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县区地名记苍桑旧事 八万里河山展地域风情 本章所述大兴安岭地区地名,指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及所辖的三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四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和23个镇、12个乡及部分著名村屯的地理名称。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地理实体的自然状况;地名的由来及演变;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地理实体的资源及特色。 一、概说地域人文自然 俯瞰兴安独据地域优势 纵览全区尽藏物产丰饶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陲,东接连绵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临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连辽阔肥沃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792公里。大兴安岭地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27°10′,北纬50°10′~53°33′,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355公里,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2人,有汉、满、回、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24个民族。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疆,素以“绿色宝库”、“绿海明珠”、“林海码头”、“北国林都”等美誉而知名于国内外。 大兴安岭地区的名称来自于其境内大兴安岭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中的“大”是为区别与“小兴安岭”而设;“兴安”一说为满语,是“丘陵”之意,因大兴安岭山脉山势较缓,故满语称之为“兴安”;一说为满语“金山”之意,“大兴安岭”就是“大金山”,“小兴安岭”就是“小金山”;一说为锡伯语“金阿林”的音译,意为“白色的山”,是极寒冷的地方,一说为汉语,为“兴边安邦”之意;现多取后说。“地区”是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区,初称专区,后改称地区。 兴安岭山脉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北部,因与外兴安岭(今俄罗斯境内)对峙,所以清代又称“内兴安岭”,由大、小兴安岭组成。嫩江以西称大兴安岭,嫩江以东称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山脉又称西兴安岭,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北起黑龙江南岸,南止西拉木伦河上游,长约1200公里,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 米。 大兴安岭地区境内山地丘陵连绵起伏,境内最高峰大白山,海拔1628米。主要支脉伊勒呼里横亘在本区中部,由西向东延续230公里,使大兴安岭明显形成南坡北坡之分,是黑龙江和嫩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地区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兴安岭地区是现代工业中仅存的一片净土,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林地面积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1%,活立木蓄积量为5.2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惟一的寒温带针叶林群落。在浩瀚无垠的莽莽林海之中繁衍生息着寒温带马鹿、驯鹿、驼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棒鸡、天鹅、獐、狍、野猪、雪兔等各种野生动物400余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是我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千沟万壑间纵横流淌着黑龙江、甘河,呼玛河、额木尔河等二十多条大小河流,盛产鲟鳇鱼、哲罗鱼、细鳞鱼为代表的“三花五罗十八鳞”等珍贵的冷水鱼;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锰、铁、铜等30多种,黄金储量126吨,煤炭地质储量1232亿吨;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五荒资源1834万亩,可利用的天然草场400万亩,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最为理想的天然牧场;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山峦雄伟叠翠,林海碧波荡漾,江河静谧清新,自然风光纯朴粗犷,这里有充满探险色彩的大界江、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嘎仙洞、有民族色彩浓郁的白银那、有地域色彩浓厚的北极村……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春天可观黑龙江上跑冰排之壮观,夏天可赏极昼天象之神奇,秋天可品五花山之绚烂,冬天可看大冰雪之纯洁;在这片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可以找到北、找到纯、找到自然的真善美。 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就有部族在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肃慎、鲜卑到室韦人,这里留下了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和动人传说,有些至今仍可追寻。 1964年2月10日,为了年轻的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同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以黑龙江省呼玛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大兴安岭特区。特区人民委员会与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政企合一”,驻加格达奇,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黑龙江省领导为主。特区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县级)。 1967年11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撤销。同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大兴安岭特区,设立大兴安岭地区,将黑河地区所属的呼玛县和呼伦贝尔盟所属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同年7月1日正式办理移交手续。 1980年9月,根据新《宪法》的规定,将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行政公署驻加格达奇区。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塔河县和漠河县,撤销塔河、阿木尔、图强、古莲4个区。 大兴安岭地区目前仍为政企合一体制,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合署办公,辖三县(呼玛县、漠河县、塔河县)四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十个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松岭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塔河林业局、呼中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图强林业局、西林吉林业局、十八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 二、大兴安岭地区境内三县四区地名 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首俯 樟子松林为鄂伦春族猎场 加格达奇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麓,其地域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46′至124°26′,北纬50°09′至50°35′。西南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毗邻,东北与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接壤。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满、壮、白、锡伯、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柯尔克孜等17个少数民族。加格达奇区现辖加北、白桦两乡。 “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为“有樟子松的地方”之意,原音译为“加格达气”,嫩(江)林(海)铁路修通后在此建站时改成“加格达奇”,以后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原有一片茂密的樟子松林,林内野生动物繁多,是鄂伦春人经常出没的猎场。 自清朝至“日伪”时期,日、俄帝国主义对这里的资源窥伺已久,林木惨遭滥砍盗伐,并经常纵火烧山,使这片原始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这里无村屯,无定居的居民,只有少数鄂伦春族猎民在此打猎游牧。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大兴安岭的伪满后期,“日伪”曾在高崖子(现俗称东南屯)一带设有特务机构,其任务是搜集东北抗联的军事情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多次组织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森林调查和勘察设计工作。1958年夏,进驻加格达奇的高崖子,成立了加格达奇林业局筹备处。1960 年7月,奎勒河林业局由大杨树搬迁到加格达奇的高崖子,正式成立了加格达奇林业局。阿里河至加格达奇间的铁路修通后,加格达奇的人口迅速增加。为了加强对该地的管理和建设,1960年11成立了镇人民委员会。1964年 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和铁道兵《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铁道兵做先锋,大批林业、铁路干部和职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大兴安岭,一场向高寒禁区进军的大会战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打响了。会战指挥部的党政机关设在加格达奇镇。1965年3月,会战指挥部决定将加格达奇镇并入松岭林业公司,撤销了镇的机构建制。1967年12月16日,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松岭林业公司机关迁往小扬气,重新组建加格达奇镇。1968年4月30日,正式成立了加格达奇镇革命委员会。 1970年 2月,经国务院批准,加格达奇镇改称加格达奇区。1973年 6月21日,加格达奇区正式划入国家机关序列。1981 年7月,加格达奇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加格达奇区人民政府。如今加格达奇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各项事业充满生机,日新月异。工业、农业、商业、科技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交通业、邮电业、电业、城市建设、乡镇企业等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加格达奇,一个新兴的美丽山城,正以勃勃的生机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成为祖国北疆一颗璀璨的绿海明珠。加格达奇区地处大兴安岭余脉,山势比较平缓,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拨为 472米。城区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四周群山环绕,但山低坡缓,整个城区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中,城内高楼林立,有与群山比肩之势。加格达奇年平均气温为-1.2℃,无霜期为90天至12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94.8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两季比较短,尤其春天,特征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被称为世人称之为“高寒禁区”。 加格达奇素有“林海明珠”、“新兴林城”和“万里兴安第一城”之称;是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兴安岭军分区所在地;是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南下北上,东来西往的交通枢纽。 加格达奇区境内坡岭起伏、草木繁盛、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桦树、山杨、柳树、柞树等,主要山林土特产有蘑菇、木耳、猴头、雅格达、山丁子、刺玫果等;主要中草药材有黄芪、党参、五味子、柴胡等;主要野生动物有棕熊、野猪、马鹿、狍子等;主要鱼类有鲫鱼、鲤鱼、泥鳅、柳根、串丁子等;主要矿产有白云石、石墨和沙金等。 加格达奇城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北山森林公园、新世纪广场、铁道兵纪念碑、兴安湖度假村、映山红滑雪场等。 位于加格达奇城区东北处有加北乡,此乡东北与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相接,东南与加格达奇区白桦乡相邻,西南与鄂伦春自治区相连。全乡总面积为458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7269人。加(格达奇)漠(河)公路在其境内穿过。乡政府驻地加北村距加格达奇区6公里。 加北乡的地名源于其辖区内的铁路“加北养路工区”,此为嫩林铁路线加格达奇车站以北的第一个养路工区,由此得名。 加格达奇城区东南31公里处有白桦乡,全乡总面积为1053平方公里,总人口9514人。白桦乡的乡名源自境内的火车站名。 白桦乡地处大兴安岭南坡,山脉起伏。山坡岭地生长着茂密的白桦树和柞树,还有少量的落叶松树、沟旁渠边长满杨树和柳树等。山产品有白桦蘑、猴头、木耳、山丁子、稠李子、都柿、水葡萄、刺梅果、蕨菜等。 白桦乡是以种植粮食、蔬菜作物为主的农业乡。耕地面积12676亩,总播种面积11 538亩;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及其它蔬菜。 森林湿地滋养松岭 抗联英烈血洒劲松 松岭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南部,伊勒呼里山的东南坡,嫩江上游的左岸。东部与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黑河市嫩江县相接,北部与大兴安岭新林区相连,西部与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加格达奇区接壤。全区总面积743034公顷(1994年统计),总人口35291人。有汉、满、蒙古、达斡尔、回、朝鲜、鄂温克、锡伯等11个民族。 松岭区的区名是由1964年12月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会议审定总体设计方案时而命名的,为“苍松翠岭”之意。 松岭区境内原是一片原始森林,解放前只有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游猎民族在此活动,原属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管辖,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64年8月10日松岭区、松岭林业公司在加格奇成立,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隶属大兴安岭特区管辖;松岭林业公司1967年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1970年松岭区、松岭林业局驻地移至小杨气镇,隶属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松岭区境内主要由伊勒呼里山绵延南伸的两条低山丘陵组成,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556米。境内山脉以伊勒呼里山及其延伸的21条山峰组成,最高山峰海拔1302米。 松岭区境内河流纵横密布,水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多布库尔河(“多布库尔”是达斡尔语,为“宽阔、美丽的河”之意)、古里河等,均为嫩江水系。 松岭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且短暂,年平均气温-3oC,极端最低气温-48oC,年无霜期为100~110天;年植物生长期为90~100天。 松岭区境内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境内有林业用地面积12018975亩,森林覆盖率为77%,主要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白桦、山杨、五蕊柳等。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兽类有棕熊、驼鹿、马鹿、狍子、原麝、猞猁、狼、貉、赤狐、野猪、紫貂、水獭、黄鼬、灰鼠、刺猬等6目17科56种;鸟类有大松鸡、黑琴鸡、飞龙、环径鸡、丹顶鹤、灰鹤、白鹤、苍鹭、鸿雁、大天鹅、绿头鸭、秋沙鸭、鸳鸯等237种;鱼类有哲罗、细鳞、狗鱼、江鳕、柳根、鲇鱼等60余种。在广袤的山地间还生长着多种野生植物900余种。境内已探明的且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石英石、金、麦饭石、大理石、珍珠岩、石灰石等。境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有总面积为 229523 公顷的南瓮河省级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万亩人工林及库楚河战役遗址,抗联烈士纪念碑等。 劲松镇位于松岭区的北半部,全镇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661人。镇政府驻地距区政府驻地小扬气镇45公里。 劲松镇原名“海拉驿”,由多布库尔河一支流而得名。1941年在伊勒呼里山下的库楚河畔(即现在的壮志林场),我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有百余名抗联战士牺牲在这里。为了纪念英勇的抗联烈士,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1964年12月在筹建该林场时,原林业部部长罗玉川据毛泽东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之意,将该林场命名为“壮志林场”。1981年在全国地名普查时为和火车站名称一致将壮志镇改为劲松镇。 劲松镇所辖地域原为原始森林,1964年后,随着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和嫩(江)林(海)铁路的开通,于此设立了劲松火车站,建立了壮志林场,并于1987年4月,正式设置劲松镇,镇政府与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劲松镇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都较为丰富,陆路交通也较为便捷,境内有嫩林铁路和加(格达奇)漠(河)公路贯穿境内。 伊勒呼里南麓有小扬气 古里河源头处建古源镇 小扬气镇位于松岭区的西部,伊勒呼里山南麓,多布库尔河西岸。总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17814人。大部分为汉族,还有回、蒙、满、鄂伦春、鄂温克、朝鲜、锡泊、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为松岭区政府驻地。 小扬气镇原名松岭镇,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使其与火车站名一致改名为小扬气镇。“扬气”为鄂伦春语,为“打间、休息”之意。 1970年松岭区人民政府、松岭林业局迁至小扬气,始称松岭镇,隶属松岭区管辖;1987年4月,正式设置小扬气镇, 小扬气镇为林业城镇,四围环山,山上长满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等林木,还有猴头、木耳、都柿、红果等山产品。 小扬气镇是革命老区。1941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支队长王明贵的率领下进入大兴安岭林区,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直至1942年2月26日撤入前苏联境内。1986 年 10 月 10 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大兴安岭行政公署于小扬气镇站前广场建抗联烈士纪念碑一座。上面刻着“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17个大字。 古源镇位于松岭区中部,总面积83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397人。镇政府驻地距区驻地小扬气镇15公里。 古源镇的镇名因其所在地域为古里河发源地而得名。 1965年2月在此创建古源林场,这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中的第一场大会战。古源林场隶属松岭区、松岭林业公司管辖。1987年4月设置古源乡。1991年3月改称古源镇,与古源林场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古源镇为林业城镇,经济以营林、木材生产与加工为主。交通比较便捷,嫩(江)林(海)铁路和加(格达奇)漠(漠)公路贯穿南北。 新林意为新型林区 翠岗隐寓碧绿山岗 新林区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中部、伊勒呼里山的东北坡。东与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相邻,南与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相连,西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毗邻,北与大兴安岭塔河县相接。全区总面积869971公顷,全区总人口55145人,有汉、蒙、回、满等12个民族,人口密度6.34/平方公里。现辖新林、翠岗、塔源、碧洲、宏图、大乌苏、塔尔根七镇,区政府驻地新林镇。新林区的区名源于其驻地新林镇之名。 新林区所辖区域,在解放前仅有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从事游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森林资源建立了护林组织;1958年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建立了塔源、西里尼、大乌苏、乌鲁克、富乐根、干部河 6个建局筹备处。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1965年 2月成立新林林业公司;1973年,改称新林林业局;1981年成立新林区人民政府,新林区政府与新林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新林区境内陆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千米以上山峰有70余座。境内有塔河、西里尼西河、干部河、内、外倭勒根河、大乌苏河等百余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其中塔河自南向北贯穿全境。 新林区地处北纬51°20′以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为-2.6℃,较刚开发时的气温有所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有明显升高。 新林区的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省级公路加漠公路贯穿全境,亦有韩(家园)新(林)公路、林(海)碧(水)公路经由境内,还有通乡公路5条12.4公里。新林区的铁路交通也十分便捷,有嫩(江)林(海)铁路经由区政府驻地,可直达区府、可直达省城。 新林区所辖地域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为84.25%,主要乔木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山杨、甜杨、朝鲜柳及少量的黑桦、柞树等;主要灌木有偃松、兴安杜鹃、赤杨、丛桦、沼柳、绣线菊、珍珠梅、刺玫果、兴安桧柏等;草本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较多的有莎草科类、乔本科类、红越桔等。境内的茫茫的林海中生活着马鹿、梅花鹿、驼鹿、獐子、飞龙等98种野生动物,生长着掌参、地榆、党参等400多种珍贵中草药以及猴头、蘑菇、红豆等颇具特色的山产品。新林区所辖地域目前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钼、铅、锌、大理岩、蛇纹岩、泥碳、矿泉水等12个矿种,矿产地有27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5处,矿(化)点19处。重点矿产地有塔源二支线铅锌矿、蛇纹岩矿、黑龙沟——瓦拉里岩金矿、大理岩矿等。新林区的旅游景点主要有位于新林镇北部的新林生态原林园、新林大乌苏鹿苑山庄等。 新林镇位于新林区的中部,为新林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495人,是全区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镇。 新林镇的镇名源自1965年设立的的新林林业公司的名称。“新林”取“建设一个新型林区”之意。 新林镇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新林生态原林园。该园位于新林镇北部,占地面积为156公顷,1986年10月,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为其题名为“原林园”。2006年改建为生态原林园。园内主要为1965年建区时保留下来的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中生物种类繁多,并建有栈道、休闲凉亭等。 翠岗镇位于新林区的北部,总面积159 599公顷,总人口7890人。镇政府驻地翠岗林场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45公里。 翠岗镇的镇名源自1958年开始筹建的翠岗林场的名称,“翠岗”为“碧绿长青的山岗”之意。 翠岗林场于1958年开始筹建;1965年正式成立翠岗林场,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87年4月设置翠岗镇,与翠岗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塔河源头建塔源镇 樟子松林掩碧洲村 塔源镇位于新林区的最南部,是新林区海拔最高的一个镇。总面积127 423公顷,总人口5422人。镇政府驻地塔源村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25公里。 塔源镇的镇名,是因塔河(“塔河”系鄂伦春语“塔哈勒恩河”的简称,汉语又译作“塔哈尔河”,为“阻挡或堵住通道”之意)的发源地在其境内而得名。 塔源林场于1958年开始筹建,于1965年正式成立,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5年命名为塔源乡;1968年改称红源人民公社;1970 年更名塔源人民公社,1981年复称塔源林场,1986年成立塔源镇人民政府,与塔源林场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塔源镇为林业城镇,有塔河上游纵贯全境。 碧洲镇位于新林区的北部。全镇总面积913.7平方公里,总人口4508人。镇政府驻地碧洲村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35公里。 碧洲镇的镇名是1958年黑龙江省建局筹备处命名的,因其境内多樟子松而得名。“碧洲”的本义为“草木葱茏的水中小岛”。 碧洲镇所辖地域原属呼玛县管辖;1958年开始筹建碧洲林场;1965年正式成立碧洲林场,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87年4月,设置碧洲乡;1991年3月,改乡设镇,碧洲镇与碧洲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碧洲镇为林业城镇,以木材生产、加工与营林为主,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与时俱进展宏图 鹿苑山庄大乌苏 宏图镇位于新林区的西部。全镇总面积809.7平方公里,总人口3401人。镇政府驻地宏图村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20公里。 宏图镇的镇名源于其驻地火车站的站名。“宏图”为“宏伟的蓝图”之意。 1968年在此地建立红卫林场,隶属新林区管辖;1967年易名为前进乡;1968年改为红卫人民公社;1970年更名为前进人民公社;1981年为与境内的火车站名称一致而改称宏图林场;1987年4月成立宏图乡;1991年3月改乡设镇,宏图镇与宏图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宏图镇为林业城镇,主要以木材生产、加工与营林为主。 大乌苏镇位于新林区的中部,全镇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总人口5827人。镇政府大乌苏村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15公里。 大乌苏镇的镇名以境内的大乌苏河得名,是1958年由黑龙江省建局筹备处命名的。“大乌苏”为鄂伦春语,是“大水的地方”之意。 1958年始在此筹建大乌苏林场;1965年正式设置大乌苏林场,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更名为立新林场,隶属新林区、新林林业局管辖;1970年复称大乌苏林场;1987年4月设置大乌苏镇,与大乌苏林场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大乌苏镇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等。经济以木材生产、加工与营林为主。 大乌苏镇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大乌苏鹿苑山庄。大乌苏鹿苑山庄位于大乌苏镇西部,是新林区第一家大型半散养鹿场。山庄始建于2003年,是集休闲、养殖、餐饮、狩猎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新林最北塔尔根 风景如画风情纯 塔尔根镇位于新林区的最北部,是全区海拔最低的镇。全镇总面积623.9平方公里, 总人口2602人。镇政府驻地塔尔根村距区政府驻地新林镇75公里。 塔尔根镇的镇名系鄂伦春语,为“塔头甸子”之意,1958年由黑龙江省建局筹备处命名。 塔尔根所辖区域原属呼玛县管辖;1964年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58年开始在此筹建塔尔根林场,1965年正式建场,隶属新林林业公司管辖;1967年隶属新林区、新林林业局管辖;1968年改称卫东人民公社;1970年改名塔尔根人民公社;1981年复称塔尔根林场;1986年正式设置塔尔根乡人民政府;1991年3月,改乡设镇,塔尔根镇与塔尔根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 塔尔根镇为林业城镇,经济以营林为基础,以木材生产与加工为重点,并开展了多种经营。 塔尔根镇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东山风景区。东山风景区位于塔尔根镇以东约10公里处,这里风光如画,碧水如诗,参天的古树,高耸的怪石,处处都是绝妙好景,处处都是天然而成,确是一个令人拍手叫绝、叫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呼中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呼源为大兴安岭偃松之乡 呼中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西部,伊勒呼里山北麓,东与大兴安岭新林区相接,南与大兴安岭松岭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相连,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交界,北与大兴安岭漠河县、塔河县相邻,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22°39′30″-124°21′00″,北纬51°14′40″-52°25′00″。区政府驻地呼中镇距地区行署驻地加格达奇区185公里。全区总面积为7419.99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有12个民族,蒙古、回、满、达斡尔、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5%。呼中区现辖4个镇,即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宏伟镇。 呼中区的区名源自其驻地呼中镇的镇名。 呼中区所辖地域唐时属平卢节度使管辖;辽时归西各招讨司管辖;金时属蒲与络万户府管辖;元时为萨哈尔家庭的世袭封地;明时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出万山卫管辖;清时属盛京总管辖统辖,后改归宁古塔昂帮章京管辖、归黑龙江将军统辖、归瑷珲副都统、归库玛尔路协领直接管辖。1964年8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65年7月,设置呼中区,同时成立呼中林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8年4月成立呼中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呼中林业公司改称呼中林业局,仍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81年7月改称呼中区人民政府。 呼中区坐落在伊勒呼里山的北麓,四围为群山环绕,中部有美丽的呼玛河河谷,地形西南部多高山峻岭,东北部多丘陵河谷,形成了从西南向东北海拔逐渐降低的地貌特征,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为89.3%,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还有樟子松、云杉、白桦、杨柳等。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马鹿、紫貂、水獭、猞猁、棕熊、獐子、飞龙鸟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广阔的山地间生长着都柿、红豆等野生浆果,生长着兴安灵芝、黄芪等珍贵药材600 余种,生长着猴头蘑、桦树蘑、油蘑、黑木耳等珍贵的野生食用菌。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麦饭石、大理石、莹石、粘土、陶粒页岩、泥炭土、澎润土、铜、钼、铅、锌、铁、金、银等。呼中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白山风景区、苍山石林风景区、呼中镇休闲度假区、碧水佛山风景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兴安生物资源馆、呼源水帘洞等。 呼中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有林(海)碧(水)铁路直驱腹地,可当日直达区府加格达奇;境内林区公路四通八达,总长度近二千公里。 呼中镇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伊勒呼里山北麓、呼中区的中部,东与宏伟镇、碧水镇相接,北与塔河县、漠河县相连,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交界,南与苍山镇、呼源镇和自然保护区相邻。全镇总面积2920.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9万。 呼中镇的镇名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呼玛河的中上游而得名。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之前呼中镇所辖区域属呼玛县管辖;1964年8月,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65年在此设置呼中区,并成立了呼中林业公司,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随后林业人口迅速增加,形成自然镇;1972年呼中区组建呼中镇,于1973年2月经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批准正式设置呼中镇;1987年4月黑龙江省民政厅正式确认呼中镇为乡镇级人民政府。 呼中镇是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林业城镇之一,林(海)碧(水)铁路经由镇址,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呼中镇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呼中休闲度假区。 呼源镇位于呼中区的东南部,总面积为1 842.6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408。镇政府驻地呼源村距呼中区政府驻地呼中镇37公里。 呼源镇地处呼源河流入呼玛河的交汇处,因呼源河而得镇名。 1967年5月始建呼源林场;1984年成立呼源镇;1987年4月黑龙江省民政厅正式确认呼源镇为乡镇级人民政府,与呼源林场为“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88年12月撤消呼源林业公司与呼源镇合并,建成镇场合一的呼源镇人民政府。 呼源镇全境地跨呼玛河上游两岸,以木材生产为主,有部分耕地主要种植蔬菜。 呼源镇的旅游资源当首推呼源水帘洞。在距呼源镇址4公里处,有一穿山而过的天然石洞,夏季洞下涌出清澈的泉水挂于石洞前,十分美丽壮观,人称“呼源水帘洞”。另外,在呼源镇内8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生长着茂密奇特的偃松林,游人可登山赏“矮松”,在秋季亦可采摘松果,故此地又被人们称之为“兴安偃松之乡”。 峻岭巍峨绘宏伟蓝图 碧波荡漾绕碧水山庄 宏伟镇位于呼中区的中东部,林(海)碧(水)铁路的90公里处,镇政府驻地宏伟村距呼中区政府驻地呼中镇9公里。全镇总面积928平方公里,总人约口2695人。 宏伟镇的镇名源自1969年在此设立的宏伟大队的名称。 宏伟镇所辖区域原属呼玛县管辖;1964年划归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69年成立宏伟大队;1970年改称宏伟林场,隶属呼中区、呼中林业局管辖;1987年4月设置宏伟乡;1991年3月,改设宏伟镇,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宏伟镇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宏伟镇为林业城镇,主要以营林和木材生产为主。 碧水镇位于呼中区的东北部,北与塔河县分界。林碧线铁路终点站。全镇总面积为458.6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人。镇政府驻地碧水村距呼中区政府驻地呼中镇12公里。 碧水镇的镇名取自“山清水秀,碧波荡漾”之意。 1970年4月,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松岭区绿水林场全建制迁至呼中,建立碧水林场,隶属呼中区管辖。1987年4月,设置碧水镇,与碧水林场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碧水镇为林业城镇,以木材生产、加工为主。境内有林(海)碧(水)铁路,有盘(古)碧(水)公路。 碧水镇的森林资源多为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 碧水镇的旅游资源有著名的佛山风景区。佛山风景区位于距碧水镇所在地8公里处的提阳山林场的东侧。佛山的主峰高约200米,不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各具其妙,各呈奇观,令人乐不思返。在佛山旅游,游人可登山、可飘流、可垂钓、可野餐等。 塔河历史溯旧石器晚期 山城岿然踞其枢纽之地 塔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中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北麓,黑龙江上游右岸,西部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相接,南部与大兴安岭新林区、呼中区相连,东部与呼玛县为邻,北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边境线全长171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44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人。有汉、满、回、蒙古、藏、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l5个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1人。塔河县现辖塔河、绣峰、瓦拉干、盘古4个镇及开库康、依西肯、十八站3个乡。 塔河县的县名源于其驻地塔河镇的镇名。塔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据《塔河县志》记载,此地“商周以前为肃慎部,两汉三国为东胡属乌桓,晋属挹娄北境,后魏北齐为豆莫娄,隋唐五代辽金属室韦地,元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塔哈卫,清为“索伦”部游猎之地,为瑷珲副都统辖地,地置呼玛、漠河厅,隶属瑷珲兵备道。民国时期为漠河、鸥浦两县所辖,东北解放后属呼玛县”。新中国成立后的l955 年,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北坡,设立呼玛林管区和开库康林管区。l961年大兴安岭北部开发建设下马后,又于l964年成立东北林业总局塔河办事处。1965年设立塔河区,隶属大兴安岭特区管辖。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于同年8月19日成立塔河县人民政府。 塔河县境内群山连绵,林木茂密,有海拔1397米的白卡鲁山绵,有海拔937米的蒙克山等。境内河流众多,均为黑龙江水系,有奔腾的呼玛河,有蜿蜒的盘古河等。塔河县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林地面积占97%以上,林木蓄积量1亿多立方米;地下蕴藏着黄金等多种矿产资源。 塔河县是祖国的北部边城,素以“绿海明珠”之美名享誉大兴安岭区内外,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黑龙江流经塔河县开库康至依西肯江段,江道曲折多变,有车地营子、开库康、王八湾等多处险滩,两岸有大小龟背山、白石山、犴鼻石等多处奇异景观;十八站旧石器遗址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 6 月省政府在三个遗址处分别立碑予以保护;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鄂伦春族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都极大地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塔河县地处交通要塞,交通十分便捷。铁路可直通区府加格达奇、省城哈尔滨;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加(格达奇)漠(河)公路、黑(河)漠(河)公路等贯通境内;水路有黑龙江水上交通航线。 塔河县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 塔河镇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县境南部,呼玛河的中游,南部与大兴安岭新林区塔尔根镇相接,东部与大兴安岭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相连,西与大兴安岭呼中区接壤,北部与塔河县绣峰镇为邻,总面积16.5平方公里,总人口57494人。为塔河县人民政府、塔河林业局驻地,是塔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又是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第一大镇和交通枢纽。有哈(尔滨)(西林)吉铁路、塔(河)韩(家园)铁路;公路交通更为便利,有加(格达奇)漠(河)公路、黑(河)漠(河)公路等。 “塔河”系鄂伦春语“塔哈勒恩河”的简称,汉语又译作“塔哈尔河”,为“阻挡或堵住通道”之意,因塔河与呼玛河汇合处河宽水急,夏季无法通行而得此名。呼玛河自西南至东北从镇内穿过,将小镇切分成南小北大两部分,横跨呼玛河的塔南公路大桥、塔南铁路大桥,又把南小北大的两部分连接了起来。塔河是呼玛河的一条支流,它依山而走,在县城东南处汇入呼玛河中。 塔河镇所在地,原名“小固其故”,是鄂伦春语,为“水草丰盛的地方”之意。1954年,林业部在森林经营调查时,因此地为塔哈尔河入呼玛河口,故名为塔河口,后演化为“塔河”。 1960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塔河镇。1965年第3次开发大兴安岭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陆续兴建街道和居民住宅。1978年以后,市政建设、居民住宅和公共设施逐步配套。198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塔河县。塔河镇遂为县城。 塔河镇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5000亩,有草原5万亩,辖区内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副产品加工业的理想之所。 塔河镇内有栖霞山植物园。植物园占地9.2万平方米,森林植被7万立方米,园内设置高照灯、景观灯、草坪灯135组,修建了松涛阁、望城亭等仿古建筑。该园的建成,为塔河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盘古河源自白卡鲁山 瓦拉干译为向阳坡多 盘古镇位于塔河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的公路距离为74公里,铁路距离为96公里。全镇总面积1120.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约9016,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2%。 盘古镇的名称源于辖区内第一大河——“盘古河”的名称,“盘古”系鄂伦春语“盘挂”的转译,意为“河水流动时翻腾滚动”,因盘古河流经于高低不平的山谷之间,河水流动时像沸腾的水一样翻滚。盘古河发源于白卡鲁山,主河道长127公里,为西南东北流向,汇入黑龙江。白卡鲁山海拔1397米,是塔河县境内最高山峰。 1964年规划设计时将此地定名为“盘古”,1968年在此建立盘古林场,隶属塔河区管辖。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9年8月24日设镇,镇政府与塔河林业局盘古林业分局为政企合一体制。盘古镇现辖蒙克山综合林场、樟岭森林经营所、盘中林场、沿江林场。 盘古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68%,木材总蓄积为1 300万立方米。经济材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杨树等。森林中有黄芪、五味子等药材;木耳、桦树蘑等菌类;有雪兔、飞龙等珍贵动物资源。 瓦拉干镇位于塔河县境的中部,距县城公路距离为30公里,铁路距离为36.1公里。全镇总面积679.1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4255人,蒙古、满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 瓦拉干镇以瓦拉干河得名。“瓦拉干”系鄂伦春语,为“向阳坡多”之意,因该河河道北侧山坡较多而得此名。瓦拉干河系呼玛河左侧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西罗奇山岭南坡,全长约78公里,流经瓦拉干和塔河两个镇境,后汇入呼玛河。 1964年规划设计时将此地定名为“瓦拉干”,1970年建瓦拉干林场,隶属塔河区管辖。1981年8月,划归塔河县管辖。1989年6月24日建镇,与塔河林业局瓦拉干综合林场政企合一,下辖瓦拉干、六连、马林、二十二站4个自然村。瓦拉干镇的森林覆盖率为66.6%。以木材生产为主,镇办工业有木材加工、机修厂等。 开库康平顶山有佳境 依西肯小粮仓久闻名 开库康乡位于塔河县境的北部,黑龙江南岸,西北与漠河县兴安镇毗连,东南部与塔河县依西肯乡相邻,西南部与漠河县图强镇接壤,北与俄罗斯隔黑龙江江相望,上自谢尼康河、下至安罗卡,国境线全长108公里,。全乡总面积1943.6平方公里,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912人。全乡共辖开库康、马伦、上地营子、向阳4个村,乡政府驻地开库康村距县城92公里。 开库康乡的乡名一向语种、语意不详,疑为俄罗斯语;也有人说是鄂伦春语,为“树”的意思。 1908年(清宣统元年)设开库康卡伦,隶属漠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1917年改隶漠河县管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鸥浦保。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成立开库康维持会,1947年3月并入呼玛县,1949年建立开库康村,隶属鸥浦区管辖。1956年设置开库康乡。1958年并入额木尔人民公社。1961年从额木尔人民公社划出设置开库康人民公社。1981年划归塔河县管辖。1984年改为开库康乡。 开库康乡境内主要山峰有平顶山,海拔404米,玉苏山,海拔477米。境内主要河流有发源于白卡鲁山的盘古河,境内流长20余公里;有发源于蒙克山的西尔根气河,境内流长约70余公里;两河均在本境内向东注入黑龙江。境内有草原面积40万亩,可利用面积4万亩,其中天然草场3万亩,天然放牧场1万亩。开库康乡有耕地面积1.9万亩,以种植小麦为主。 依西肯乡位于塔河县境的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东南与呼玛县鸥浦乡相邻,西北与开库康乡相接,西南与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相连,东北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上自安罗卡,下至富拉罕河口,国境线全长63公里。全乡总面积15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876人。辖依西肯、龙站、新东屯、瓦干、绥安站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依西肯村距县城105公里。 依西肯乡以境内的“依西肯河”为名。“依西肯”系鄂伦春语,为“裸露的石头”之意。 1908年清政府在此地设置依西肯卡伦,隶属呼玛尔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1912年依西肯属呼玛县管辖,1914年依西肯归倭西门呼玛县佐管辖,1929年归鸥浦县管辖。1932年,依西肯归鸥浦县公署管辖,1947年划归呼玛县管辖,隶属鸥浦区,后改隶第四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依西肯乡。1963年设依西肯人民公社。1981年8月,归属塔河县管辖。1984年改为依西肯乡。依西肯乡辖境濒临黑龙江,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全乡有耕地1.9万亩,为全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素有“小粮仓”之称。境内有通乡公路,夏秋季有黑龙江水路航行。境内主要山峰有双顶山,海拔507米;秀水山,海拔421米。境内有6条河流,最大河流是龙站河,小西尔根气河。 十八站鄂乡历史久 古驿站遗址丰碑存 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位于塔河县境的东南部、呼玛河中游左岸,东部与呼玛县白银纳乡相连,南部与韩家园林业局相接,西部与塔河镇相邻,北部与依西肯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4456人。全乡共辖十八站、创业、新建、永丰、奋斗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十八站村距县城60公里。十八站林业局驻十八站村。 十八站乡其乡名源自清代在此设置的驿站。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为制止沙俄入侵,开辟了自墨尔根(今嫩江)至漠河的驿道,在今乡境的东南部设置驿站一处,从墨尔根算起排序为第十八站,故而得名;十八站亦称“谭宝山站”,是以在当地开办益民公司的商人的名字命名的。驿站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 1938年十八站始有居民定居,1947年划归呼玛县管辖,1953年实现鄂伦春族定居,1956年建立鄂伦春族乡政府。1958年改称十八站人民公社。1981年划归塔河县管辖。1984年改为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区之一,有鄂伦春族居民168户,442人(1982年统计)。 十八站乡全境地跨呼玛河两岸,有耕地2.3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境内有“十八站旧石器遗址”,为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呼玛饱经磨砺 得天独厚鱼米之乡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东麓,黑龙江的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3′20″至127°01′30″,北纬50°49′20″至52°53′58″。呼玛县南部与黑河市、嫩江县相邻,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北部与塔河县相接,西部与新林区、松岭区相连,总面积1433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有汉、满、蒙、回、鄂伦春、达斡尔、朝鲜等10多个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人。 呼玛县因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呼玛镇而得名。呼玛县所处地域汉晋时属鲜卑,唐时属室韦都督府,辽时属东京道室韦部,金时属上京蒲峪路,元时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时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始属宁古塔将军管辖。1683年清政府在呼玛镇建立呼玛尔木城,1908年改设呼玛直隶厅,1914年设置呼玛县。1931年,呼玛沦陷,呼玛人民从此开始了抗日斗争。1946年8月呼玛解放,建呼玛县人民政府,隶属于黑河行政公署。1969年划归大兴安岭地区。 呼玛县有绵延起伏的伊勒呼里山横亘境内。西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东部为冲积平原与河谷阶地;东南部属漫岗平原区,平均海拔350米。呼玛县全境由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切割,主要河流有呼玛河、宽河、二根河、加格达河等39条河流纵横交错。呼玛县产鱼,呼玛县鱼香,远近闻名,有鳇鱼、鲟鱼、鲑鱼及以鳌花、哲罗、细鳞为代表的“三花五罗十八鳞”等珍贵的天然冷水鱼类。 呼玛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暂短且炎热多雨,极端最高气温在38℃,平均降水量460毫米;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极端最低气温-48.2℃,无霜期80~110天。 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惟一的百年老县,以其悠久凝重的历史积淀、独特新奇的人文景观、美丽富饶的自然资源而享誉大兴安岭区内外。 呼玛大地山明水秀,而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现有耕地42万亩,是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理想生产地。矿产资源以黄金最为著名,呼玛自古有“黑水镶边,黄金铺路”的美称。此外,这里还蕴藏着钒、钛、铁、大理石、玉石等20多种矿物质,特别是黄金的储量占全省的45.9%,是黑龙江省重点黄金产地之一。目前已开发的有白银纳多晶和兴安桥铁矿。在高高的兴安落叶松下,在茂密的白桦林间,驼鹿、狍子、野猪、榛鸡、飞龙等数百种珍禽异兽自由地繁衍生息。山野产品更为丰富,有黄芪、党参、平贝母、北五味子等300余种寒地野生中药材;有都柿(蓝莓)、草莓、雅格达等野生浆果;有蕨菜、金针菜等山野菜及黑木耳、榛蘑、猴头蘑等食用菌类。黑木耳以袋栽为主,2005年种植量达2000多万袋,产木耳近百万公斤。 呼玛县有草原面积338.9万亩,可利用草场301万亩,草场载畜量65万个绵羊单位;有30余条河流环绕其间,大小300多处泡沼点缀其中,水域面积达25.6万亩。呼玛大地,是真正意义上的“草肥水美”,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大牧场。 1979年黑龙江省政府认定呼玛县为二类革命老区,它也是大兴安岭地区惟一的革命老区。 呼玛县现辖2镇5乡。2镇为呼玛镇和韩家园镇,5乡为三卡乡、兴华乡、金山乡、兴隆乡和北疆乡。 呼玛镇隶属呼玛县管辖,坐落在黑龙江与呼玛河汇合处的淤积平原上,东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边境线全长22公里。呼玛镇总面积为2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万人。 呼玛镇原名“古站”。“古站”之名,是因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置的从齐齐哈尔至漠河的一个驿站而得;“呼玛”之名,是因流经镇南的黑龙江的一条较大支流呼玛河而来。“呼玛又名呼玛尔、库马尔,是蒙语行围前列之人的意思”(《呼玛县志》1980年版),另说“呼玛尔”是达斡尔语,为“高山峡谷不见日光的急流”之意。古站隶属黑龙江副都统管辖。1912年建呼玛设治局(驻地金山镇),1914年改为呼玛县,1916年由金山镇迁往古站,故改称古站为呼玛,呼玛镇遂为县城至今。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东北沦陷后,设呼玛保,呼玛镇为伪县公署驻地。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设置呼玛区。1955年设置呼玛镇。1958年9月,改称呼玛镇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呼玛镇名称。 呼玛镇辖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0%;城镇临黑龙江而建,是黑河市以北黑龙江上游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联结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昔日韩家园里果蔬丰硕 旧时鸥浦岛上鸥鸟翔集 韩家园镇隶属呼玛县管辖。位于呼玛县县境的西北部,西与大兴安岭新林区相连,西北与大兴安岭塔河县接壤,为塔(河)韩(家园)铁路的终点。总面积2.25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185人。辖三个自然村,即韩家园村、达拉罕村、东兴村。韩家园村为镇政府所在地,冶金工业部韩家园金矿驻韩家园村,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所属韩家园林业局亦驻韩家园村。镇政府驻地韩家园村距呼玛县城102公里。 韩家园镇原名东方红公社。韩家园镇的镇名来源于镇政府驻地韩家园村的村名。清朝末年,有一韩姓的山东人来此地经营菜园子,卖给采金工人食用。那时这一带的采金业十分红火,人口众多,“韩家菜园子”的生意也自然红火,此地故名“韩家菜园子”,简称“韩家园子”,乡政府成立后,改名韩家园。 韩家园镇原属呼玛县第三区管辖,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闹达罕乡。1958年9月,并入兴隆公社。1970年从兴隆公社划出,成立东方红公社。1982年改为韩家园公社。1984年初,改为韩家园乡。1988年11月,改为韩家园镇至今。 韩家园镇辖区以山地为主,其地势呈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最为著名的是野生毛尖蘑,十分名贵;矿产资源有铁、磷等,尤以黄金储量为多。 鸥浦乡是黑龙江上游的历史名镇,位于呼玛县境的最北端,东部、东北部均濒临黑龙江,西面与塔河县毗连,南部与金山、兴华两乡接壤。乡政府驻地鸥浦村距呼玛县城公路距离为192公里。境内边境线上自富拉罕河口,下至罗家大沟,全长123公里。鸥浦乡总面积1408.8平方公里,多为山地丘陵,沿江有小块平原。全乡耕地面积3.4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 鸥浦乡名称源于鸥浦县的县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原鸥浦县驻地“倭西门”(今老街基岛),早年常有成群结队的鸥鸟在岛上栖息、繁衍,“倭西门”改称“鸥浦”。清朝末年,为加强边境管理,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倭西门设置倭西门卡伦,隶属呼玛尔河总卡官,属黑河府境内。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呼玛厅设治局管辖。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七月一日将倭西门卡伦改设为呼玛县倭西门县佐。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将倭西门县佐改为鸥浦设治局,同年,将鸥浦设治局改升为丁等县,即鸥浦县。东北沦陷后的1936年,伪鸥浦县公署由倭西门岛迁至下地营子(现鸥浦一村),隶属鸥浦保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3月,将鸥浦县并入呼玛县,设鸥浦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鸥浦乡。1958年因特大洪水原鸥浦(倭西门)的居民全部搬迁到今鸥浦村,原址倭西门改称“老街基岛”。同年9月,改鸥浦乡为鸥浦人民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称鸥浦乡。 鸥浦乡共辖曙光、老卡、鸥浦一村、三合站、正棋、怀柔站、李花站、鸥浦二村等8个村委会,均为临江自然村屯。 金山江段藏北国奇绝境 三卡境内锁天下第一弯 金山乡位于呼玛县境的东部,黑龙江西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与呼玛镇毗邻,西与兴华乡接壤,北与鸥浦乡相连。乡政府驻地新街基村距离县城公路为63公里。边境线上自罗家大沟,下至金山下夹芯子岛打石场,全长90公里。全乡总面积为1838平方公里;总人口1980年时为1999人(《呼玛县志》),1992年末为2250人(《黑龙江省志》)。 金山乡的乡名来源于原乡政府的驻地金山村的村名。金山村,原名“金山口”。清朝末年,由于兴隆沟等金矿的大量开采,采金的矿工、投机的商人数量剧增,此地遂成为金矿出入的重要通道,故名“金山口”。为了加强边境管理,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公元1909年12月),于金山口设置呼玛尔河总卡官,由瑷珲兵备道统辖。民国初年,划归呼玛厅设治局管辖,并为治城。1914年7月,呼玛“改局为县”,将金山口改为金山镇。1916年4月,将呼玛县署迁至古站(今呼玛镇)。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为金山镇保。“九三”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设置金山区,后改为第二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金山乡。1958年9月,改称金山人民公社,第二年并入兴华公社。1961年复又从兴华公社划出,恢复金山公社。1966年为了便于管理,公社驻地由金山村迁至公社中部的新街基村。1984年初,改为金山乡。 金山乡全境为沿黑龙江沿岸的狭长形状,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有耕地4.5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该乡是呼玛县的农牧渔业区,金山村上游六公里的双灯照是著名的“鲤鱼窝子”,察哈彦下游六公里的甩弯处盛产“三花五罗”。全乡共辖新街基、兴胜、前进、翻身屯、三间房、察哈彦、友谊、金山等8个村,其中临江而居的自然村屯自上游起有察哈彦、新街基、新街基三队、金山地营子、翻身屯、旺哈达、金山村、双灯照等。 在金山乡境内有察哈彦风景区、画山风景区。察哈彦风景区内有神奇的冒烟山,有黑龙江上最险最美的江段——迎门砬子。画山风景区内有如画的山,如画的水,如画的树,如画的草,总之景色皆如画。 金山村,原名“库口”、“金山口”、“金山镇”。1727年(清雍正五年),清政府于库玛尔(即“呼玛”)河口附近设置库玛尔卡伦,简称“库口”;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于“库口”设置呼玛尔河卡伦,并设呼玛尔河总卡,总卡官驻“库口”,统辖上下6卡。又因1909年(宣统元年)兴隆沟等金矿的大力开采,矿工、商人、农民剧增,从而此地成为金矿工人出入的主要通道,故又名“金山口”。至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撤销呼玛尔河总卡,于总卡官驻地“金山口”设置呼玛厅设治局。1914年1月,将呼玛厅设治局改为呼玛县,“金山口”遂为呼玛县城,更名“金山镇”。1916年,呼玛县署正式移驻古站(今呼玛镇)。东北沦陷后此地设金山保。呼玛解放后设置金山区,并为区政府驻地;1956年设置金山乡,并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改称金山人民公社,并为公社驻地。1966年为便于管理,公社驻地移往上游新街基村。 1992年,金山村有26户村民,人口不足百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07年,金山村仅剩有村民十余户。 三卡乡位于呼玛县境的最南部,黑龙江的右岸,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部与黑河市毗邻。边境线上自齐林杆,下自青石河口,全长77公里。三卡乡总面积为1806.8平方公里,人口约4147人。乡政府驻地三卡村距县城公路为91公里。 三卡乡的乡名源于其驻地三卡村的村名。“三卡”,又称“奇拉卡”、“三道卡”。清朝末年在此设置奇拉卡伦,由此得名“奇拉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在此复设奇拉卡伦,隶属瑷珲县管辖,又因从瑷珲县至呼玛县之间共设有五道卡伦,而奇拉卡伦是第三道,故又称“三道卡”,简称“三卡”。“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8月,三卡由瑷珲县划出归属呼玛县管辖;1947年隶属呼玛区,后改为第一区;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三卡乡;1958年9月,改称三卡人民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开,复称三卡乡。 三卡乡是呼玛县的主要农业区,农业生产在全县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境内还有省属三卡林场、县属宝盈金矿、宽河水电站和江湾农场。全乡共辖三卡、繁荣、沿江、星山、宽河、团结、青松、黑山头、腰卡、老道等10个村。 三卡乡境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号称“天下第一弯”的江湾风景区和桃花源水库。在江湾风景区黑龙江的水道因其山形结构呈S形走向,江水在此绕了两个巨大的弯子,总长约40公里,俗称“八十里湾子”。 白银那鄂民幸福富裕 兴华乡百姓振兴中华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位于呼玛县境北部,西与塔河县毗邻,北与鸥浦乡相接。乡政府驻地白银那村距离县城117公里。全乡总面积527平方公里,总人口1715人,鄂伦春族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21%(1992年统计)。 白银那乡的乡名来源于驻地白银纳村的村名。“白银纳”,鄂伦春语,为“幸福富裕”之意。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家为世世代代在深山密林里靠游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建立了鄂伦春族聚居区——白银纳。白银纳原属十八站公社,1969年划归鸥浦公社,1984年初,将鸥浦公社改为鸥浦乡,同年8月,将鸥浦乡西南部的白银纳、红光、玻璃沟等7个村划出,设置白银纳鄂伦春族乡。 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所辖地域地处呼玛河流域,村屯主要分布在呼玛河两岸。以林业为主,兼事狩猎与农业,有耕地1.9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全乡共辖红光、白银纳、新河、新村、新山、新胜、玻璃沟、更新等8个村。 兴华乡位于呼玛县境的北部,乡政府驻地兴华村距县城77公里。全乡总面积761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约为1889。 兴华乡的乡名源于驻地兴华村的村名。兴华村,原名“兴亚屯”。又名“河口”。1943年,伪满州国由牡丹江省的宁安县、东宁县强制迁民至此地垦荒,建立“兴亚屯”,其村名为“大东亚共荣”之意,又因距离此地不远处有呼玛河渡口,故又称此地为“河口”。呼玛解放后的1947年改村名为“兴华”,是“振兴中华”之意。 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兴华乡。1958年9月,改称兴华人民公社,1959年与金山公社合并为兴华公社。1961年恢复金山公社,兴华公社社址由金山生产大队迁回兴华生产大队。1984年初,改为兴华乡。 兴华乡全境地势多为山地丘陵,沿呼玛河两岸分布有少量平原,有耕地3.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全乡辖新立、兴华、东山、三合、新民、宋家店、日升利等7个村。 上海知青北疆洒汗水 壮美青春边陲谱华章 北疆乡位于呼玛县境的西南部,南与嫩江县、黑河市毗邻,西与松岭区相连。全乡总面积1652平方公里,全乡总人口约为3145人。乡政府驻地长山村距离县城152公里。 北疆乡原名“北疆农场”、“北疆公社”,其名称源于原驻地北疆村的村名,为“北陲边疆”之意。北疆公社是1971年由上海来呼玛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当地部分农民共同开发出来的农业新垦区,公社驻北疆村。1979年6月,公社与“五?七”农场合并,改称“北疆农场”,驻址遂迁至五七农场(今长山村)。1984年初,政社分开,改称北疆乡。 北疆乡所辖地域地处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境内多山地、丘陵,仅河谷地带有少部分平原,为呼玛县重要产粮区之一。全乡共辖铁帽山、嘎拉河、象山、长山、北疆5个村。 祖国最北漠河县 神奇天象北极光 漠河县位于祖国的最北端,大兴安岭山脉的北麓,黑龙江上游的南岸,东与大兴安岭塔河县为邻,西与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旗相接,南与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相连,北与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至124°20′,北纬52°10′至53°33′,边境线上至额尔古纳河口,下至谢尼康河口,长达245公里。漠河县现辖四镇(西林吉镇、图强镇、劲涛镇、兴安镇)一乡(北极乡);总面积1823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人,有汉、蒙、回、满、朝鲜、鄂温克、鄂伦春、锡伯、土家等11个民族。漠河县人民政府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合署办公,驻地西林吉镇。 漠河县的县名源于其境内的漠河之名。漠河,古称“木河”、“末河”,因其河水黑如墨,故又称“墨河”;又因其河河道多曲折宛如转动之石磨,所以又称为“磨河”。“墨”、“磨”同音,渐沿用“漠 ”。漠河县境地汉晋时属鲜卑,隋唐时属室韦,金时属上京蒲峪路,元时属岭北行省,明时属奴尔干都司木河卫,清时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为索伦部游猎之地。晚清,1888年10月(清光绪十四年),清朝政府于老沟开办漠河金矿,遂为边境重镇。。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漠河总卡官,管辖洛古河、讷钦哈达、漠河、乌苏里、巴尔嘎力、额木尔、开库康、安罗卡伦。1914年5月8日,将漠河设治局隶属黑河道管辖。1917年1月1日,将漠河设治局改为漠河县。东北沦陷后,初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1947年3月,撤销漠河县,并入呼玛县。1981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置漠河县,行政区划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 漠河县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尤以木材、矿藏、旅游、野生动植物最为著名。全县林地面积16281平方公里,主要树种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杨树、柳树、云杉等;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黄金、煤炭、石灰石、石墨、膨润土、大理石、汞、黄铁、水晶等;旅游资源有北极村、黑龙江源头—洛古河、胭脂沟、,雅克萨古战场遗址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马鹿、驯鹿、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榛鸡、野猪、獐、狍子、雪兔等珍禽异兽四百余种;野生植物资源有雅格达(红豆)、都柿、草莓、山葡萄、山丁子、猴头、木耳、蘑菇、蕨菜、金针菜等;另有名贵中草药三百余种。 漠河县是祖国纬度最高的一个县份,因而有“白夜”和“北极光”两大神奇天象。每年夏至节气前后,漠河的夜晚只有子夜时分的一两个钟头,随后又是朝霞似锦,旭日东升了;然而到了冬季,情况正好相反。如果幸运的话,在漠河还会看到五光十色的北极光。 西林吉古老集市 图强镇奋发图强 西林吉镇位于县境中部,为漠河县城,是祖国纬度最高的一个镇。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为25000人,满、蒙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5%。 西林吉镇,原名“栖林集”,为汉语地名。“栖林”是清朝时汉族人对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游猎民族的称呼,“集”为“集市”之意。清朝中叶,“栖林集”是汉族商人与鄂温克、鄂伦春的猎民进行易货贸易的集市,隶属于布特哈总管管辖,后逐步演变为“西林吉”。 中华民国成立后,始隶漠河设治局管辖,后隶漠河县管辖。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3月,并入呼玛县,隶属漠河区管辖。上个世纪的60年代后期,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设立了西林吉林业局。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漠河县,西林吉为县人民政府驻地,为镇的建制。 西林吉镇于1970年时开始勘测设计,1971年开始筹建,1980年初具规模,1981年定为县城,1987年5月7日遭受特大森林火灾,整个县城变为废墟。火灾过后,西林吉镇异地重建,由原址向西南移了九公里,城镇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5.74平方公里扩大到8.74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全部改建为混凝土路面,城内划分为56个建筑小区,整座小城井然有序,焕然一新。镇办工业主要有木材加工、木制品、酿酒等。1990年,西林吉镇被地区行署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先进精神文明城镇,2004年,被国家爱卫会、国家绿委会评为国家卫生县城。 西林吉镇交通十分便捷:铁路可直达区府加格达奇、省城哈尔滨;加漠高等级公路、黑漠国防公路四通八达;水运沿黑龙江可转运乌苏里江、松花江,并可直通海运;漠河机场正在建设当中。镇内有北极宾馆、漠河饭店、北极度假村等一批高档宾馆,接待条件十分优越。 西林吉镇的旅游景区和人文遗址主要有大兴安岭“5?6”火灾纪念馆、松苑公园等。 图强镇位于漠河县境中部,大兴安岭北坡额木尔河上游北岸,为图强林业局驻地。图强镇距县城西林吉30公里。全镇辖区总面积4059平方公里,镇址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为1.1万人,满、蒙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 图强镇的名称因辖区内原图强林场的名称而来。1970年3月大兴安岭特区决定开辟新区,故在此设立图强林场,归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当时正值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第七个年头,人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所以大力提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图强”为“谋求强盛”之意。同年嫩(江)林(海)铁路樟(岭)古(莲)段开工建设,1973年通车,在此处设车站,名亦为“图强”。 1977年3月,将图强林场从阿木尔林业局划出,设立图强林业局,同时设置图强区,并设置图强镇。1981年8月,设置漠河县,撤销图强区,图强镇由图强林业局代管,1983年归属漠河县管辖。 1987年5月 7日因特大森林火灾,图强镇化为一片废墟。今天的图强镇均为灾后重建。 图强镇是漠河县重要林区城镇之一。辖区内野生动植物、中草药材等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镇办工业以木材加工、木器加工为主。 阿木尔林业局驻地劲涛镇 抗沙俄古城岛遗址在兴安 劲涛镇为漠河县东部地区的主要城镇,西距图强镇30公里,距县城西林吉镇60公里,北距兴安镇80公里,东距塔河县城80公里。全镇辖区总面积5608平方公里,人口为4944人。有9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劲涛镇为阿木尔林业局驻地,镇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98%为林业系统。 劲涛镇原名阿木尔镇,因流经本镇的阿木尔河(即额木尔河)而得名。1973年嫩林铁路樟(岭)古(莲)段通车时,在此设立劲涛火车站。1983年11月,为使镇名与火车站名一致,漠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阿木尔镇改称为劲涛镇。 阿木尔区开始筹建于1970年,1974年 9月设置阿木尔镇,隶属阿木尔区管辖。 1981年 8月撤销阿木尔区,阿木尔镇由阿木尔林业局代管,1983年11月由漠河县正式接管。 劲涛镇在1987年的“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中损失严重,全城被毁,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两年的重建又昂首矗立于莽莽林海之中。 兴安镇距漠河县城200公里,东部与塔河县开库康乡相接,西部与北极乡相连,南部与劲涛镇接壤,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边境线上自古站,下至谢尼康河口,全长69公里。全镇总人口约2109人,辖区总面积142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00亩,主要种植早熟大豆、春小麦、马铃薯等。 兴安镇的镇名因其驻地兴安村的名称而来。兴安镇的前身为兴安乡,原名额木尔乡,因境内的额木尔河得名。 1909年清政府在此设置阿穆尔卡伦,隶属漠河总卡官管辖。民国后的1914年划归漠河设治局管辖。1917年漠河改设治局为县,遂隶属漠河县管辖。1931年东北沦陷后,初隶属连崟镇保,后设置额木尔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并入呼玛县,隶属第五区管辖。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额木尔乡,乡政府驻地古城岛。1958年9月,改称额木尔人民公社。1961年因水害公社驻址由古城岛迁至黑龙江南岸。1963年更名为兴安公社。1981年兴安公社划归新设置的漠河县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改称兴安乡。1994年改乡变镇,下设4个行政村,即大河西村、二十五站村、古城村和黄花岭村,2001年黄花岭村撤销村建制,并入大河西村。现镇政府驻地大河西村。 兴安镇境内有黑龙江和额木尔河,以“兴安渔乡”之美誉而著称于大兴安岭区内外。境内还有位于黑龙江上中国一侧的古城岛,是著名的雅克萨战争遗址,岛的对岸即“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镇)。兴安镇境内多山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属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有效积温1700℃左右,无霜期85天左右,处于第六积温带。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早熟大豆、春小麦、马铃薯和冷凉型蔬菜。 览边疆边地名胜去北陲哨 看极光极昼奇景来北极乡 北极乡位于黑龙江上游南岸,东部与漠河县兴安乡相连,西部与内蒙古的恩和哈达相接。南部与漠河县的西林吉镇、图强镇毗邻,北部与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上自恩和哈达,下至古站,沿黑龙江国境线长176公里。全乡总面积为2380平方公里,北极乡辖洛古河,北极、北红三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016人。 北极乡,原名“漠河乡”,其乡名源于其驻地漠河村的村名。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注入黑龙江,因其河水黑如墨,故称“墨河”。建村时以河得名,后演化为“漠河”。2005年9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漠河乡更名为“北极乡”,其名称是由于中国的北极点在其境内。 漠河于1860年后才开始有人居住,是通往老沟金矿的一个驿站。1888年清政府在此创办漠河金矿。1914年设漠河设治局。1917年漠河“改局为县”,遂为县城。1931年东北沦陷后,设漠河保。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撤销漠河县,建立漠河区,隶属呼玛县管辖。1956年撤区划乡,设置漠河乡。1958年改称漠河人民公社。1981年划归漠河县管辖。1984年初,复称漠河乡。2002年始称北极乡。 北极乡地处大兴安岭北麓,境内多为山峦林区,野生动植物及黄金资源丰富;沿江少有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 北极乡是中国最北端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人文遗址和自然景观有:世界第一大界江——黑龙江、中国北极点、北极光、极昼天象、仙人洞、黑龙江源头、北极观音山、胭脂沟遗址、李金镛祠堂、飞来松、中国最北人家、北陲哨兵塑像、最北边防哨所等,是大兴安岭的十大名片之一,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级旅游景区。 北极村归属漠河县北极乡管辖,是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自然村,地处黑龙江上游南岸,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与俄罗斯赤塔州隔江相望。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1′05″——122°21′30″,北纬53°27′——53°33′30″。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1355人,多为汉族,还有少量达斡尔及俄罗斯等民族人口。北极村是北极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西林吉镇公路距离为98公里。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1997始称“北极村”,今村名,因中国北极点在其境内而得名。 北极村自1860年起始有人居住。1886年被清政府开辟墨尔根至老金沟金矿的江上驿站,此处为第三十站;20世纪初先后设局升县。1947年3月漠河县解放,同时撤销县制并入呼玛县,为呼玛第五行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今为北极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81年西林吉镇建县址后,北极乡归属漠河县。 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边陲小村,也是中国最北的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小村依山傍水,民风纯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波涛滚滚的黑龙江从村边流过,对岸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伊格那思依诺村。江里盛产珍贵的冷水鱼,品种极多,有哲罗、细鳞等等。 北极村的自然景观有:北极光观测、夏至前后的白夜天象、冬季和初春的雾凇、大冰雪、世界第一大界江、大森林、七星山、元宝山、十里长湖等。北极村的人文景观有中华北陲碑、北陲哨兵纪念碑、中国最北哨所、黑龙江大街、神州北极碑、神州北极石碑、东北民居、中国北极第一家、老漠河遗迹、三面玉观音等。 1997年,北极村被漠河县人民政府开辟为“北极村风景旅游区”。2003年,北极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大兴安岭林区兴安十大名片——神州北极”。 洛古河屯看木刻楞 古城新村访旧卡伦 洛古河村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是黑龙江南岸最西部的一个村庄,与俄罗斯波克罗夫村隔江相望,隶属漠河县北极乡管辖。东距乡政府驻地北极村50多公里,东南距县城西林吉镇90公里。洛古河村现有40多户人家,160多口人,耕地1700多亩,村民们以农为主业,兼营林、渔、养殖业等。 洛古河的村名源于小村附近的“洛古河”而得其名。“洛古河”原称“洛鳖河”,村民们认为不好听,遂改称“洛古河”。 源头小村面山傍水而建,自然风光极其秀丽,加之淳朴民风,小小江村宛若世外桃源。这里早在1886年(清光绪十年)就开始有人居住,后逐渐形成村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在此设置洛古河卡伦。至今小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村民各家一色是“木刻楞”房,远远望去犹如童话书中的插画,奇特而美丽。在黑龙江源头举办的“中国大兴安岭?漠河国际冰雪汽车挑战赛”更是令世人瞩目。如今的小小江村洛古河因其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备受世人关注,已经悄然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 2007年,在大兴安岭地区评出的“大兴安岭林区兴安十大名片”中,“黑龙江源头”名列第二。 古城新村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黑龙江南岸,隶属漠河县兴安镇管辖。 古城新村,原名古城岛村,其村名源于原村址古城岛名。古城岛是黑龙江上的第二大岛,位于今古城新村东北约4公里的黑龙江中,距中方岸边约50米,距俄方岸边约350米,面积15平方公里。清初,清朝政府军队为收复被沙俄军队侵占的雅克萨城,在古城岛上修筑土城,建造营垒,设置指挥部,古城岛由此得名。当年的古城堡、古炮台至今在岛上还留有痕迹,当年的铜炮“震北侯”至今仍在岛东南的山中。 雅克萨战役胜利后,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巩固边防,清廷在此设立了阿木尔卡伦,后逐渐形成村落。这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村民们除耕种外,冬春两季盛行捕捞,素有“兴安渔乡”之美誉。1961年以前,额木尔人民公社曾驻于岛上。1985年春汛期间,古城岛遭受冰凌灾害,整个古城岛村被冲毁,全村居民从岛上迁到黑龙江南岸,重新建村,村名为“古城新村”。在1985年的冰凌灾害中,古城岛上仅存二层楼房一栋,现供游人及村民上岛寄宿之用。 吴八老岛记边防血战史 三合北山设北方第一哨 三合村位于黑龙江上游413公里处,隶属呼玛县鸥浦乡管辖。现有村民67户。 民国三年左右在此设立了一家字号为“三合客栈”的店铺,三合村的村名便由此而来。民国四年至五年发展成屯。早年三合村居民过着耕种渔猎的生活,春夏打鱼,种庄稼,漫长的冬季则以狩猎为业;现在的三合村居民则以农业为主,春种、夏锄、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种植大豆和小麦。 三合村上游100多米处的江中的岛屿就是“吴八老岛”。它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我方一侧,历来都是中国的领土。该岛形成于清朝初期,当时岛上住有三合村村民吴湘莲一家。他们全家五口,在岛上开设酒柜,耕种土地。因吴湘莲在家排行老八,故该岛得名吴八老岛。1934年吴湘莲病故后就葬于岛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与前苏联关系恶化,黑龙江上的吴八老岛、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均成了争议岛,三合村遂为反修斗争的最前哨。1969年5月12日,我边防部队在吴八老岛上执行正常巡逻任务时,新战士任久林被苏军罪恶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吴八老岛地区的边境斗争,在三合村设立了前线指挥部,紧急调动部分野战部队进驻一线,紧急修筑通往江边的公路。为了发动群众,成立了三合、呼玛两个民兵连;为了武装群众,急调武器装备充实两个民兵连。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三合村的居民、民兵与我边防部队共同奋斗,把小小的三合村建成了一个既有严密组织,又有军事工事的战斗村。据不完全统计,三合村的军民共修筑交通壕115延长米、建掩体131个、防炮洞22个、挖地道500延长米。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在实实在在的枪林弹雨下,三合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合战斗村”的光荣称号。 如今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友好,勘定国界后确认吴八老岛为中国领土。吴八老岛正以它勃勃的生机,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有十余户农民在吴八老岛上种植小麦、大豆等,耕地面积达600余亩。 三合村北面山上的边防观察哨是著名的北方第一哨,也是观赏吴八老岛、欣赏三合村的最佳地点,哨所垂直高度为84米。1971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级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亲自到吴八老岛地区实地采访,随后向国际社会客观地公正地报道了该地区中苏边境冲突的真相。为了纪念这位为我主持正义的英国记者,在我边防哨所所在的山上建有马克斯韦尔亭,今天也为一景。 三合村现已很有名气,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往。在三合村游人可以登山顶哨所观赏吴八老岛、欣赏三合村,可以乘船游江,可以登上吴八老岛,亲身感受小岛的风采,亲自缅怀过去的战争。可以到村外参观田园风光——看麦浪滚滚,嗅豆花飘香;还可以去水上餐厅品尝鲜美的江鱼,恰逢水头适当,300多米的江边沙滩及完善的垂钓设备,都会令您流连忘返…… 三、探究地名命名依据 地处北国崇山峻岭原生态 名传百代继往开来谱新篇 纵观大兴安岭地区的地名,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大兴安岭地区各地的地名产生的早晚差距较大。产生较早的地名大多为呼玛县、塔河县及漠河县的沿黑龙江一带。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来源于清朝初年清政府设立的古驿站名称。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为抗击沙俄侵略、加强黑龙江流域的边境防务和军情传递,开通了自墨尔根至额木尔河口(今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站村)之间的二十五个驿站。例如“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中的“十八站”就是自墨尔根起的第十八个驿站(又称“谭宝山站”)。二是来源于清朝末年清政府设立的边防卡伦的名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政府为防御沙俄侵犯,沿黑龙江设立了边防卡伦,例如“奇拉卡伦”(“三卡”的原名)就是其中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在此地复设奇拉卡伦,隶属于瑷珲县管辖,又因从瑷珲县至呼玛县之间共设有五道卡伦,而奇拉卡伦是第三道,故又称“三道卡”,简称“三卡”。三是来源于中华民国初年设置的邮站的名称。1916年(民国四年)黑河道尹令呼玛至漠河间设置邮站21处,例如塔河县境内的“新立屯”站。 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之前,除上述三县的沿黑龙江地区及十八站地区有人定居外,其余地区大多人烟稀少,只有部分游猎的少数民族在其间活动,这些地方的地名产生的时间就相对的要晚许多。这些地名的来源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来源于第三次森林调查工作。1954年春天林业部抽调了三个森林调查大队计3000余人,陆续开进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行第三次森林调查工作。他们在调查工作中将鄂伦春人提供的地名转译成汉语,为一些规划中的林业局局址和林场场址等命了名。例如“塔河”的名称就源自于这次次森林调查工作。原来当地鄂伦春人称此地为“小故其固”,意为“水草丰盛的地方”,因此地位于塔河入呼玛河口,故定名为“塔河”。二是1964年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在进行嫩林铁路总体规划时,为一些车站、乘降所等命了名,例如“劲涛车站”的名称;同年12月,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在审定总体设计方案时也为一些地理实体命了名,如“松岭区”的名称。三是1981年进行的地名普查及1991年进行的地名补查工作又为一些地理实体命了名、或改了名,例如“新天镇”。新天林场原名望峰林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使场名与火车站名一致改“望峰林场”为新天林场,1991年改名新天镇。 从语种的角度来观察,大兴安岭地区各地地名中的专名部分有些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有些来自于汉语(通名部分皆为汉语,如“盘古镇”中的专名部分“盘古”为鄂伦春语,通名部分“镇”为汉语)。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主要来自于鄂伦春语。如“瓦拉干镇”中的“瓦拉干”为鄂伦春语,是“多向阳坡的河”之意;“加格达奇区”中的“加格达奇”为鄂伦春语,是“生长樟子松的地方”之意;“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中的“白银纳”,亦为鄂伦春语,为“幸福富裕”之意。 从表现时代风尚的角度考察,来自于汉语的专名一般都出现的较晚,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图强镇,1970年设置图强林场,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场名取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意;再如“新林镇”,1965年筹备建设,镇名取自“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林区”之意。又如:劲松镇原名“海拉驿”,由多布库尔河一支流而得名。现在的壮志林场,1941年在伊勒呼里山下的库楚河畔,我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有百余名抗联战士牺牲在这里。为了纪念英勇的抗联烈士,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1964年12月在筹建该林场时,原林业部部长罗玉川据毛泽东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之意,将该林场命名为“壮志林场”。1981年在全国地名普查时为和火车站名称一致将壮志镇改为劲松镇。再如“新林镇”,1965年筹备建设,镇名取自“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林区”之意。兴华,寓“振兴中华”之伟愿。“宏图”展“宏伟的蓝图”之豪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地域角度来考察,有些地名是依据所在的地形地势特点,借助于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景物特征命名。有因山而得名的如:松岭的命名,取其“苍松翠岭”之意。翠峰的命名,亦是“翠绿的山峰”之意。再如:绣峰,金山口等。又有因水而得名的如:碧洲镇的镇名是1958年黑龙江省建局筹备处命名的,因其境内多樟子松而得名。“碧洲”的本义为“草木葱茏的水中小岛”。还有,呼中镇的镇名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呼玛河的中上游而得名。呼源镇地处呼源河流入呼玛河的交汇处,故因呼源河而得镇名。塔河、塔源、盘古、古源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大兴安岭地名的由来有其自身的特征。可以说,它们记录了历史的沧桑,演绎了时代的更易,展现了地域风情,反映了社会风尚。这些地名或古、或新、或奇、或特。它们因其古而凝沉厚重,因其新而继往开来,因其奇而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因其特而昭显着得天独厚的好风光。这片滚烫的热土上,洒满了先人、先烈与先辈们的热汗、热泪与热血;这些奇异的地名上铭刻着开创者、守护者与建设者的功绩、伟业与勋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