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文化中的蛇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9
中西文化中的蛇
福 华
  福 华

  蛇的外形细而长,游动灵活,躲在树木和草丛中的蛇当感受到有威胁目标时会突然发起攻击,它的手段是首尾夹击,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均至。因这种狡猾的攻击手段,中西文化中对蛇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在文章和口语中,我们常将奸险、卑劣的人比喻为“毒蛇”,英语中也将此类人比喻为snake(蛇),snake in the grass(草丛中的蛇)用来指看不见的危险和暗藏的敌人,美国俚语中还将密谋策划的行为称为snake。

  蛇是忘恩负义的代表,《伊索寓言》有”农夫与蛇”的故事,英语中将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称为a snake in the bosom(胸口上的蛇) 。

  俗语“打蛇要打七寸”,意思是不要让它有复活的机会;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类似的警告,《麦克白》三幕二场中有“scotch the snake(not kill it)……remain in danger of her former tooth”(刺伤了蛇身,还没有将它杀死……留下了它的毒牙的危险)的对白。

  中国江湖和民间上有卖自制“蛇药酒”的,西方则有snakebite medicine(药),一般是指家酿的质量较差的威士忌烈酒;我们突然见到蛇,往往会发出恐怖的惊叫,英语中则有用Great snakes来表示同样的情感;中国古代就有卖蛇者的表演,而美国印第安人宗教仪式上也有手执活蛇或衔活蛇于口的表演,称为snake dan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