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尊狮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高师_教育技术公共课_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剖析
2013-02-18 | 阅:  转:  |  分享 
  
——————————

收稿日期:2006年3月26日

40

第17卷现代教育技术Vol.17

2007年第4期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No.42007

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剖析

黄照翠殷晓春孙莹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逐渐趋向成熟,但还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建设,本文就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

的设计开发过程介绍了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托,双面结构框架以及开发的关键技术,并对该网络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性

的剖析。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育技术公共课,双面结构,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7)04—0040—07

我国的网络课程自从开始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理

论和实践上的成就。理论上有了很多课程设计的标准,优秀

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网络课程”为主题词进行精确

搜索,总共有440多篇的论文。大多可以分为网络课程教学

设计研究(包括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网络课程

的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网络课程研

究,基于人本主义理论指导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网络课

程的现状分析、问题研究,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网络

课程的技术开发研究等。其中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

程的研究论文有8篇,关于《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的研究

论文一篇。这些论文大多是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实践在理论上

的提升。实践上,网上有很多优秀的网络课程可供利用,提

供了很好的网上教与学的资源和环境。然而很多研究网络课

程的论文比较理论化,在参考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设计

开发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过程中也参考了很多

的优秀成果,结合自己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和大

家分享一下。

一、关于网络课程及本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分析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

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

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从网络课程的定义可

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几个特点:

1、理论指导: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

导。当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

课程设计开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研究

很少,在期刊网上进行精确搜索只有一篇。还有基于其

它理论研究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模式,策略等。

2、平台环境:基于Web环境。

3、学习过程五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

性。

现如今,真正做到切实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开发的

优质的网络课程并不是很多,在学习过程的五性上,交互性、

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基本上都做到了,但是协作性做的

还不够。另外,作为一门网络课程,还应该具备管理方便性

和评价多元化、标准化。网络课程的管理十分重要,很多网

络课程由于管理不方便,所以在管理上很混乱,也很低效,

导致管理员无心管理。我们在设计开发本网络课程时考虑到

了这点,这也是本网络课程在管理上的一个特色。评价方面,

本课程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不仅有教师的在线批阅作业,

评价学生的上传资源,还有学生的互评。对于公共上传资源,

师生及其他人员可以对之进行评价。

我们设计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基本上符

合网络课程的标准要求,同时从资源看,本网络课程也基本

上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本网络课程旨在给

高校教育技术公共课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

优质的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系统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

学生在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需要一个知识建构、自主

创新、交流互动和自适应学习的环境。而教师则需要一个便

捷的轻松掌控课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与学生交互的教学

环境,本课程即时的课程发布、资源上传下载、学生学习情

况追踪、答疑解惑等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开发的。

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

课”网络课程的设计

本网络课程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

学习理论,实际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

融合的。建构主义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论蕴涵,

人本主义理论必须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从学

41



图1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系统控制流程图

生的知识、能力构建需要出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

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认知环境。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

络课程就是最大程度上依托于这两个理论基础交互作用设计

而成的。

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构建符合学习者认知需求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应该注重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特

别是交互设计和协同设计)、资源设计、管理设计和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的前期设计会直接影响整个开发的质量和网络课程

的应用效果。所以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学习

者的认知需求考虑,来设计系统课程。

本课程学习内容设计是以浙江师大张剑平的《现代教育

技术》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对应的网络课程的主菜单如

图2。考虑到以后可能选择最新版本的课程内容,在开发时是

完全基于数据库的设计,这样便于动态的方便的修改、添加

和删除课程内容,实现动态的管理,极其方便。为了避免教

材搬家的弊端,我们将在线课程和在线视频课程一一对应,

这样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可以方便的链接到在线视频课

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程的下面提供与本

节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相关文章,知识动态等。



图2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主菜单

学习情境设计主要有三块,一是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在

线向教师提问,教师在线回答;二是在线实验,给学生提供

一个虚拟实验的场所,学生可以在实验前,预做实验;三是

在线BBS论坛。

资源设计主要是提供学生作业上传,教师的作品,教案

上传,公共资源库建设。学生、教师其他人员都可以上传和

下载资源,后台管理可以很方便的对资源进行管理。这样,

资源达到共享,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素材等

资源,也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作业设计。

管理设计是单独的一个模块,在同一个页面中就可以做

到对整个课程网站进行管理。通过这个页面管理员可以看到

课程的内容结构、在线实验信息、自制资源信息、电子教案

信息、学生作业信息、题库信息、自我测试信息、在线答疑

的问题信息、回复信息、问卷信息、公告通知信息等,可以

很方便的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及发布公告通知和设计

问卷。管理主页面如图3,管理主菜单如图4。

评价设计是多元化的模块。主要是来自三方面,教师的,

学生的和其他人员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学

生可以很方便的上传作业,教师可以方便的评价学生作业,

包括成绩和评语,学生能在线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避免了

传统的中间过程,极大的提高了测评效率;学生上传的电子

作品,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学生上传的资源,教师、其他学

42



图3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管理主页面



图4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管理菜单

生和其他人员都可以对之进行评价,从而做到评价多元化,

避免了单一因素评价的主观性。

2、以人本主义为指导,设计多元需求的网络课程。

本网络课程主要是面对高师在校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

生,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从角色定位,给予不同的

角色,以不同的界面、内容和课程结构。

从大的方面来分,有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其他人员角

色。在登录界面,分三种人员登录,不同的人员登录进入将

会呈现不同的界面、内容和结构。

学生登录后,在原来登录的地方显示学生的欢迎界面以

及学生的学习历史记录,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课程学习记录、

实验学习记录、作业上交记录和电子教案下载记录;另外学

生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主页面的右边,不同的学

生进入,都将显示与该学生相关的通知。下面是学生使用该

网络课程的导航信息。学生登录后,在课程的主菜单中只显

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能够操作的界面,如上传作业界面,

在线提问界面等。

教师登录后,在原来登录的地方显示教师的欢迎界面以

及教师的个性化菜单,通过此菜单,教师可以查看其所带班

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查看学生课程学习记录、实验学习记

录、学生作业上交记录和学生下载电子教案记录;教师可以

通过此菜单进入其所带班级的作业批改,可以给其所带班级

在线布置作业,给其班级发布相关通知并对通知进行管理;

另外教师可以方便的修改其个人信息。在主页面的右边是公

告和该教师所发布的最新通知,下面是教师使用该网络课程

的导航信息。教师登录后,在课程的主菜单中只显示教师需

要浏览和教师能够操作的界面,如上传电子教案,上传在线

实验,在线答疑回复界面等。

其他人员登录后,在原来登录的地方只显示欢迎信息及

其修改个人信息链接。在主页面的右边只显示管理员公告,

下面是其他人员使用该网络课程的导航信息。

从小的方面来看,也是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不同

的学生登录,只显示其本人的学习记录和与其相关的信息。

不同的教师登录后,也只显示其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记录及

与其相关的信息。

三、两种理论交融下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

双面结构框架

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关系到网络课程成败的关键,我们在

网络课程和数据库的设计上花费了70%的时间,分析了网络课

程的需求和功能模块,设计了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是完全基于数据库设计的,所以在师生信息追踪

43

方面做的很好,这也为本课程的双面结构框架作了铺垫。所

谓双面结构框架是指一面结构是按课程学习线索来架构的,

体现在课程的主菜单及其相关链接;另一面结构是按学与教

的信息追踪线索来架构的,体现在不同的用户登录后呈现不

同的个性化菜单。第一面结构在图2中已经体现出来了,第

二面如图5和图6,分别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登录后个性化的主

页面。教师王三登录后,在个性化菜单中显示了其所带的1

班和2班的学生相关信息记录,以及该教师能够做的操作。

学生anka登录后,可以看到其本人的学习记录,便于该同学

全面的了解其所学习过的内容,起到学习记录档案的作用。



图5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教师登录主页面



图6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学生登录主页面

四、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技术

本课程采用的开发技术是ASP和SQLServer2000。由于

ASP相对比较简单且能够动态的实现与数据库的连接操作,能

够满足本网络课程的需求,另外,SQLServer2000功能强

大,安全性好,适于本网络课程的安全和规模要求,因此,

选择该技术进行课程的开发。

五、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剖析

本网络课程在设计开发完成后,首先进行了一次教学实

验,确保该课程的应用给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与学带来效果。

本实验模式采用的是等组实验,将南京师范大学04级中文一

班作为控制班,中文二班作为实验班,前期诊断分析,两个

班的学习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且呈正态分布。学习内容是《现

代教育技术》的第5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第3

节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第4节多媒体素材及其集成。同样的

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基于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

学习。控制班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

进行实验教学;实验班完全基于本网络课程实施教学。教学

由同一位教师完成,实施后进行一次该章节内容的测试,并

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不同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进

行分析处理,获取基于不同的教与学的环境,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掌握程度,得出结论。

1、学习水平测试及方式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水平从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

合五个层次所占分值如表1。

表1学习水平测试及方式

学习水平

测验内容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Σ

%

环境分析020013

教学设计020013

脚本设计202004

多媒体课

件开发

软件编写200002

声音素材200013

图像(图形)素材200013

动画素材200013

多媒体素



视频素材100012

声音的录制与编辑004026

图像的获取0040812

素材的采

集与编辑

视频学习的采集与编辑004048

基于页面的工具10120619

基于图标的工具20100416

素材集成

及其工具

基于时间的工具00100616

Σ%14446036100

44

2、实验过程

在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分别参加4节理论学习和4节实

验操作后,立即发放由教师编制的测试题,规定作答时间为

60分钟,收回试卷,并由教师统一批阅。

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从控制班和实验班随机抽取各30名学习者的原始成绩,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两个样本进行统计得到表2:

表2实验班和控制班测试成绩统计

控制班成绩实验班成绩

NValid3030

Missing00

Mean72.366777.2000

Median72.000077.5000

Mode66.00

a

69.00

a

Std.Deviation11.006229.64329

Variance121.13792.993

Minimum49.0059.00

Maximum92.0094.00

进一步用Z检验检验实验班与控制班平均成绩的差异程

度,得到表3:

表3Z检验与相伴概率

n?SZP结论

实验



3077.20009.64329

控制



3072.366711.00622

7.566P<0.05

差异

显著

由表3可以看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

的学习结果差异显著,说明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环境下的学

习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多媒体课堂学习,更能有助于学生学习

自主性的发挥。

4、网络课程应用效果的问卷分析

为了和实验相结合,我们在实验实施结束后,当即向实

验班学生发放了一份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

有效卷50份。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如下:

(1)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态度

a)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兴趣倾向。统计结果如表4:

表4兴趣倾向统计

+2+10-1-2

很感兴



感兴







不感兴



很不感兴



F





53015000.40

根据公式F=(Σa

j

n

ij

)/2N,计算得F=0.40>0,由此可知,

基于该网络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b)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情况。统计结果如表

5:

表5内容掌握情况统计

4321

全部掌



大部分掌



部分掌



小部分掌



F





835520.745

根据公式F=(Σa

j

n

ij

)/aHN,计算得F=0.745>0.5,由此

可知,基于该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学习

内容。

c)对问卷中“5.你对网络课程中的哪一块内容最感兴趣?”,

统计结果如图7:

其它

课程讨论区

虚拟实验

即时信息追

踪内容

自制资源库

个性化专业

拓展知识





图7学生对于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

课程内容兴趣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网络课程的个性化专业知识、自制

资源库、即时信息追踪内容、虚拟实验和课程讨论区都受到

了学生的认可。

(2)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

a)对问卷中“3.使用网络课程学习时,你认真看了专业个性

化拓展知识了吗?”,统计结果如表6:

表6专业个性化拓展知识学习统计

4321



很认真认真一般不认真

F

人数831830.69

从表中可以看出,F=0.69>0.5表明学生对专业个性化拓

展知识比较感兴趣,能够认真的学习。

b)对问卷中“6.在做作业时,用到了自制资源库的素材了

吗?”,统计结果如表7:

表7自制资源库使用统计

4321



用到很多用到较多一般没用到

F

人数1028930.725

从表中可以看出,F=0.725>0.5表明网络课程自制资源库

在学生创造性学习中得到充分利用。

c)对问卷中“7.将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自制资源)上传到

45

自制资源库,与其他人共享了吗?”,统计结果如表8:

表8资源上传统计

4321

上传所有

自制资源

上传部分

自制资源

一般

没有上传

自制资源

F

人数3291350.65

从表中可以看出,F=0.65>0.5表明学生基于该网络课程

学习时,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并具

有资源共享的理念。

d)对问卷中“8.使用网络课程学习时,及时上交作业了吗?

为什么?------------------------------。”,统计结果如表9:

表9作业上交统计

4321

及时上



较及时上







拖延作业上



F





2518610.835

从表中可以看出,F=0.835>0.5结合学生的描述性的回答,

表明在该网络课程作业平台下,作业的布置、上交、批阅、

反馈都非常的即时,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e)对问卷中“10.学习完后,及时的进行自我测试了吗?”,

统计结果如表10:

表10自我测试及时性统计

4321



及时较及时课后很久没有

F

人数2021450.78

从表中可以看出,F=0.78>0.5表明由于网络课程自我测

试评价的即时反馈性,满足学生自我测试需求、成就了学生

获取自我认知评价的心理。

f)对问卷中“11.课后与老师或同学在讨论区或群聊室(教

师开了一个课程聊天室)讨论有关的课程问题了吗?”,

统计结果如表11:

表11课程讨论统计

4321

认真讨



较认真一般没有讨论

F

人数1621850.74

从表中可以看出,F=0.74>0.5表明了在基于网络课程学

习中,学生都有与老师和同学间进行交互的需求。

g)对问卷中“4.虚拟实验满足实践需求吗?有什么好的建

议。-----------------------------------------。”,统计结果如表

12:

表12虚拟实验使用统计

4321



很满足满足一般不满足

F

人数3158240.485

从表中可以看出,F=0.485<0.5表明虚拟实验并不能满足

学生实验的需求。结合学生描述性建议回答,大多数学生希

望虚拟实验应该作为实验课前的预习性操作,然后再走进实

验室进行实验,而不能以其作为实验课的全部;少部分学生

希望虚拟实验的仿真度再高些,真正高仿真的虚拟实验可以

代替真正实验室实验。因此,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在实验

教学这一块应该将网络虚拟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结合起来,真

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h)对问卷中“12.认真学习了在线课程了吗?在线课程的内

容和形式你满意吗?若不满意,你希望是什么样的?”,

统计结果如表13:

表13在线课程学习统计

4321



很认真认真一般不认真

F

人数51124100.555

从表中可以看出,F=0.555>0.5表明学生比较认真的学习

了在线课程,但是从学生描述性回答看,部分学生对在线课

程的形式并不满意,原因在于课程采用简单的超文本形式,

视频在线课程比较单调。建议将在线超文本课程和视频课程

同步,并且视频课程最好是课程最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六、结论

从实验的结果看,本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本课程起到了

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本网络课程在设

计上的几个特色点:1.两种理论交融指导;2.课程的双面结

构框架;3.完全基于数据库;4.管理便捷性;5.个性化信息

显示;6.多向交互,反馈及时;7.信息追踪快捷,多维交互信

息捕捉。所以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分析

学习者的特征,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根据课程内容的类型,

本着一切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开发

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络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

但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该网络课程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的

问题,如信息资源的结构和呈现方式还应进一步的调整和改

善。按照学生希望的结构和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将能使学生

更有效的使用该网络课程。另外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

给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该教学前应该做精心

的设计,否则将影响学习效果。调查中,就出现了一点问题,

在实验教学安排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学习,并未让

学生进入真正实验室,降低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

据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学生的实验流程。

总之,网络课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只

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构建适合学生特点,学科特点,适合网

46

络学与教的网络课程,并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必定会更上一台阶。

——————————

参考文献

[1]彭立等.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

育,2002年第9期

[2]林蓉华等.基于Web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

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李文光等.“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整体规划设计与开发研

究.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4期

[4]姜强等.《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现代远

距离教育,2005年第6期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

电化教育,2004年第6期

[6]张爽等.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中国教育

技术装备,2005年第8期

[7]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建设技术规范,2000年5月

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NetworkCourseofHighNormalSchoolaboutEducationalTechnology’sCommonCourseand

theAnatomyofItsAppliedEffects

HuangZhaocuiYinXiaochunSunYing

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

Abstract: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networkcoursehasbecomemoreandmoremature.Yet,westillnee-dbuildthemmore

scientificallyandeffectuall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urse’ssupportintheory,two-sidedstruct-uralframe,andpivotaltechnology

aboutthedesignanddevelopmentprocessofhighnormalschool’snetworkcourseofeducationaltechnology’scommoncourseand

analyseitsappliedeffectswithexperimentation.

Keywords:NetworkCourse,CommonCourseofEducationalTechnology,Two-SidedStructure,AppliedEffect



(上接第89页)

提高他们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因此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

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不是一种模式能包打天下,必

须因地制宜地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构建多样化的教学

模式。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0(7)112

[2]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

育研究,2004(12)49

[3]徐洪亮.教学设计在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的作用[J]无锡

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7

[4]陈明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

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3)22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128-129

InstructionalModelConstructionaboutResearchingStudyofEducationTechnologyPublicCourseBasedonUnderstanding

XuHongliang

EducationTechnologyDepartment,SchoolofEducation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

Abstract:Understandingmustbethebeginningandaimofeducation.Thisarticlebeginningfromtheinstructionalmodelofeducation

technology,builtthebasicmodelofresearchingstudyabouteducationtechnologypubliccoursebasedonunderstanding.Thisarticle

explainsthefunctionandcharacteristicofthemodel.Thisarticlebringspeople''sattentiontotheunderstandingessence.

Keywords:Understanding,Education-technologyPublicCourse,InstructionalModel,Construction,ResearchingStudy

献花(0)
+1
(本文系尊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