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
????????????????????????????????????中德心理医院吴和鸣
心猿意马
西游一书,是把一个人,从受胎成形起,直写至有生以后,又从有生以后,直写到老,方才罢手。分而言之,有唐僧行者八戒沙僧白马之疏,合而计之,实即一人之四肢五脏全形耳。五圣成真,是人一生之事业已完。
新说西游记图像序
孙悟空开头先说自己“自小神通手段高”,八戒则说“自小生来心性拙”,沙僧则说“自小生来神气壮”;通神而手段高的是神,心性愚拙贪闲爱懒的是精,神气壮大的肯定是气。由此可见,这三个人分别代表的是精气神。神藏于心,精藏于肾,气藏于脾,这心肾脾三脏(藏)就构成了的一个“唐三藏”。
李安纲《苦海与极乐》
假如《西游记》如上两家之论,是写的一个人的故事,那么不管其他人是代表什么脏器,孙悟空绝对可以肯定是“心”的象征,在心理治疗中,我和病人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你瞧,一会儿上天,大闹天宫;一会儿入海,大闹龙宫;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人的心不就常常如此这般地不可捉摸、不得安宁?真正是心猿意马啊。
要想使这颗躁动的心平伏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八卦炉中炼,五行山下压,终究还不行,还得戴上紧箍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修得正果,猿熟马驯。
人的心理确如这美猴王的行状。许多学生纷纷为他们的杂念所困扰,一进初中或高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注意力不集中,杂念丛生,人坐在教室里,思想开小差,思绪似天马行空,听课效率下降,他们在日记本中拚命指责自己缺乏毅力,意志薄弱,竟奈何不了杂念,可是越是想消除杂念,这杂念越多,有不少学生为此痛苦不堪。亦有不少成功人士,他们在各自领域纵横捭阖,一呼百应,游刃有余,然而对于个人情感问题却是一筹莫展,听天由命,形成巨大反差,他们往往也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那知这情感活动完全不由自己支配,不听自己使唤。
孙行者以前在花果山可是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是他“长大”了,去闯世界,才有了“成长的烦恼”。中学生们的杂念也是成长带来的,也只有在成长中慢慢消失于无形之中,相反,如果一味地想方设法要去克服它,那就会象森田心理疗法中说的,欲以一浪平息一浪,结果波浪叠起。
对于成功人士而言,必须记住,绝对不能以对待商品或机器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应该听从内心的呼唤,小心侍候那个不会听话的“心”。
西游故事二
无底船
???话说唐僧孙悟空一行来到凌云渡,却见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只有一独木桥摇摇摆摆,又细又滑,无法动脚。唐僧眼尖,忽见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长老大喜之间,那船儿来得至近,定晴看去,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长老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
孙行者将还自惊疑的长老推上船,又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不一时,四人稳稳当当过了凌云仙渡。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无底船,儒道释各有各的说法,且放下不管。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去,这“无底船”确实耐人寻味。唐僧是老实和尚,明言破无底船不能渡人,但无底船还是稳稳当当把师徒四人渡上了岸。个中有什么玄妙?及至船撑开,水面见到师徒四人的“肉身凡胎”飘过来,方见其中端倪,却原来他们都已得道成佛。就是说,他们原本就用不着这无底之船。《西游记》的这个细节,使人联想到我们心理上的无底船,即我们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随处可见,企业依赖政府,个人依赖组织,孩子依赖父母,老人依赖子女。依赖产生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依赖使人们感到包袱沉重,累得心慌,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依赖造成相互捆绑,有时简直就有“要死一块死”的悲壮。
???无底船给我们两方面的启发,一方面,尽管无底船没有用,我们还是坐上去,无底船给了渡河的人精神安慰,依赖感就是如此,它是依赖者的一种心理需求。人们需要在精神上相互支撑。另一方面,唐僧四人如果不是已成“仙体”,这无底船怕是不能把他们稳稳当当送到对岸。所以,对于依赖感强的人来说,一定要认清自身的力量,再怎么依赖,那些困难都是自己去面对的,路都还是自己走过来的,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心态就会有根本的转变,少些呻吟,少些怨天尤人、少些可怜巴巴的乞求和指望,这人就变得更有活力,也更可爱了。
???在心理治疗中,有些咨客反复要求心理医生给自己一些具体指导,这表现出来了他们身上的明显的依赖性,可能他们把心理医生当救命稻草或无底船,心理医生肯定不能让他们如愿。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强调以咨客为中心,强调激发咨客的潜能,让咨客自己解决自己在成长中的障碍。
西游记故事三???????????
筋斗云
???往西天取经的路程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也是十万八千里,按理说,只需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把经取回来,干嘛要费那些多周折,经历那么多磨难。十万八千里,师徒四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可是走了十四年啊,这中间,还硬是前前后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真经。
?????在心理咨询中,有些青年人说他们非常厌倦世俗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们知道这也不太可能(可能是还没有完全斩断尘缘,看破红尘吧),但一旦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这个出家的念头便冒出来了。还有一些青年人则说他们喜欢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搞电脑操作或者当园林工,这两种情况都有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这时,我就向他们讲筋斗云的故事。讲完故事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孙悟空非得要与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同行?
???是啊,孙悟空多厉害,火眼金睛,有七十二般变化,手中还有金箍棒,却在取经过程中一路上受够了气。唐僧既懦弱又主观,确实不是个好领导;猪悟能既懒又好吃,还好色,还背后议论人,这种人太多了,这种人真是无聊;沙僧则是个没有头脑的和事老,和这帮人在一起,真真是委屈了美猴王。
???正是在取经的征途中,慢慢显出了猪八戒的憨厚,沙和尚的耿直,孙悟空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心猿归正,意马收缰,本性回复的。师徒四人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取经大业的过程中,各自独立实现了自身的生命理想。
???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取经的过程,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同行,寓意了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人生,尤其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完成得不好,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及潜能发挥。从我国的教育现实来看,中专或大学阶段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经常问大中专学生,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什么,他们很一致地告诉我,学专业,其实不然,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中专学生最为迫切的任务是社会化,美国心理学家James.O.Lugo指出,寻求自我同一或自知,离不开了解他人。正是通过同辈、朋友、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这些媒介,一个人才能够检验许多的关于未来目标、性别作用、思想意识和道德信仰方面的自我假设。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交往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保证了青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所以,我们不能忽略青年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任何问题。教育部门也应该针对青春期心理特点,创造条件,促进大中专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西游记故事四
紧箍咒
???行者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疼、头疼。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把行者疼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了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疼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地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疼,疼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
――《西游记》第十四回
???我在一所中学讲心理辅导课时,曾让学生们把对父母的意见写在纸上交给我,我集中起来一看,他们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几乎都是指的父母唠唠叨叨这一点,还有一次我到一所中专与学生们座谈,他们说宁愿百无聊赖地呆在学校,也不愿回学,原因是回家后忍受不了父母的唠唠叨叨,看样子,父母们的唠唠叨叨很有点象唐三藏的紧箍咒,让这些孩子痛苦不堪啊。
???父母唠唠叨叨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呢?观音叫唐三藏不要向任何人泄露紧箍咒,但我们对父母的紧箍咒却是再熟悉不过了,无外乎是要听话,不要跟坏孩子在一起混;要认真学习,不要追星,不要早恋,不要玩游戏机等等几要几不要,每个孩子都能背下来。
???父母唠叨的这些内容都是绝对真理,孩子们也已经了然于胸,为什么父母还是要反反复复地唠叨呢?
???因为唠叨是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事情。试想唐三藏要控制孙悟空,该是多么困难啊,观音体谅他的难处,于是给了他紧箍咒这个法宝,既省事,又有效,多好啊。我这样形容父母亲,对他们确实有些不恭敬,可怜天下父母亲,他们唠唠叨叨,讨儿女嫌,也是万不得已啊。你瞧,孩子越长越大,逆反心理越来越重,而外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叫当父母的如何放心得下。
???当父母的如此用心良苦,为何孩子们不领情不体谅呢?原因在于父母的唠叨,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对周围的事物和自身有了一定的判断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呢。再说,为了真正让做父母的放心,更应该让孩子受到充分的锻炼,让他们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处境,勇敢地承担自身的责任,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心的呢!
???如果父母了解孩子,懂得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就不会总是唠唠叨叨念紧箍咒了,相反,在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会是很轻松、愉快和富于成效的。比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幼年时期父母老师的教诲已经铭记在心,成了一种内在的“紧箍咒”,就是说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非常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心总在悄悄地提醒和评判自己,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每天神经都绷的很紧,头生疼生疼的,当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后,还忍心不停地念紧箍咒,让孩子痛苦得象孙悟空一样在地上“打滚”么。
西游记故事五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大圣道: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乱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大圣闻言暗笑,我老孙一筋斗云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便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了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
――《西游记》第七回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因为失眠到门诊做心理治疗,仔细询问发现她从结婚二年后就开始睡不好了,失眠往往是内心失衡的外在表现,医生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情形,原来婚后二年她感到丈夫与他的异性同事们打得非常火热,这让她很难受,她知道丈夫并不是一个寻花问柳之辈,他不过是打情骂俏,“嘴劲”而已。但为什么她对此反应如此强烈,以至于郁郁寡欢,寝食难安呢?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医生和女咨客一起回顾了她的童年,她父亲在她三岁时调到外地工作,她记得她总是跟在哥哥的后面四处玩耍,但哥哥上学了,很快有了一帮自己的小伙伴,他不再理睬小妹妹了……童年时的遭遇与婚后二年的处境是那样相似,一切都在重复,她一再被父亲、被哥哥,被丈夫弃置一旁,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她失眠的原因了。
???《心理辅导》杂志今年第11期介绍了一个事业成功,个人情感生活却糟糕透顶的女性,她被描述为水性杨花、纵欲无度,以精神分析的目光去看她,不难发现她追寻的并非肉欲的快感,她要的是在男人们怀抱中女王般的尊荣,如此她必须频繁更换男性,以免被厌倦。而在她糟糕的现实背后,是她更为糟糕的童年:她父母都是忙于工作的名人,上学前经常将她反锁在家中,等她读书了,父亲总在训斥她,说她成绩不好,丢他的脸。在童年的父爱缺失迫使她拚命在现实中饮鸩止渴。
???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人格铸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一辈子可能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是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这很有点象如来佛的掌心,任孙大圣有天大的本事,也终究跳不出来。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自身的途径。经由某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状,一步步地,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去了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除掉在长期生活中铸就的铜墙铁壁般的自我防御体系,然后轻装上阵,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