国歌问题上,总理与总统的意见分歧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1952年4月底,豪伊斯总统才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接受了议院和阿登纳总理的建议,批准采用《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为联邦德国的国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