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风土人情
本集主编:安家寰
副主编:安恒亮、惠学勇、宋瑛娜、刘继涛、付明宇、董刚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目 录
一、 岁时记略
包年饺子杀年猪 春节 元宵节 抹黑节 五月节 北极光节 中秋节 八月的那达慕大会 时令杂俗
二、渔猎生产
林中狩猎 春江放排 江中插鱼 套捕野兽 善捕鱼的女人们
钓鱼种种 猎鹰史话 狍皮与狩猎生活 猎熊和熊崇拜 塔塔那与把头 采运木材
三、马与出行
达斡尔人的养马经 鄂伦春马 驯养驼鹿的鄂温克人 达斡尔人赛马 大轱辘车
四、关东三怪
窗户纸糊在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摇车 装烟礼与种黄烟
五、各族婚丧
鄂伦春人结婚 达斡尔族婚俗 鄂温克族婚俗 林区人娶媳妇 汉族葬俗 鄂伦春族葬俗 达斡尔族葬俗 鄂温克族葬俗
六、游戏竞技
“阿尼汉特”“汉尼卡”与过家家 男孩的爱物“米那” “萨克”的多样玩法 请笊篱姑姑 鄂伦春民间的竞力比赛 达斡尔式的摔跤比赛 曲棍球之乡 滑雪溜冰
七、特色餐饮
柳蒿芽与老山芹 江边野餐 细数山珍 野味种种 民间几大名菜 “拉利”与“托利”饭 划拳与酒令 林区大碗酒与北京大碗茶
八、萨满杂说
原始的萨满教 “白那恰”与山神爷 萨满跳神 供奉的萨满教神灵 禁忌种种
九、语言文学
鄂伦春情歌 达斡尔族迷语 民间故事讲唱形式 大兴安岭地方话 民间故事审美特点
十、民居家什
汉族房屋 鄂伦春“仙仁柱” 达斡尔人老屋 白桦树与狩猎生活 火镰 特别的顶针 火炕趣话 古老的灯 漫话乌拉草 地名小议 知青三宝
十一、兴安先民
五湖四海同地异俗 站人及其习俗 华俄混血后裔 鄂伦春族源流 达斡尔族源流 鄂温克先人
一、 岁时记略
包年饺子杀年猪
大兴安岭天寒,过春节有包年饺子的习惯,临过年,不少人家都包很多的饺子,冻起来,留着过年吃。大兴安岭的汉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都讲究包年饺子。过年期间,从大年三十,一直到初五,民间叫“破五”,家家都吃现成的,煮冻饺子,热冻豆包、冻馒头,说这样一年富足,不会为吃的忙碌。饺子是过年的上等食品,年成好,收入多,就要多包一些冻饺子。
大兴安岭的汉族的年饺子一般由家里人来包。鄂伦春人过年喜吃手把肉,包冻饺子数量不太多。达斡尔人包年饺子最有意思。他们包年饺子要请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帮忙。晚上,要上灯以后才开始包,三面炕都放上炕桌,包饺子的要十来人。饺子馅事先拌好,满满的几大盆,扛进整袋子白面,专人和面。和好面,切剂子擀皮,大家一起忙起来。小娃子负责摆饺子,老爷子把整盖帘的饺子拿到外面去冻,用心看好,村里是没人偷的,只是怕猫叼狗咬。包到十点多钟,请的讲故事的人来了,他盘坐在炕头,面前一碗酒,一边讲故事,不时喝口酒,讲到尽兴处便唱起来,很似大鼓书。讲的故事一般都很幽默,包年饺子的人家屋里不断地传出大家的笑声。边听边笑边包饺子,时间也过得快。馅快包完时,主人一家最关心馅和面是否正合好,按照本地的说法,包年饺子若是剩了馅,新的一年吃的富足,若是剩了面,穿的宽裕,馅和面正合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丰衣足食。
刚包完饺子,煮好的饺子与酒摆上了桌子,天已快亮,正是有些饿的时候,饺子吃起来格外香,酒也别有滋味。吃着吃着,会吃到糖馅饺子,烫了你的嘴,引起大家的欢笑,都说新一年日子一定甜蜜。还会有人吃到馅里带钱的,预示新年发财。是古老的习俗呢,还是当代人的发明,可能两者都有。
杀年猪也是大兴安岭各族人民共同的习俗。不只在农村,大兴安岭开发初期,由于副食供应较差,城镇居民中也有不少人家养猪,也有杀年猪的习惯。年猪从冬至开始杀,最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杀年猪请一个杀猪把式,左邻右舍来帮忙,抓猪、放血、收拾下水、灌血肠,不大功夫猪就杀完了。接下来要炖杀猪菜,切好酸菜丝,下入粉条,多放肥肉片炖开,再放入血肠。杀猪菜炖好了,飘出香味,菜与酒都摆上桌子,请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来吃菜喝酒,要摆好几桌。来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不但说明主人亲戚朋友多,有面子,而且预示新一年日子红火,心想事成。杀猪菜由于家家杀年猪都做,酸菜浓香爽口,粉条滑润有咬头,肉片肥而不腻,血肠鲜嫩味美,现在杀猪菜已成为东北风味大炖菜系列中的一道名菜。
杀年猪是大兴安岭孩子们的节日,抓猪时猪嚎叫开始,小孩子们就围在杀猪人家门前院里玩,笑呀跳呀,能不高兴吗,孩子们又能有肉吃了,春节要到了。
春节
春节是大兴安岭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杀年猪的杀年猪,糊房子的糊房子,随着新年的临近,过年喜庆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年猪可杀的人家,不论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多买一些猪肉,打够喝的白酒,这两样是过好年的关键,所以年前人们见面的都会互问,年货办得怎样了,割了多少肉,打了多少酒。置办好了年货的人家满脸都是幸福又得意的笑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清早,家家打扫房屋。然后包冻饺子,蒸好豆包、馒头在外面冻上,准备过年用。有些人家还蒸点粘豆包,但大多数人家买一点现成蒸好的粘豆包,存着过年吃。
腊月三十,各家贴对联,门楣上贴挂签,门板上贴福字,窗户上贴窗花,屋墙上贴年画。劈好大堆的烧柴,柴与“财”谐音,象征新年财多,也显着喜庆,日子红火。缸里装满水。这一天打扫屋里院子的垃圾不能往外倒。傍晚一家人吃团圆饭,饭前孩子们放一挂鞭。小鸡炖蘑菇,鲤鱼,是家家必有的两个菜,老辈人说小鸡这道菜暗示全家新的一年勤俭又多食,鲤鱼谐音“里余”,新年家里兴旺、富裕。晚饭后,家家院子里两丈多高的灯笼杆上红灯笼亮起来了,有的门口摆上一对冰灯。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午夜燃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饺子要现包,其中有一个饺子包有一枚硬币,都说吃到的人有福气。午夜给故去的长辈烧纸。除夕整夜不睡,叫“守岁”。初一至初三,亲属、朋友间互相拜年。除二,秧歌队开始上街。初五,也叫“破五”,是年过完的意思,这天要吃饺子,开始过平常日子,用米面做饭。
过年期间不能打孩子,两口子也不能吵嘴,更不能动手打架。老人们讲,过年图吉利,一年全家平安,过年闹讥讥(吵架),一年全家不太平。
春节同样是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出猎在外的人们在节前都要赶回家,全家好过团圆年。“仙仁柱”(鄂伦春族民居)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论老人小孩,大家都穿上最好的衣裳。年饭是煮熟的兽肉和各样丰盛的菜肴,全家吃团圆饭是过年最重要的内容。
除夕晚上,要把各种神龛打开,给神偶烧香上供,守岁。子夜还要吃饨饭,并要吃得饱饱的,象征新一年丰衣足食。鄂伦春人爱马,过年马也要喂好的草料,并端着桦皮盆绕马圈转几圈,嘴里学“木合、木合”的马叫声,祈盼新一年马匹健壮兴旺。
大年初一,太阳升起之前,要供火神。把“仙仁柱”内的篝火移到院内,一家之主向篝火中扔进一块肥肉和一块瘦肉,再洒酒三盅,然后在篝火旁点上香,全家向篝火叩头,祈求火神保佑全家生活幸福平安。拜神之后,一家之主先喝一口敬神的酒,主妇接着喝一口,然后孩子们由长到幼依次喝一口酒。全家人都喝过敬神的酒,表示火神已经应允保佑全家顺利度过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属于一个“乌力楞”的几家人,要在家族首领带领下供奉天神“恩都力”。天要亮时,大家都聚到首领家门前。当太阳刚升起来,第一道曙光初现,人们都跪在地上向太阳叩头,感谢天神恩德,祈求天神赐福。摆上煮好的各种野兽的头和肉,点上香,放上酒,供天神“恩都力”。大家都各自回家吃饭。十点左右,重聚一起,跳起篝火舞,跳完舞,整个“乌力楞”的人一同享用供天神的酒和肉。
大年初一早晨,吃过早饭就按亲友辈分给长者拜年。一进“仙人柱”,先向屋中间的篝火敬酒、叩头,然后再给长辈敬酒、叩头。
过了初五,该出猎的就又上山了,新一年的生产劳动开始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大兴安岭各族人民都过这个节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
清代中叶,当时大兴安岭地区沿黑龙江的新兴城镇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大兴安岭城镇的花灯都集中在街中心,正月十五,商铺、饭馆都要点上各具特色的彩灯。官府衙门放假,民间的灯官、撅官出面管理闹花灯,向商铺、饭馆和大户人家摊派扭秧歌、踩高跷的用品款项。灯官坐轿,穿朝服,摇折扇;撅官骑在一根俩人扛的杠子上。他们享有百姓赋与的闹元宵这几天的权威。扭秧歌是闹元宵必不可少的,大兴安岭的秧歌分为高跷和地走两类。高跷很像杂技表演,讲究的是惊险,动作难度越大越受欢迎。地走是在地面扭,讲究的是队伍的队形花样和动作整齐,场面越热烈才显得喜庆。秧歌队伍中有跑旱船、老汉推车、猪八戒背媳妇、舞龙灯、耍狮子等。解放前在元宵节扭秧歌的多是男人,秧歌中女的角色,不论是大姑娘、小媳妇,多由男的扮演。粗犷豪放与滑稽幽默是大兴安岭大秧歌的特点。
扭秧歌要有锣鼓伴奏,还要有唢呐,东北人叫吹喇叭。数九寒天,敲锣打鼓可以戴手套,吹唢呐戴不了手套,聪明的大兴安岭人把唢呐杆放在方形棉袋子里,唢呐喇叭和吹嘴在棉袋子外面,双手在棉袋子里吹唢呐,解决了吹久了冻手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兴安岭的秧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扭秧歌的行列中来。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扭秧歌成为林区中老年人的一项健身活动,闹元宵扭秧歌的规模就越来越大,正月十五,每个城镇都有秧歌队扭秧歌。大兴安岭首府加格达奇,更是有十多个秧歌队在十里长街人民路上进行扭秧歌的比赛,秧歌队行进到哪里,那里的人们就燃放鞭炮助兴,每年秧歌比赛的头名,会获得万元大奖。大兴安岭新秧歌的特点,除传统的豪放、幽默外,还要加上优美与热烈。
大兴安岭有在元宵之夜放焰火的习惯,元宵之夜把过年剩下的鞭炮烟花都燃放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加格达奇政府在元宵之夜放礼花,元宵之夜成了欢乐的节日,附近乡下的农民,甚至临近的阿里河镇、大杨树镇的人们也来看放烟花。进入二十一世纪,礼花由民营企业燃放,正月十五之夜看烟花,成为大兴安岭人过元宵节的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之夜点灯笼,也是大兴安岭人的习俗。过去不论城乡,老百姓都住平房,家家都在院里竖起一根二丈多高的灯笼杆,最顶端绑绿色的松枝;也有绑桦树枝条的,但要糊上五彩的纸花;有的顶端干脆插一面小红旗。紧挨树枝安有升灯笼的木制三角架,木架的横杆头有一个小铁环,穿了长绳,用来把灯笼升到长杆顶端。灯笼形状各异,有球形的、桶状的、五角星样的……都是红色。元宵到来,山野还是冰封雪盖的一片白,远远看去,村镇上空的点点红灯,真显出人们的喜庆劲。现在大兴安岭的乡村仍守着树灯笼杆的旧俗,而城市里高楼林立,路灯通明,住平房的也有人家竖根高杆点盏灯笼的,但在城市五光十色的灯光中很不显眼,城里竖灯笼杆的人家越来越少。但住楼房的有的在凉台挂盏红灯,有的把临街的窗户用彩灯装饰上,形成了元宵节的一道新风景。
大兴安岭人是最早做冰灯的,孩子们用水桶或委得罗装满水,也有用大红纸或红墨水把水染成红色,放到冰天雪地的室外,一会就冻成冰壳,拿进屋,放出末冻的水,用火烤一下,就取出桶形的冰壳,里面放盏灯就是亮晶晶的冰灯了。放在农家院大门的立柱上,又显眼又好看。
如今,大兴安岭各县区元宵节都有花灯和冰灯展示,以加格达奇的最为壮观。花灯集中在新世纪广场,政府机关单位和各国营、民营企业制作的花灯上百个,花灯有的能动,有的会唱,运用高科技手段,各显制作的工巧与设计的独到。元宵之夜,世纪广场人流熙熙攘攘,花灯五光十色,热闹非凡。冰灯展示在市区的广场,冰做的楼台阁舍,冰雕的人物动物,内部都装有彩灯,夜幕降临,彩灯齐亮,冰灯更显晶莹富丽,好似人间天堂。冰制的大滑梯是孩子们的好去处,十几米高的冰滑梯,滑道有三十多米,虽然天寒,孩子们仍玩得流连忘返。
解放前,大兴安岭还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给祖先坟地送灯的习俗。灯是面作的,开水烫面,做成灯形,上锅蒸,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白面做的叫银灯,荞麦面做的叫铁灯。天刚黑就由长子将面做的金灯、银灯送到祖坟前,面制成的灯里放上油,安好灯捻,用火柴点燃。火柴一定自己带,不能借,否则祖先看不到光亮。铁灯放在坟地外,说是给过路野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仍有一些人在正月十五之夜到祖坟送灯。大兴安岭实行殡葬改革之后,火葬代替土葬,集中安放骨灰盒,送灯之俗逐渐消失。
正月十五之夜,鄂伦春人要祭拜月亮,月亮是鄂伦春人信奉的萨满教的一个神灵。用桦树皮做的大盆里倒进干净的水,皎洁的月亮倒映在其中。桦皮大盆四周摆上许多好吃的东西,摆上五个火烤的圆饼,圆饼中间要用鹿心血或犴、狍子的心血点个红点。全家人跪在桦皮大盆前面,向月亮神磕头祭拜,祈求月亮神保佑合家幸福团圆。
抹黑节
人们大都知道我国西南地区傣族的泼水节,很少有人了解地处大兴安岭的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抹黑节。
鄂伦春、达斡尔族的抹黑节在农历正月十六,达斡尔话叫“阔乌都鲁”。抹黑节的清晨,人们都有争着早起,手里藏着锅烟子,就是积在灶里锅底的黑灰,争相往对方脸上抹。对老辈人不可太粗鲁,但年轻人就是过分了老辈人也不能生气。对同辈人就决不客气,有人在锅底灰里和上猪油,抹在脸上擦不干净,只有回家去洗。人们相互看着被抹黑了的脸,谁都忍不住笑,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欢乐。据说抹黑节有劝戒人们要节约、勤俭之意,但实际上带给人们的是欢乐。抹黑节在正月十六,欢笑之余,人们会记起过完年了,该换上干活的衣服了,出力流汗去换来新一年的丰收,这可能是抹黑节的实际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是在佛历新年(公历四月中旬),据说是佛的生日,也称“浴佛节”。泼水节的佛教意义今天很难看清了,看到的是人们泼湿对方的欢笑。这和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的抹黑节是多么的相似,尽管一个在南国,一个在北疆,一个泼水,一个抹黑,用极端的方法使人尴尬,不分老少,无论男女,从中取乐,带有狂欢节的特色,笑声是多么相同。抹黑节在农历春节后,泼水节在佛历新年,都是人们心目中一年开始的日子,追求幸福,祈望丰收的愿望是一致的。两个节日的这些共性之处来自各民族共同的勤劳勇敢,来自对物质生活富裕的共同追求。
五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传说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在楚怀王时官至左徒、三闾大夫,彰明法度,举贤用能。后遭顷襄王贬斥,流放沅湘流域,楚国政治腐败,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投汩罗江自杀。人们爱戴屈原,恐鱼虾吃他的尸体,包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形成划龙船、吃粽子的风俗。端午节时大兴安岭刚开江,江水寒冷刺骨,从古以来就没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大兴安岭不产糯米,所以直到民国初年,民间没人会包粽子。端午节正是大兴安岭春暖花开之时,人们又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就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地方民间习俗。
端午节那天日出之前,人们登上附近的山顶,用挂在艾蒿叶子上的露水洗眼,说是眼睛会不生病,会炯炯有神。用露水洗脸,会不生疖疮。大人用艾蒿塞耳朵,耳朵不会聋;把采下的艾蒿夹在孩子的耳朵上,孩子会听力好,聪明。采一把艾蒿带回家,插在门旁,挂上五彩纸做的葫芦,用来祛除邪气。也有的人日出之前到江边,洗眼、洗脸、洗头,说是一年不闹眼睛、不生疮。这一天给小孩手腕、脚腕扎上五彩线,叫长命线、长命缕,祈祝孩子无病健康,长命百岁。姑娘们、小媳妇们缝制各式香荷包戴在脖子上。这天家家煮鸡蛋,用大红纸作染料煮一些红皮蛋给小孩子们,孩子们互相顶鸡蛋,看谁的鸡蛋皮硬实,获胜的高兴异常。在大兴安岭,不论是务农的汉人,还是鄂伦春人、达斡尔人,一般都要吃韭菜合子。韭菜是野生的,刚刚从山野采来,鸡蛋炒过拌在馅里,烙出的合子味道清香鲜美。也有包饺子吃的,达斡尔人也有压面条的。
清末民国初年,在大兴安岭沿黑龙江的城镇,有一些为官的和富户在端午节吃粽子,以后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为大兴安岭普遍的习俗。
在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端午节清晨,万人登北山真是一大盛景,晨曦中沿着北山公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们,就好像一条在林海中遨游的巨龙。
北极光节
北极光节是1989年大兴安岭漠河县地方政府为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而确定的地方节日,北极光节为6月22日,那一天正好是夏至,所以也叫夏至节。早在周代,天子在夏至祭天,祈祷上天保佑。夏至正是农忙,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是至关重要的节气,人们都在忙于农业生产,所以没有形成民间的节日。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时春麦刚收,做新麦磨成的白面面条。大兴安岭人有在夏至吃过水面的习惯,又解暑,又尝新。确定北极光节对宣传大兴安岭,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北极光节得到大兴安岭各县区的认可,现已成为大兴安岭人民的重要节日。
夏至天长夜短,而大兴安岭白天长的出奇,漠河县为最,白天长达19小时多,就是午夜,天空只是暗灰,不一会儿,东方天空就泛白,继而就朝霞满天了,在每年的夏至前后都会产生白夜的极昼现象。这已是十分神奇的天象了,漠河白昼还是观看北极光的最好时期。
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罕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纬度高,在漠河看到的极光是地球北极发出的极光,称为北极光。北极光出现的次数虽多,而人们看到的机会则少,其原因是当极光产生后,极光发生地与极光观测地两地之间经常被多云的天气所阻隔,看见的机会极少。漠河是中国惟一的北极光的最佳观测地,北极光虽然一年四季都出现,而在漠河惟有在每年的夏至前后9天左右的时间内容易看到。因夏至前后在漠河常出现万里晴空的天气,当北极与漠河之间没有云层阻隔,人们就可以看到壮观至极的北极光了。真是上苍对漠河的独特恩赐。北极光的形状很多,在漠河人们曾看到的北极光有条状的、带状的、伞状的、扇状的、片状的、葫芦状的、梭状的、圆柱状的、球状的等等。北极光的颜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相间,色彩分明。由初升到消逝,期间变幻神奇莫测,五颜六色,缤纷奇丽。在漠河观看极光,不仅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而且必须在夜间。白天即使有极光出现,因阳光亮度大,极光亮度小,不易被发现。漠河地处高纬度线上,夏至期间出现极昼现象,白夜的出现为观看极光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极光节期间是大兴安岭最佳的旅游季节,夏至时且不说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所在的长江流域的人们正受着高温的煎熬,就是北京、天津所在的华北平原也酷热难当,而大兴安岭昼夜温差大,此时夜间不到20度,盖个被子睡得正香,是全国避暑的最好去处。夏至时大兴安岭森林在超长的日照条件下,植物光和作用充分,放出的大量氧气使空气异常新鲜,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呼吸着充足的氧气,呼吸着充满叶的清新和花的芬芳的氧气,是大自然赋予的,大森林释放出的氧气,而不是氧吧里化学反应生成的氧气。只有大兴安岭才能得到这样的享受。
一年一度的北极光节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到大兴安岭。节日期间,从加格达奇到漠河,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大兴安岭首府加格达奇新世纪广场有精彩的文艺演出,时常有全国知名的大腕巨星登台表演。女子军乐队的表演也颇具水平,乐曲动听,队列整齐,队形多变,常常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漠河县城也有精彩文艺演出。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北极村,上万人齐聚村北的黑龙江边,白昼降临,篝火点起,人们唱啊跳啊,尽情享受这自然奇观给人间带来的欢乐。也有一对对、一双双的情侣,在黑龙江边,在暮霭里,在晨曦中,面对着幽幽逝去的江水,说着无尽的绵绵情话。
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朝廷祭天拜月礼仪,《周礼》一书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拜月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唐朝中秋节成为以祭月拜月,吃团圆饭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唐书?太宗记》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然而,中秋节在大兴安岭历史并不久远。辽金时期,地属辽国北部边疆的大兴安岭,并不过中秋。《辽史?礼志》记载契丹人的“岁时杂仪”:八月八日屠白犬,九月九日射虎,饮菊花酒。其间的八月十五日只字未提。可见古代东北的金人、契丹人、鲜卑人都不过中秋节。
大兴安岭的中秋节是明末清初驻防的官兵与驿站的站人带过来的,并逐渐成为大兴安岭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嫦娥奔月、月老牵红线、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树等美丽神话也在大兴安岭流传开来。无论是驻防边疆的官兵,还是驻守驿站的站丁,他们都远离故土,大兴安岭的中秋节一开始就带着祈盼团圆的思乡情节。祭月拜月,吃月饼不但是大兴安岭汉人过中秋的主要内容,满人、达斡尔人和部分鄂伦春人也这样过中秋。
中秋节正是大兴安岭采山的季节,是采蘑菇、木耳、猴头、松子、榛子的好时候,山珍成为今天大兴安岭人中秋晚宴的主菜。中秋又是水果下来的时候,西瓜、葡萄、香蕉、苹果是大兴安岭人过中秋吃的主要水果,此外还要吃山丁子、稠李子、都柿等野果。山丁子、稠李子经霜之后变得酸甜可口,都柿学名叫蓝莓,中秋节已过了它的采摘季节,但都柿耐储藏,采下后放在桶里,上面铺好都柿叶子,用塑料薄膜封好,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中秋节吃到味美的都柿真是一种享受。
中秋节是团圆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吃团圆饭,因而也是劝和有矛盾的家庭的日子。小两口闹矛盾,女方回了娘家,利用中秋节劝媳妇回丈夫家,是一家重归于好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