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一个传说,说“年”是一个怪兽,人们过年是为了除掉这个怪兽,虽然自古过年就有用爆竹、桃符来驱傩、驱鬼的习俗,但是把“年”说成是怪兽这实在是一个大煞风景的说法。关于“年”,历史记载不绝,言之凿凿。“年”,说文解字写成“秊”,从禾千声,意思是“穀(谷)熟也”,与怪兽乱神无涉。《春秋谷梁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可以看出,过年的本意是庆祝农业的丰收,这在古代全世界各农耕民族多有此例。但庆丰收应该是在五谷丰登秋季末期,最迟也该在入冬的时候,而我们现在的过年却是在腊月末、正月初,隆冬季节。这是历法更迭添的“乱”,须得从头捋一捋。 上古过年的日期历代都在变迁,据《尔雅》记载,上古各朝代对四季往复一周(一个回归年)的称呼都不一样,“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一年从哪一天开始,即哪天是元旦也不相同。 我国古代历法从一开始就处于阴阳并立的不和谐体中,“月”的制订依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以朔望月而定,朔为初一,望为十五,朔望一个周期为一个月;而“年”又以四季周期,即太阳回归为一年。出现阴、阳两个标准,月亮的十二个月不等于太阳的一年,大约在十二个月到十三个月之间,多于十二个月的部分以“闰”的形式补上。古人称月亮为“太阴”,这种以月亮为主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又因为夏朝时期完善了中国的阴历历法,所以也称夏历。据《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比较接近。西方民俗的万圣节本是罗马人丰收庆典与凯尔特部落驱鬼节的结合,凯尔特人认为西历的十一月一日是夏天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一般人们都把西方圣诞节比为中国的春节,其实按着庆丰收和驱鬼的双重意义演变,中国的春节更像西方的万圣节。 后来直至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经司马迁提议,汉朝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初一为元旦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例如到宋代时的吴自牧,在其《梦梁录》中曾说:“正月朔日(即初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但主导地球气候变化,从而强烈地影响农业的是太阳,而不是月亮,所以阴历历法要适应农业时令,必须辅以靠太阳在虚拟黄道上的位置来决定的二十四节气才行。这个传统历法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后,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除旧布新,采用西历,也就是太阳历,简称阳历。新历法把公元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当时虽然不叫元旦,但是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新历元旦。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为制衡孙中山的革新,又把阴历元旦改名为春节,从此过年又叫过春节。“春节”这个名称和季节并不匹配,因为古代本有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说的就是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以太阳而定的二十四节气在阴历中漂浮,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所以春节和立春没有确定关系。同时春节与过年的丰收庆典意义更不搭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沿袭了孙氏“新年”(元旦)和袁氏“春节”,并通过政协会议予以法律意义上的确认。于是中国人就有了两个新年,一个阳历的,也叫公历的新年,另一个夏历的,也叫阴历的新年。我们说的过年或叫春节,指的是阴历的新年。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咏的“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就是我们现在的过年、过春节。 节气在阴历中漂浮,春节在公历中漂浮,但是春节总体上还是在隆冬时节过的,离丰收庆典的过年本意已经很远。制作年糕,北方用黍(黄米),南方用糯(江米),但是按夏历过年,制作年糕的黍糯都不如十月份那么新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