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骨与兴寄

 叶底黄鹂 2013-02-19
风骨

1. 指人的品格,性格。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 宋祖 闻之而动色。” 宋 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 后唐 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 胡先驌《诗别萧叔絅燕京》:“ 萧郎二十风骨奇,崭然头角何嶷嶷。”

2. 指刚正的气概。

《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 文襄诸子,咸有风骨。”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 文恭 少年浑涵端重, 文达 正当以风骨勖之,何反虑其过刚?殊不可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3. 古典文艺理论术语。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1]》:“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陈子昂《<修竹篇>序》:“ 汉 魏 风骨, 晋 宋 莫传。”
孔平仲《续世说·品藻》:“ 许景先之文,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微少风骨。” 清 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唐 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 魏 晋 之风骨,换 梁 陈 之俳优。”
《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曹不兴》:“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述书赋下》:“ 开元 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袁可立)生平于书无所不窥,旁及书画,真草秀润流丽,隶书风骨道劲。”

“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因此,了解这种特点,对阅读或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很有必要的。[1]
“兴寄”也称“寄兴”。如沈德潜评阮籍诗:“兴寄无端”(《古诗源》卷六),陈廷焯评贺方回词:“寄兴无端”(《白雨斋词话》);胡应麟既以“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诗薮》内编卷二),又用“兴寄无存”评《柏梁诗》(同上卷三)。元稹论诗评诗则多用“寄兴”,如评“沈、宋之不存寄兴”,说自己的诗“稍有寄兴”等(均见《叙诗寄乐天书》)。所谓“寄”,就是寄托。钟嵘《诗品》评张华的诗“兴托不奇”,也就是“兴寄”平常的意思。“兴寄”可称为“寄兴”,“兴托”也可称为“托兴”,《诗人玉屑》中就有“托兴”一条。此外,如“讽兴”、“托喻”等,也是相近的意思。
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兴”或“兴寄”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它在我国古代漫长的诗歌史上,还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