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单元] 萧统:《文选序》

 感恩一切 2013-02-20

〔题解〕本文选自《昭明文选》,是萧统为《文选》所写的一篇序文。 文中论述了文章起源,文体的流别,以及选文的标准,反映了作者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作者认为文章的发展,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由简到繁,由质朴到文华,即所谓“踵其事而增华 ,变其本而加厉”。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内容日益扩大,文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作者试图把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加以区分。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经过精心的构思, 并以华美的文辞表达出来。因此在选文中不免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另外他对文体的分析也流于繁琐。

萧统字德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生于公元501年,卒于公元531年,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主持编写了《文选》三十卷,保存了梁以有七八百年间各种文体的代表性 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通行注本有唐李善注和五臣注。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11。《易》曰1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13;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4。文之时义远矣哉15!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16,大辂宁有椎轮之质17增冰为积水所成18,积水曾微增冰之凛19。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20 ,变其本而加厉21。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22。

〔注释〕

①式:句首语气词。元始:指原始时代。元,始。②眇(miǎo):远。觌(dí):见。玄风:指远古的风俗。以下四句写“元始”、“玄风”的情况。③冬穴:冬天居 住在洞穴之中。夏巢:夏天居住在巢穴之中。④茹(rú)毛饮血:指生吃禽兽,不去 皮毛。茹,食。⑤质:质朴。淳:淳厚。⑥斯文:指文章。《论语·子罕》: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里借用 “斯文”来指古代文献。作:兴起,产生。⑦逮:及,至。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 王。王(wàng):统治,称王。⑧八卦:八种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名称是乾、坤、坎、离、艮、震、兑、巽。⑨书契:指文字。⑩结绳:在绳子上打结,上古 人们以结绳来帮助记事。《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B11文籍:文献。以上五句又见于《尚书·序》,只是“逮乎”作“昔者”。B12见《周易·贲(bì)卦》。B13天文:指日月星辰。时变:四季 的变化。B14人文:指诗书礼乐。化成天下:教化天下之人使有成就。 B15时义:等于说意义、作用。语出《周易·随卦》:“随之时义大矣哉。” B16椎轮:没有辐条的车轮,指原始简陋的车。大辂(lù):古代帝王所乘的华美的 车。B17宁:怎么。质:质朴。B18增冰:即层冰,结得很厚的 冰。增,通“层”。B19微:无。凛(lǐn):冷。B20盖:连词,由于。踵其事:继续造车之事。踵,继续。增华:增加了文饰。华,文饰。这句是承“ 大辂”而言。B21变其本:改变水的本来的样子,指结冰。加厉:加甚,指变 得更冷。这句是承“增冰”而言。B22详悉:详细地弄清楚。悉,知。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萛繁。述邑居则有凭虚 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11,鱼虫禽兽之流12,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13。

〔注释〕

①《诗序》:即《毛诗序》。今本《诗经》为汉代毛亨所传,故称“毛诗”。“毛诗”各篇之前解释本诗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有一段文字概论全书,称为“ 大序”。这里的“诗序”,指“大序”。②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 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直陈其事叫赋,比喻叫比,以他物引起正意的叫兴。③赋本是古诗的一种体制,而现在却独立出来,成为以“赋”为名的一种文体。④荀:荀 况,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宋: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汉书·艺文志》载荀卿赋 十篇,宋玉赋十六篇。表之于前:在前面树立了典范。表,准则,典范。⑤贾:贾谊。 马:司马相如。“司马”本是复姓,这里为了与“荀宋”对称,只取“马”字代表。《汉书 ·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⑥以降:以下,以后。⑦源 流:指流派。萛:同“实”。 ⑧邑居:指都邑,京都。凭虚:指张衡的《西京赋》。因赋中假托凭虚公夸述西京咸阳的繁盛,故取“凭虚”来代表。亡(wú)是:指司马如的《上林赋》。因赋中假托亡是公 来夸述帝王游猎上林苑的盛况,故取“亡是”来代表。⑨畋(tián):打猎。长杨、羽猎:指扬雄的《长扬赋》、《羽猎赋》。扬雄写这两篇赋的目的是讽劝汉成帝不要过多 地游猎。⑩若其:至于。纪:记。B11兴:兴起,兴盛。B12 流:类别。这句承上省略了动词“咏”。B13载:记。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 ,壹郁之怀靡訫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注释〕

①含忠:心怀忠贞。履洁:行为高洁。履,行。②君:指楚怀王。匪:非。从流:即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③臣:指屈原。逆耳:指逆 耳之忠言。《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④ 湘南:湘水之南。⑤耿介:刚强正直。⑥壹郁:即抑郁。靡訫(sù):无处申诉。訫,同“诉”。⑦临渊:面对江水。有怀沙之志:有《怀沙》诗所表达的志向 。《怀沙》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诗中屈原曾表示了自杀的决心。 ⑧吟泽:行吟泽畔。憔悴:困苦萎靡。《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⑨骚人:骚体诗的作者。《文选》中把《楚辞》一 类 作品单立一类,称为“骚”。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 然可观。自炎汉中叶 ,厥涂渐异 。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11,各体互兴,分镳并驱12。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13。吉甫有穆若之谈14,季子有至矣之叹 15。舒布为诗,既言如彼16;总成为颂,又亦若此17。次则箴兴于补阙18,戒出于弼匡19,论则析理精微20,铭则序事清润21,美终则诔发22,图象则赞兴23。又诏诰教令之流24,表奏笺记之列25,书誓符檄之品26,吊祭悲哀之作27,答客指事之制28,三言八字之文29,篇辞引序30,碑碣志状31,众制锋起32,源流间出33。譬陶匏异器34,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35,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36。

〔注释〕

①志:心志,指思想感情。所这:所至,所达到的地方。形:表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②《关雎》、《麟趾》: 《诗经》的篇名,《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麟趾》是《周南》的最后一篇,这里用 以代表整个《周南》。正始之道:正其初始之大道,语出《毛诗序》。孔颖达疏云:“高以下为基,远以近为始,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是正其始也。”如《关雎》一诗,《毛诗序 》认为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这就是所谓“正其始”。著:显现。③语出《礼记 ·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郑玄注云:“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 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音,已而自沉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是之谓也。”桑间、濮上本皆地名,因为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故作为亡国 之音的代表。表:出现。④风雅之道:指《诗经》的传统。风雅:《诗经》中的国风 和大雅、小雅,这里代表《诗经》。粲然:鲜明的样子。⑤炎汉:即汉朝。汉属火德,故称炎汉。⑥阙涂:指诗歌发展的道路。厥,其。涂,通“途”。⑦退傅: 指西汉韦孟事。韦孟为楚元王傅,又为其子夷王、其孙王戊之傅。戊荒淫无道,韦孟作诗讽 谏。后退职居邹,又作了一篇。两首诗均为四言。因后一首诗是居邹所作,故称“在邹之作 ”。⑧降将:指李陵。河梁之篇:相传李陵送别苏武时作诗三首,其中第三首有“携 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⑨四言:指韦孟诗。五言:指李陵诗。⑩以: 而。B11三字:指三言诗。九言:指九言诗。《文选》吕向注:“《文始》:三字起夏侯湛,九言出高贵乡公。”夏侯湛,西晋人。高贵乡公,即曹髦,曹丕之孙。 B12镳(biāo):马勒在口中的部分叫衔,在口旁的部分叫镳。“分镳并驱”是 比喻不同的诗体并行不悖。B13颂:一种颂扬德业的文体。所以:用来……的。 游扬:称扬。德业:道德功业。《毛诗序》:“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B14吉甫:尹吉甫。周宣王之臣。穆若:《诗经·大雅》中有《蒸民 》一诗,是尹吉甫所作,诗的内容是颂扬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的,其中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之句。穆,和。如,与“若”通用,形容词词尾。这里取诗中“穆若”两字代表这一 首诗。B15季子:指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扎 出使到鲁国,鲁国为他演唱《诗经》,他听了《颂》诗以后赞叹道:“至矣哉!……盛德之所同也。”“‘至矣’之叹”即指此。B16舒布:舒发陈述。“舒”与“诗” 双声,以“舒布”释“诗”,是声训。既言如彼:已经像以上所谈的那些。B17 总成:总括成功。“总”与“颂”叠韵,以“总”释“颂”,也是声训。此:指上述尹吉甫所作的《蒸民》和季扎所赞扬的《颂》诗。B18箴(zhēn):用以规戒劝 告的一种文体。补阙:弥补过失。这句是说箴这种文是由于补阙的需要而产生的。B 19戒:用以警戒的一种文体。弼(bì):辅助。匡:纠正。

20论:用以阐述道理的一种文体。析:分析。精微:精细。B21铭:用以颂扬功德或申明鉴戒的一种文体。序:通“叙”。清润:清爽温润。B22美终:赞美死去的人。诔(lěi):赞扬死者的德业并表示哀悼的一种文 体。发:发生,产生。B23图象:画像。赞:用以称赞人的一种文体《文选》中收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萧统认为赞这种文体是为了给画像作配而产生的。B24诏:皇帝颁发的诏书。诰:皇帝发布的文告。教:诸侯王公告下的文书。 令:诸侯王公发布的文书。这四种文体都用于上对下。B25表:记见上文注。奏:对君王言事的一种文体。笺(jiān):下级对上级的书信。这几种文体都用于下对上。B26誓:誓师的文告。符:用以传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檄(xí):用以晓喻征 召或声讨的文书。品:类。B27吊:吊文。祭:祭文。哀:哀文。这三种文体都用于悼念死者。“吊祭悲哀”只指三种文体,因为要凑足四个字,故加上一个“悲”字。B28答客:指借回答别人的问难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文体,如东方朔的《答客难 》。指事:即“七”体,如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以称为“指事”。B29三言八字之文:不知所指。有人认为指的是隐语。如《古微书》引《李经援神契》:“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这是三言之文。“卯 金刀”是“刘”,“禾子”是“季”,这就是所谓隐语。《后汉书·曹娥传》注引《会稽录》:“邯郸淳作《曹娥碑》,援笔而成,无所点定。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娟幼归,外 孙●(jī)臼。’”这是八字之文。这八字是“绝妙好辞的隐语。《世说新语·捷悟》:“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外孙,女 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B30篇:诗篇。《文选》中有曹植《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归乐府一类。辞:《文选》中有辞一类,汉武帝《秋风辞》、陶渊明《归去来辞》属之。引( yìn):歌曲的一种。《文选》中有曹植的《箜篌引》。序:序文,用来陈述作者意旨一类的文章。《文选》中有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等。B31碑:指碑文。碣(jié):也是碑文一类。志:墓志,记死者生平事迹,置 于墓中。状:行状,记死者德行事迹。B32锋起:蜂涌而起。锋,通“蜂”。B33源流:指文体的源和流,即新旧文体,间(jiàn)出:交错出现。间,间杂。B34陶:指埙(xūn), 一种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匏:指笙,古代笙以匏(葫芦)为座,上设簧管。B35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刺绣的花纹,白与黑相配叫做黼,黑与青相配叫做黻。B36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有这样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就可以得 到充分的表达。致:情致。

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鉴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归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11,则卷盈乎缃帙12。自非略其芜秽,集其 清英13,盖欲兼功,太半难矣14。

〔注释〕

①监抚:监国、抚军。皇帝外出的时候,太子留守,叫监国;太子随行,叫抚军。萧统时为太子,所以这样说。②居:平居,平日。③历:与下文的“泛”同义。文囿: 有下文的“辞林”同义,言众多的文章。④心游目想:是“心想目游”的倒文,意思 是边看边想。⑤移晷(guǐ):移时,指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晷,日影。⑥姬:指周代,周王室为姬姓。⑦眇焉:久远的样子。悠邈:久远。 ⑧更(gēng):经历。七代:指周、秦、汉、魏、晋、宋、齐。⑨祀:年。 ⑩名溢于缥(piǎo)囊:指作者很多。缥囊,盛书的袋子。缥,青白色的绸子。B11飞文染翰:形容才思敏捷,写作神速。飞文,即作文。染翰,蘸笔。翰,笔 。B12卷盈乎缃帙(zhì):指作品很多。缃帙,浅黄色绸子做的书套。帙, 书套。B13自非:若非。芜秽:指不好的文章。清英:指好的文章。B 14兼功:指“芜秽”、“精英”两者兼顾。功,事。太半:多半。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争奥 ,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 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 ,盖以立意为宗 ,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11,谋夫之话,辩士之端12,冰释泉涌13,金相玉振14。所谓坐狙丘,议稷下15,仲连之却秦军 16,食其之下齐国B17,留侯之发八难18,曲逆之吐六奇19,盖乃事美一时,语 流千载,概见坟籍20,旁出子史21。若斯之流,又亦繁博俱悬,鬼神,虽传之简牍22,而事异篇章23,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24,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25,方之篇翰26,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27,序述之错比文华28,事出于沈思29,义归乎翰藻30,故与夫篇什31,杂而集之32。远自周室,迄于圣代33,都为三十卷34,名曰《文选》云耳。

〔注释〕

①若夫:至于。姬公:指周公旦。②孔父:指孔子。鲁哀公曾称孔子为“尼父”。 ③争奥:较量深奥玄妙。④准式:准则。⑤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 系。⑥重:加芟(shān)夷:删削。⑦老:老子。庄:庄子。管:管子。孟 :孟子。这是泛指先秦诸子的著作。 ⑧立意:指建立自己的理论学说。宗:宗旨。⑨文:文采。⑩所撰:所 编纂的,指《文选》。诸:之,指上述周公孔子之书和诸子的著作。B11抗直 : 刚直不阿,指抗直的言辞。B12端:舌端,指言辞。《韩诗外传》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B13冰释泉涌:比 喻言辞滔滔不绝。释,指融化。B14金相玉振:比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美 。相,质。玉振:玉声振扬。《诗经·大雅·蒶朴》:“金玉其相。”《孟子·万章下》: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B15狙(jū)丘、稷下:均为齐国地名。 曹植《与杨德祖书》李善注引《鲁连子》:“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狙丘而议于稷下,毁五 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坐狙丘,议稷下”可能指田巴事。“坐”与“议”为互文。 B16仲连:鲁仲连,齐国的高士。却秦军:使秦军退却。赵孝成王时,秦军围困邯郸 。魏国派使者劝赵尊秦为帝。这时候鲁仲连恰好在赵国。他驳斥了魏国使者的投降主张。秦将听说后,为之却军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B17食其(yìjī) :即郦食其。楚汉相争时,汉派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余城。事见《史记·郦生 陆贾列传》。B18留侯:指张良。发八难(niàn):汉高祖从郦食其之计,准备封六国的后代以削弱楚。张良一连提出八个难题以劝阻此事,刘邦这才作罢。事见《史 记·留侯世家》。难,问难,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B19曲逆:指陈平,他曾 被封为曲逆侯。出六奇:《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奇,指奇计。B20概:梗概,大体。坟籍:泛指典籍。《尚书序》:“伏 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B21旁:对“概”而言,侧面,指遗闻轶事。子史:子书史书。B22简牍:指书籍。简,竹简;牍,木牍。都是用来书写的材料。B23事:指上述的贤士、忠臣、谋夫、辩士的言辞。篇章:指合乎文学标准的文章。B24系年之书:编年体史书,这里泛指史书。《春秋左传》即为编年体 史书,杜预叙其体例云:“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 ,别同异也。”B25纪别异同:即记远近,别同异,也就是按照时间远近的顺序记载不同的历史事件。B26方:比。篇翰:与“篇章”同义,指文学作品。B27赞论:指史论,即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加以评论。《文选》中有“史论 ”一类。史论在史书中有的题为“赞”,所以这里称“赞论”。综缉:综合联缀。辞采:指华美的辞藻。B28序述:《文选》中有“史述赞”一类。这类文章一般是对历 史人物作扼要的叙述,并寓有褒贬之意。“序述”即指这类文章。错比:错杂比次,与上文 的“综缉”同义。文华:与上文的“辞采”同义。

29事:指文章中所叙述的事实。沈思:深刻的构思。B30义:义理,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翰藻:词藻。“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两句为互文,即事与义都出于深刻的构思,并通过词藻表达出来。B31篇什:《诗经》中雅颂部分十篇为一组,称为“什”。后人把诗篇称为“篇 什”。这里泛指文学作品。B32杂:杂厕其间。B33圣代:指梁代。B34都:总。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注释〕

次:编次。体:体例。汇:类。《文选》把文体分为三十七类: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收、启、弹事、蕂、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文选》中又分诗、赋为若干小类,诗分二十三类,赋分十五类。
 
 
===
附录一个关于本单元选文来历的文件 2007.6.24
金克木  “古文新选”随想(一九九0年) 摘录(1) 
  闲来遐想,《古文观止》的流行大概截止了。那是元清四书义八股文时代读物中的畅销书。古文是对“时文”即八股而言,继承但不等于韩愈和唐代时文骈文对立的古文。这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流的框架并未被桐城派、阳湖派等所突破。突破者是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是清代后期一些人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作总结倾向的开端。名为选文章,实为选思想。现在的古文选本好像还没有真正突破它。 
  我想,若把古文和古代文化联系起来,有几篇短文似乎可以入“新选”。这些文中包含着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和文体。成为问题的是对作者的评价。但他们都是历史人物,不能回避的。 
  第一篇李斯上秦始皇《谏逐客书》。这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性文章。文中说,逐客就“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诸侯之术也”。岂止两千多年前?今天的美国不是依靠“客吗?近年来美国得诺贝尔奖金的不是有几个中国移民吗?除开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和建国的林肯等政治人物以外,美国文化不靠外来客人吗?还有日本,自从了不起的圣德太子直到如今,就是一个不怕吸收别人长处的国家。李斯和秦始皇在世界上没有断种。中国历史上若抹去这两个人,最低限度是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的旅游点没有了。  
  第二篇刘音欠的《移太常博士书》。这是汉代学术思想中的关键性文章,是后来一直争到清朝、民国的“今文、古文”对立思想的开端。
  第三篇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佛经而作的《圣教序》。不仅文章是骈文的佳作,而思想更是打通儒、道、佛统一天下帝王口气。由于他,唐代对古代及外国的文化全面吸收而光辉灿烂。此文岂可不读? 
  第四篇是朱熹在《四书集注》的《孟子》注中最后一段。孟子暗示自己继承尧、舜、汤、文王、孔子而结束,朱暗示程颐兄弟继承周公、孟子,奥妙而具文体特色。(摘录如下: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愚按:此言,虽若不敢自谓已得其传,而忧后世遂失其传,然乃所以自见其有不得辞者,而又以见夫天理民彝不可泯灭,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第五篇是曾国藩的《求阙斋记》或《圣哲画像记》,前者借《易·临卦发挥》。曾是近代史开端人物,跳不过去,比得上李斯而未遭车裂。
  想到的还有《文选·序》,开辟文学思想传统,可与同时的《文心雕龙》互相发明。《汉书》中徐乐的一篇《上皇帝书》。班固只抄此文,不知何故传中无一字评述这个人。文中论的是“今天下大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土崩指老百姓造反。瓦解指诸侯强大。他对皇帝说,手无寸铁的穷百姓比有尖甲利兵的富诸侯更危险。立意严峻而措辞委婉,似可选入以备一格。
  七篇文,秦、汉、六朝、唐、宋、清都有了。中国文化思想要目也有了,我的小文也该画上最后的句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