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绩溪的山脉

 haha! 2013-02-20

绩溪山脉

 

一、大会山山脉

大会山山脉出自黄山箬岭,从西入境,东北走向,绵亘于与旌德县交界地带,主峰大会山座落境内,山脊海拔超过1000米,长18公里,至黄高峰入旌德。东析两支,北支金岭与主脉平行,长10公里,北入旌德。南支竹根尖东迤于昆溪、常溪河谷间成低山、丘陵。

大会山 海拔1259米,明弘治《徽州府志》:“高三百丈,广博二十里,上多云雾”。东、南、北三向,山势挺拔,磅礴峥嵘,四周众峰环峙,宛若大山聚会,故名。清乾隆《绩溪县志》:“登绝顶可望太平、宣、池。”上原有石屋、碑,镌“大会天峰”4字,今无存。顶坡“大会山”字碑今仍存。传李白、清乾隆皇帝曾游此山。昆溪出其南,下有黄会瀑。南麓会川村。

黄高峰 在大会山主峰北4公里与旌德之交界处,海拔1149米。南有陡崖2,高百余米,名船形山,中有溶洞,深30米,称风、火、水洞,下有龙潭瀑。

金岭 古名芦山。海拔788米,芦水出其南,顶有金鸡石,作啼状,幽岩邃谷胜踞一方。今山间凿有隧道,长1100余米,北下百川、戴川;南麓古建芦山寺,宋朱熹于寺壁题“一坞白云”。寺内有井,传清康熙年间有龙蛰其中,后破庙而去,因名龙井,寺于建国初圮。东析狮子峰(海拔584米)于冯村之北,宋设云庄书堂于山麓,朱夫子曾到此讲学,亲笔题书堂名。东侧有尺磡岭(海拔547米)古道通旌德。

古塘山 北连金岭,海拔848米。古人在北坡谷口塞其隘成塘(今改建水库两座),旁建古塘庙,山从此得名。山顶石峰排比,南侧岩壁如屏,气势磅礴,故又名镜屏岩(山),上有“仙人背妹”之胜。庙前为香炉坪。南麓旺川、尚廉等村。

雷鼓尖 大会山西南山口再起之峰,海拔1131米,时有浓云聚集,引发雷暴,故名。古名凛山,悬崖千尺,入夏犹寒。

黄会山 海拔1024米。北隔杨桃岭与雷鼓尖峙立,南隔小岭与青罗山相对。二岭均通旌德白地,谷中有瀑布泉。东南麓为会川村。

青罗山 海拔1175米,草木青葱,遍地蔓布,故名。东南迤2公里为竹根尖。西南山口为大塔岭,通旌德白地。

竹根尖 又名竹竿尖。海拔1056米。耸立于芦昆常盆地西端,距上庄2公里,相对高度760米,尤显峣拔。西南麓为金山村。东出涌狮山(海拔663米)于宅坦之北,清乾隆《绩溪县志》:“三面平畴,一岫环勒,状如狮,拱桂枝书院旧址。”涌狮山东迤出葫芦岭、六和峰(海拔304米)、画楼山等串珠状山丘。

上金山 海拔1075米,东隔大塔岭与青罗山并峙。山体呈“金”字形,故名。盛产优质名茶。东南麓为金山村。

大坞尖 古名北云尖,踞上金山西南3公里与旌德县之交界处,海拔1295米,顶上时有云雾迷漫。

石鹤山 西接北云尖,海拔683米,上有圣泉洞,广丈余,水出四时不竭。洞东西有两崖对峙,下为绝壁,飞流直泻数十丈,名常溪瀑。跨溪瀑有石()相接如架桥,称仙桥岩。相传陈武帝祖墓“天子墓”在此,今无可考。前一峰屹立,峰下涧水合流处涌一小洲,形如鳅,水涨不没,其上有三石为鹤状为“三鹤捉金鳅”之胜。山麓有采薇子墓。

黄柏山 古名黄蘖山。海拔1270米,大坞尖西展之山,横亘于金坑南北。西接黄山市(原太平县)天星洞。

南云尖 北隔黄柏凹与大坞尖并峙。海拔1402米,常有云雾缭绕。顶空旷坦平,牧草丰美,为上庄乡放牧场。

南侧上杨尖,海拔1295米,踞绩、歙县界上。东迤6公里为竦岭尖(海拔675米),有岭径自上庄南通歙县竦坑、溪头。

慕云山 竦岭尖东析之峰,界上庄、大源两乡,在上庄乡瑞川南,海拔605米。时隐云气中,产优质名茶。

 

二、徽岭山脉

(亦作翚)岭,一名大尖山,在县城西北,东北走向,是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翚溪河出其南。唐宋时,翚溪河畔有大徽村(今高迁村附近)。山岭有驿道、关隘,关隘海拔774,山脊自大源金钢岩至金沙黄岭,长50余公里。中有百箩园、芦塘山、高枧山、翚溪山、新岭等。主峰仙人岩尖,距其中部。主脉西北侧,分出大獒山、万箩山支脉北入旌德,天顶山支脉南入歙。并在镇头附近与大会山山脉交接。

仙人岩尖 在县城北13公里。海拔1117,山顶多奇石。明弘治《徽州府志》:旧传仙人往来其间,炼丹石杵、臼存焉,故名。

翚溪山 泛指仙人岩尖南侧翚溪河谷中诸山,有十钗尖、搁船坪、五凤降、大坑凹等十余座。翚溪山东南有外靠岭、集坑降;南有两支,河东一支至城郊出石壁山(石壁高40)、五龙岭,河西一支至城郊出鱼岱山(船山),皆为馒状之丘陵。

高枧山 在城东北10公里,海拔826。山上有石槽如枧,泉水流泻其中,故名。山间有高枧山村。南有苍龙山、王石山。

苍龙山 海拔715,有苍龙洞、瀑布泉,南麓王()村。王石山海拔569,山顶岩石错耸,又称王石岩,西麓石门里村。王石山东出十里岩,岩高43,宽百余米,与对岸水岩山峙立,为城北锁钥,今皖赣铁路穿岩而过。高枧山隔际坑源峡谷为锦屏山(海拔744),锦屏山隔扬溪源峡谷耸立之峰为黄花尖。

黄花尖 海拔976,上长黄花菜,故名。东南麓为丁家店,西麓为冷水村。

岩石尖 位于黄花尖西北2.5公里处,海拔825,周广十余公里。顶端陡崖,高30余米,阔百余米,崖顶坦平,山体远望如鞍,又名鞍山、玉台山。崖壁底部,有一裂隙,高十数米,宽约一米,有铁链可攀登至顶。隙顶洞内有字碑、仙人座。崖下有溶洞,旁有泉,水四时不竭。崖前有观音庙,1947年被国民党军队烧毁。西麓为葛家湾。北有老虎头、上岭及接贤岭。 上岭 (海拔607)北约1公里接吴周岭(海拔575),又2.5公里为白石岗(海拔749)。又2公里为和尚尖(山顶浑园状如僧首,海拔719),又6公里为吴培岗(海拔655)。吴培岗界绩溪、旌德、宁国。

芦塘山 位于黄花尖东北3公里处,海拔983,上有芦塘,故名。西麓龙丛村。北有东坑山(海拔791),西析寒庄岭连吴周岭。

百箩园 海拔1006,在绩、旌两县交界处,西南连芦塘山,北有考岭,东有坑南坞尖(海拔950)。坑南坞尖北为黄岭(海拔506),东有乌焦山(海拔740)

庙王山 又名蛮王尖,海拔717,位于尚田乡与板桥头乡之间,顶有庙,今存遗址。北迤为尚田降(海拔463)、玉屏山(海拔609)、蜀马岭、碧山(海拔541)、栗树岭(海拔521),与大獒山相接。

大獒山 海拔759,半山有岩,岩下有白龙潭(今改建水库),明弘治《徽州府志》:旧传刘叟隐此。南有小獒峰,界绩、旌两县,旁一峰园秀如蕾。山坳间有小獒庵,今庙圮,建村。北坡十二岱,有三圣殿。南麓吴村,东麓西坑村。

龙门岭 大獒山北迤14公里县界上有株树岭、黄家岭、扁担凹(海拔810)、姚家坟(海拔821)、龙王尖(海拔786)和龙门岭(海拔514)诸山,龙门岭在县境最北端,南麓龙门岭村,东临龙溪河。

金钢岩 位于县境西南端,海拔734,西北连竦岭尖接南云尖约12公里之山脊为绩、歙县界,东4公里隔大源峡谷为金山岩,产名茶,东北隔大源峡谷为天顶山。

天顶山 古名五老山,海拔709。东、北两面下为深邃隘谷,有擎天顶立之势,故名。顶五峰并峙,上有甘露祠,今圮。南侧半山有高山村,北麓镇头村。

古塘岗 在浩寨乡古塘村东,海拔471。西有狮子摇铃之胜,今村民在其麓采石,景已半毁,北连炼鼎山、石洞岭(海拔468)。炼鼎山一名锦谷山(海拔540),在大谷村西,上有坚石如陶罐,广丈余,世传有老翁炼丹其上而得名。

万箩山 古名古塘山。石洞岭北面之峰,海拔737。清嘉庆《绩溪县志》:缘麓以上,周遭皆田,岁可收稻万箩亦不诬。故名。西展为蒿山(海拔548),上有狮子石,高4。东迤2公里为靠岭(海拔535),东北迤有山家岭(海拔610)、龙山(海拔579)、梅王尖(海拔652)、牛头山(海拔648)等,是绩、旌两县之界山。靠岭东迤为来龙山。

 

三、大障山山脉

大障山古称三王山,玉山,障峰。《山海经》、《祥符经》皆云,即三天子障山。《寰宇记》云:古吴越于此分界,故名。秦立鄣郡取此。”   大障山山脉为天目山山脉之中段,由四列山脉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76公里。北行两列,东列为黎明尖——浪广岭,东接临安县大竺尖(太子尖);西列为闻钟岭——山云岭——峤岭,东接宁国、临安两县交界之龙池山。南行两列,东列为清凉峰——湖田山——龙须山——凤凰山,界于绩、歙两县;西列为丈尺山——石金山——富林山。清乾隆《绩溪县志》:绩溪之山莫尊于大鄣,称为诸山祖,其中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0多座。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处于歙县、浙江省临安县之交界处,顶峰座落境内。

清凉峰 原名鄣峰,1954年改今名。以石门、断崖、云海、虬松四胜著称。奇花异木、珍禽异兽繁多,生物资源丰富,19863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绩溪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北坡野猪()海拔1499,是山间湿地草甸。分上、下两(),上()广平200余亩,()上之岗海拔1645,南侧悬崖陡壁直落千米。北出清凉溪,有十八龙潭,溪岸奇峰比列。东北迤5公里为大岗(一名东岙头)海拔1618,以山脊为界,东接临安县龙塘山;又3公里至栈岭脚(海拔1007)以水溪为界,东为临安县。北麓永来村、银龙坞村,西麓横岩下村。南坡属歙,其西南山脊为绩、歙县界,上有天子墓山(海拔1319)、双峰山(海拔12911292)和湖田山。

湖田山 海拔1248,顶坦平,宽广,宛若涸湖之田,故名。北有东西两峰(海拔12551262)在境内。西北连石柱坑、蜈蚣形、泉坑、桃树岭(县界碑50年代被毁),其山脊落小昌溪(大鄣河)河谷,河西属歙。北至大障山口有陡崖名百丈岩,崖高400余米,宽300余米,屹立于大障河左岸,气势雄伟,隔河与屏风岩对峙成大障锁钥。岩脚有葫芦潭。

黎明尖 大障峡谷之峰,海拔1324。峰顶端秀。西部一带村庄,可观其曙色,故名。西麓伏岭,南麓岭脚村。

逍遥岩 在伏岭东4公里,海拔1043,南侧悬崖直落溪谷,古在其上劈岩筑江南第一关。由岩口至关隘,依山傍水,筑有石阶1400多级,如同天梯,是古通杭州之捷径,东迤8公里为烂污田凹(古称蕨岭、雪堂岭),接清凉峰。北隔赤石坑为社母娘娘尖。

社母娘娘尖 海拔1305,西北迤为绩溪岭凹、闻钟岭(海拔439)及成功山,北隔桐坑源峡谷为竹岭(海拔1065)

成功山 海拔820。西南迤8公里有降岭、伏岭、棕荐岭等低山。西北迤有汪花岭(海拔640)、石柱岭(海拔560,上有高9石柱)、交坑岩,接石金山山脉。

饭甑尖 在胡家村东、竹岭之北,海拔1387。尖顶有巍岩,状如饭甑,故名。半山多巉岩峭壁,北隔山云岭与笔架尖峙对,岭东通荆州。

笔架尖 海拔1385,顶分五锷,状如笔架,故名。西侧今筑公路,通荆州。西北有莲花峰(海拔1083,崇岩叠秀似瓣如蕾),东北为荆磡岭(海拔823)

大龙尖 海拔1270。西北有门前岩,一名当门尖,海拔1109,石骨嶙峋,拔地而起,西北麓磡头。东北有凹坞岭(海拔1150)、长岗岭(海拔943),连九龙戏珠于荆州上胡家之北。

九龙戏珠 海拔1277,顶平旷,中突起一圆丘若珠,周数条山脊若龙来会,故名。西北麓为仙人庵幽谷,谷口有酒壶石(石高13),口外2公里有鹰嘴岩(岩形似鹰嘴,高12)。东北迤2公里为松烟塘岭,岭通和阳、荆州;又2公里为黄茅尖。

黄茅尖 界皖浙两省,海拔1303。西北迤4公里出笔架石(海拔620)。北接太子山(海拔840)连峤岭。

峤岭 又名大岭。山脊南北长4公里,主峰高尖海拔788,南侧山口有岭径,长10余公里,东通临安县仁里村。西麓大岭脚村。自太子山至峤岭,以其东麓溪谷与临安县分界。高尖北为苦石岭,海拔839,以其南北走向之山脊与临安县分界。苦石岭山口今有公路东通临安县仁里村,西通宁国县鸿门。

长坪尖 因山顶长而平坦,得名。海拔1227,西南侧为绩岭,岭径通逍遥、荆州,东通临安。绩岭西南9公里为班肩岭接黎明尖。南麓永来(岭脚下)村。北麓荆州白云水库。南出逍遥河,东北迤3公里接浪广岭,又3公里为大石头,又5公里为板桥岭、灰石岭及康山岭。四岭均通临安县。

大石头 海拔1464,山顶有马蹄形陡崖,崖高97,周边700余米,形如塔,又名大石塔,有玉笋摩天之称。南连临安县大竺尖(太子尖)。西麓荆州上胡家。

雄狮子岗 康山岭西起之峰,海拔1182,南坡下部为陡崖,高12550,长千余米,状如狮,故名。西迤至荆州河谷为小九华。

七姑山 大障山西列之峰,海拔994。山顶岩峰7座,形似仙女群舞,故名。东侧山口水岭,是南通歙县齐武之要道。东北连甘桃岭,因产猕猴桃而得名,海拔426

龙须山 东接七姑山,有大、小两峰。大峰称龙峰,海拔1049,顶有龙池,水四时不竭。小峰称白沙山,山上生长龙须草,半山有龙台岩、石门、石梯、飞瀑。北麓,明代有龙井书院,今存遗址。南迤有铜坑岭(一称东坑岭),海拔670;西迤为佛岭,海拔521,南下半茶,通歙县。

千丈岭 古名吴楚山,海拔850。传麓上有留侯庙、留侯墓,今无可考。

苦马洞岭 海拔662。东连千头山(海拔464)接千丈岭,东北连佛岭;西南连忠周岭(海拔590)接凤凰山。北麓汪村。

凤凰山 海拔688,传古有凤凰翔集其间,故名。西北坡怪石错耸,大者高15。清乾隆《绩溪县志》:传张子房曾隐于此,故又名隐张山。上有隐张洞,下有隐张坑(隐川)。南迤2.5公里为鬼头尖。

鬼头尖 海拔767。西南山口为汪坑岭(一名梅坑岭),岭径南通歙县。隔岭与石壁墙对峙。北麓汪坑村。

石壁墙 海拔685,山顶石壁如墙,高十余米,长百余米,故名。西北麓高车村。西南迤5公里为莲金山。

莲金山 顶峰海拔694,踞绩、歙县界上。北下为庆云岩,海拔493,山谷中有石门、石屋。庆云岩北下为狮山,隔登源河与象山夹峙成登水关锁。西麓罗昆村、东麓吴家坑村。

石金山 在县境中部,位于东村东3公里,海拔926,明弘治《徽州府志》:相传甘露大士道场,常见光相。东迤为白虎顶、石龙山(海拔777)、百亩山、石笏山。百亩山海拔523,下临龙须峡。石笏山海拔520,山谷中有石笏、石镜。石金山北迤7公里为和尚湾(海拔510)、丈尺山,又3公里为许家坟。

丈尺山 在石街头之东,海拔695。南连大石门村之涉岭(海拔343),西连笆篱山(海拔277),东接夏树岭(海拔774)、交坑岩,东南有牛皮石塔(海拔392)

大冲石 在乌石坑之巅,顶峰海拔792。东麓兵坑,东北迤4公里为闵坑岭,又1.5公里为木杓弯岭。

交石岩 海拔797,在兵坑降之巅,西析夏树岭接丈尺山。南有榨树岭(海拔451)、白石尖(海拔615)、门茶岭(海拔430,西麓大石门)、高山(海拔479,南麓际下村)。东有石柱岭、汪花岭。北有音和岩尖、高塘岭、将军坑山、西直坞岭、隔戈溪河谷接龙王岗尖(海拔887)

石痕山 在卓溪河西岸,海拔530,上皆石崖。南迤4公里棕荐岭。

水岩山 界华阳、杨溪、瀛洲三乡镇,海拔602。西有郎山(())、翡翠岩。南有瀛山岩(海拔499)、飞凤山(海拔495)、狗岭(海拔578)、石磨岭(海拔474)接大屏山。   
大屏山 在城东扬之河东岸,山峰广列如屏,海拔
463。半山有观音庙,50年代初毁。西麓东山书院,建国初起圮。大屏山东起石照山,石照山南连石屋山、唐金山。

德峰 位于大屏山南侧,海拔380,山顶多怪石,秀拔端丽。其南侧山口为石照岭,岭接梓潼山。

梓潼山 一名梓潼屏,原名楼台山,明万历十年建梓潼真君庙改今名。在城东扬之河东岸,海拔380。明弘治《徽州府志》:状若楼台,上有白石耸立如人,又有梓潼庙,故名。庙早圮,清初复建文昌祠、魁星楼于半山之白石坪,建国初圮。南侧登岭。

石屋山 海拔475,顶有石穹窿如台如屋,故名。前山有泉水。山谷中有流云洞,洞前巨石为天生桥,东麓川源村。

灵山 在梓潼山西南2公里,海拔397。山顶平衍,古建有庵堂,庵西有石洞。庵旁,明建玄武庙,清雍正间建佛楼和地藏殿,均早圮。西麓灵山下村,西南迤2.5公里有喜()(海拔324)、玉兀山,又1公里为麻雀岭(海拔232),又2公里为登源洞岭(海拔320),又2.5公里为富林山。

富林山 古称阜陵山,海拔420,其山脊石牙磊磊,向南伸入河曲,长千余米,形似象鼻俯饮溪流,名象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