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是清军溃兵焚毁的吗 (读史质疑之二) 苏州山塘街明清时期极为繁华,但在咸丰十年(1860)被焚毁,现在都认为是清军溃兵所为,这史料来源于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四月)初四午后,有溃兵二十余人,皆骑马,手执令箭,口称汝等快些搬运,马大人(指提督马德昭)兵到,要扎大营。即刻放火了。人皆措手不及。黄昏时一路投掷火药包,山塘、中市数处火起,南北濠、上下塘处处燃烧,炎焰蔽天,上下通红。广匪溃勇乘势抢劫,居民踉跄,弃妻抛子不相顾,如权万万资本细软山积者,亦只手而逃。或者身藏手带,则遭受搜抢。竟延烧三昼夜,城外房屋已去其半,至初六、七,被土匪一扫而空。”(中华书局 民国年间张正芳的《良言消闲山歌》中有《长毛歌》,他说这条山塘街是被混在清军中的长毛(太平军)作乱所焚: 正芳想起长毛情,广西起义反南京。 老天王就是洪秀全,小天王就是杨秀清。 南京扎驻十万零,直到咸丰十年份, 中(忠)王顿时生一计,假充败兵到苏城。 当仔败兵退下来,实情才是长毛坯。 虎丘塔上先放火,大队人马冲下来。 四月初四长毛来,苏州百姓遭大难。 两者比较,我更愿意相信张正芳记录的是事实。因为柯悟迟家在常熟,对苏州发生的事不免有道听途说的成份,而张正芳就住在山塘街的薛家湾,当时他已经七岁,亲眼目睹这件事,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况且当时太平军假冒清军入城,在清.潘钟瑞《苏台麋鹿记》中也有记载:苏州在攻陷之前,“(出现)阊门城内放火之谣,虽经士民面问,蔡藩司云系讹言,告众而止。然据地保言,是日早晨实有驰马持令箭大呼百姓速迁,以询于路者,并非讹言,是可怪也!嗣后城陷,放火处阊门、中市自西及东,直巷则专诸巷、吴趋坊;横巷则天库前至周五郎巷延及刘家浜房屋之后,半为煨烬,即大声徇路所云,何与讹言巧相应耶?” 同时潘钟瑞也记载清军提督马德昭传令纵火烧了沿城民房,包括方基、上塘、渡僧桥之左右,却没有提到他烧山塘。并提到太平军为劫夺苏州城趁机烧了南濠前后。 最后我想谈一谈,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左”的倾向,对于古人笔记中的记载总是批判地说,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农民革命进行恶毒的攻击和污蔑,即使现在收集的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的山歌都是歌颂类的,反面的绝对不收录。张正芳是一个普通百姓,在他山歌里是这样唱的: 正芳老小一家门,老小三代船上登。 驾起两橹摇得快,塘上独见逃难人。 长毛到来大逃难,再加天上雨下来。 小脚伶仃步难走,面孔浪塌仔灶墨灰。 长毛到来大家逃,背个背来挑个挑。 走勿动来真苦恼,只能甩脱衣裳包。 长毛坯来真勿好,杀人放火开大炮。 妇人拉到要强奸,王爷连连要讨饶。 大灾难来真苦恼,小囡领仔一大淘。 抱一个来搀一个,大小姐只要有人要。 长毛坯来喊杀妖,大难临头各自跑。 丈夫拉去挑担子,妻子抱囡河里跳。 生离死别真苦怜,路上死人接连牵。 河里死人厚叠叠,一家老小难周全, 长毛坯来实情凶,夜夜出去打先锋。 百姓躲勒干枯里,回家物事才搬空。 可见太平天国的烧杀奸掠,给广大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同时张正芳也客观地歌颂了号令严明的忠王李秀成: 苏州长毛真勿少,后队中(忠)王自家到。 难中福到蛮开心,中王一到就太平。 山塘一条买卖街,强赊强买要请令。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克苏州城,这年三月,柯悟迟乘船到苏州来,见“六门城外竟无片瓦留存,唯山塘一街依然热闹,皆焚毁后贼重新盖造。城中西半城亦是白地,东半城所存十之五、六分,前所往来街巷,今无从问津。最惜者,千百年名迹,尽为堙没,笙管楼台,俱为灰烬。唯伪王馆七、八所,轩冕异常。”“转出娄门,一路到昆山,桥皆断,必渡,屋无半椽,田尽草茵,枯骸满目。问诸途路,皆云五六熟未种,家皆破,人皆散。”(《漏网喁鱼集》98页) 读了这些史料,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那种农民战争会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题外话了,即此刹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