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津塔”天津的标志

 杜铭源 2013-02-21

天津环球金融中心“津塔”写字楼一次性完成了6层钢柱安装,实现结构封顶,达到336.9米,成为目前天津市“第一高楼”。

  据了解,作为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两大建筑板块之一,“津塔”项目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75层,位于第70层、308米高度上有观光大厅。

  “津塔”的设计理念源自风帆折纸艺术造型,象征着天津扬帆远航。“津塔”从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到设施设备都应用了国际领先技术,用钢量超过7万吨。

  同时,结构侧向受力体系采取带肋薄钢板剪力墙,安装高度达230米,为国内目前在建高度最高钢板剪力墙体系结构,可承受30.5米/秒的风速。

  对话SOM津塔设计师Brian Lee

  远在美国的Brian Lee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他虽是华裔,但由于一直生活在美国,所以他不会说中文。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实用主义者——他将实用的设计方法引入设计之中,确保项目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和谐融为一体,并为在不同空间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创造可感知的空间涵义。在周围环境、文化和景观的背景下,一个根本问题指引着Brian Lee的设计,即建筑与构造方式如何丰富其为人们所创造的体验。

  他怀着同样的心情,设计了津塔。他说在这凝结他和伙伴心血的庞大作品中,随着每天自然光线的变化,日光照射在这个折痕立面与曲线上,天津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个富于变化的高塔,这就像日新月异的天津发展一样,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高”是个吉祥字,在年味依旧浓郁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希望家人和朋友“福星高照”,更期盼天津的发展“步步高升”。日前,津塔实现结构封顶,336.9米的高度让它成为目前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第一高楼”。

  津塔不仅是天津的最高建筑,它还在工程建设上创造了三个第一:它是钢板剪力墙结构的世界第一高楼;它配置的双层轿厢电梯系统为天津首例;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同步安装为天津建筑业首例。

  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是谁让津塔的建设应用到如此先进的技术?是谁让天津焕发着如此浓厚的现代气息?这和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以下简称“SOM”)的设计师Brian Lee密不可分。

  提起SOM,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迪拜的标志性建筑“迪拜塔”。它高828米,号称“世界第一高楼”,被迪拜政府视为经济繁荣的象征,广受瞩目的它现在仍然以豪华、奢侈而又超现实的姿态存在着。在40年内,SOM的10000多个设计遍布于全球50多个国家:它因垂直都市和可持续工程发展等理论闻名于世,对于超高层建筑更是情有独钟。在中国,SOM一直关注地标性、城市综合发展建筑、地铁等公共交通连接性项目。

  这次津塔的设计者Brian Lee在1979年加入SOM,他设计的作品在中国很多城市获得好评,比如现在北京的最高建筑——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还有北京新保利大厦、南京金奥大厦、广州保利国际广场等,他也因此获得国际建筑奖、美国建筑奖、设计杰出奖等,同时,他和中国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津塔将成天津标志

  SOM对建筑高度的追求也在津塔上延续着,但与其他的超高建筑相比,上下缩口、中间稍大的体形让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曲线美,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轻巧地落在地上,在梦幻和非现实间矗立着,向世人展现着四两拨千斤的优雅。

  这是Brian Lee的设计初衷,为了强化这种感受,他灵机一动,用传统折纸的立面,纵向线条感被强调的同时,坚硬的钢筋也近乎变得温柔,整个建筑就像一艘待驶的帆船。

  本报:SOM是怎样取得津塔的设计权的?

  Brian Lee:早在2000年,SOM就与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合作。2005年,我们接到天津津塔项目的邀请,主体设计工作于2007年完成。之后,我们尽各种所能为津塔项目提供服务,并一直延续至今。

  本报:您一开始的构思就是现在这样吗?

  Brian Lee:津塔项目地块位于天津市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希望在此打造一片建筑群,突出海河美丽的滨水区域,联系周边新旧开发,并在天际线上标注这一城市中心。津塔最初的构想就是纯粹而易于辨识的外形,渐变的轮廓,并将成为城市标志。

  本报: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研究吗?

  Brian Lee:SOM有大批中国本土人士和海外华人,他们为SOM文化注入了宝贵意见,正是这些文化荟萃指导着SOM的中国项目。我的祖父母都是二十世纪初的广东省移民,所以与很多海外华人一样,我延续了绝大部分家族传统,而旅居海外使我更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本报:您觉得天津的整体建筑形式如何?

  Brian Lee:项目执行过程中,我和我的设计团队多次前往天津。天津是个振奋人心的城市,她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更迭,酝酿着宏图大计。我们认为天津的城市形态一直在发展,她正处于一种审慎的新开发密度格局中,比如河岸的扩大,步行区的繁荣,历史区和历史建筑的保留等一直在吸引着我。

  勤劳是美德

  Brian Lee心驰神往地想象着津塔建成后的景象,又一个赢得赞誉的精彩案例从SOM团队诞生。这次,以Brian Lee为代表的SOM津塔工作团队涵盖各专业人士多达40多人。津塔的建成也再一次展现出Brian Lee等设计师的野心和挑战,这在大楼里无处不显现。

  本报:您当时是怎样进入SOM公司的?

  Brian Lee:我的父亲是北加州的一名建筑师,正是他启发了我对建筑设计的追求。1979年,我在SOM实习了一个暑假,之后返回并着手对北京国贸中心进行初次研究。

  本报:当年您祖父母初到美国的情景如何?

  Brian Lee:我的祖父于1908年自广东省台山移民至旧金山。他白手起家,辛苦多年才得以将妻子和大女儿接到了美国。他在加州中央谷艰苦奋斗,在1930年大萧条中几乎失去了一切,之后继续奋斗并还清债务,保障子女接受教育。我的家庭和我本人受益于两代人单一而不懈的努力,这在海外华人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本报:您延续了家族的哪些传统?

  Brian Lee:勤劳是一种美德,并能带来收成。尊崇并传承祖先取得的成就以光宗耀祖。

  本报:诗意的实用主义在您的建筑理念中是如何体现的?

  Brian Lee:首先,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尽量理解问题所在——场地、肌理、功能、建筑使用者、材质、实施方法、预算、地区精神面貌和文化。我认为,通过处理上述问题可得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我不喜欢强加某种风格或教条,我愿意在优雅的建设过程中寻求美与灵感。

  本报:目前最令您不满意的作品是哪个建筑?

  Brian Lee:我想,即使是最具成就的建筑师也会私下再三考虑是否可能做得更好一些。概念得到很好践行,满意通常可以盖过遗憾。

  本报:最令您欣赏的建筑设计者是谁?

  Brian Lee :Le Corbusier、 Kahn、Saarinen、SOM的Bassett以及我的父亲。

  本报:最令您欣赏的人是谁呢?

  Brian Lee:当然是我太太了。

  倡导绿色环保

  关于SOM,Brian Lee对它有着难以言尽的感情。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冷静地分析着SOM以及建筑界的现状和将来,尤其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而这也是国内设计师所需借鉴的。

  本报:为什么SOM最为人们乐道的总是那些极富想象力的超高建筑?

  Brian Lee:纵观SOM的作品,你会发现受到好评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规划成果异彩纷呈。超高建筑因其选址在城市中心,技术上新的挑战而吸引着我们,而我们同样珍惜各类设计机会,无论其规模大小还是高度。我们也高度重视世界范围内的规划项目(包括天津),打造可持续、宜居城市,寻求并接受那些我们能够为城市、环境及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项目。

  本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SOM是否逆流而上?抑或也受冲击?

  Brian Lee:如同过去经济波动时一样,我们也受到了影响。幸运的是,SOM保存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人才和基本建设,而我们的客户也总能找寻到最好的方式。

  本报:SOM在全球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总共1800多名,这些精英都是如何挑选的?

  Brian Lee:我们吸引并聘用全世界最顶尖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从SOM员工的国际性就可见一斑。我们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并提供实习岗位、享誉全球的声望、不断的研究以及技术上的纯熟都吸引着顶尖毕业生和那些理解SOM基于严谨知识和精英管理的组织体系,并将SOM视为能激励他们职业发展并带来回报的专业人士。

  本报:最近SOM在建筑规模和环保方面有什么新的概念?

  Brian Lee:建筑规模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可持续设计新理念的发掘和推广。SOM最近赢得了北京CBD竞赛,在该方案中,我们提出了新区能源、交通、给排水基础设施的概念。SOM最近的北美五大湖自发规划中,SOM在没有任何业主或赞助商的情况下,解决了这一国际重要水域周边的水质、环境退化以及社会问题,对此我感到十分自豪。

  本报:您觉得中国的建筑设计现状如何?

  Brian Lee:近年来产生了大量新的、好的、不好的建筑,但我们只占中国历史长河的一小部分。新的建筑将层出不穷,很多都将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中国青睐伟大的设计,希望后代能够有机会不断改善外观形态和生活条件。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民众提供适当而具启发意义的空间,保存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建造持久高质量的建筑将造福中国,远比那些轻佻跟风的设计有价值得多。

  海河两岸百年城市高度

  岔河口永乐桥上最高处可达120米的“天津之眼”,一度曾是鸟瞰海河全貌的最佳观测点,但不久后,这个位置就会被津塔第70层的观光大厅取代。

  这个大厅的高度是310米,将超越位于天塔塔身248-278米处的了望厅和旋转餐厅,成为市区内放眼远望的制高点。

  1869年,海河两岸的制高点是法国人建的望海楼教堂,12米。90年代,海河边建成了150米左右的移通大厦和远洋大厦。从12米到150米,其间经过了100多年。2010年津塔建成,从150米到336.9米,只用了十几年。

  海河的繁华便是天津的繁华。明代天津设卫建城时,官方有意识地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形成的商业区,这一措施让这一沿河地带与海河保持了原有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天津城“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格局,也由此造就了这个城市的风格。

  就在前几天,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在迪拜诞生,摩天楼再度热遍全球。目前天津最高的摩天楼是海河大沽桥边的津塔,津塔写字楼的核心部分已建设到第75层,即将达到336.9米的最终高度。预计就在本月内,天津摩天楼的高度就会被刷新。相关人员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说,外形与折扇相仿的津塔,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的折纸艺术,若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轻灵的钢板剪力墙结构可以增强大厦的稳定性,折扇三角形的窗户也可以增加采光面积,让室内变得更明亮。

  津塔地下4层,地上75层,是一座超高标准的写字楼。津塔津门建筑群还包括紧邻津塔的一栋“门”字形建筑和由7栋对称建筑组成的酒店及公寓,这些附楼中最高的建筑也达到了143米。建成之后,这里将集成写字楼、购物、酒店、公寓、餐饮、娱乐等业态,成为一个新的高端消费中心。

  登上津塔的最顶端看海河两岸的建筑,最先进入视野的是153米高的远洋大厦和刚刚封顶的高达230米的君临大厦。另外,在海河周边建设的嘉里中心、合生国际大厦、仁恒海河广场等摩天建筑群也已开始动工。

  建筑的变化承载了城市生活的所有细节。80年代骑自行车经过张自忠路,沿岸大树的高度便轻易遮住了后面的风景,而今海河岸边的建筑远远就进入了视线,在海河附近的任何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津塔。且不说我们是否更留恋过去绿荫碧水的海河带状公园,怀念当年河边的栏杆和长椅,现在海河岸边的亲水平台的确可以称之为城市步行系统的新主张。海河工程带来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物质和科技的发展,由摩天楼带来的空间感将城市变得更加庞大。用眼睛去观察它,用身体去丈量它,我们的城市生活体验也在离开地球表面,继续向上,再向上。 336.9米津塔刷新天津摩天楼高度

  -望海楼教堂12米,始建于1869年,现存建筑是两度被毁后1903年重建的。

  -马可·波罗广场和平女神雕塑13.6米,建于1923年。由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设计。原雕塑上世纪50年代拆除,意大利风情街改造时被复建。

  -利顺德大饭店约20米,1886年扩建成3层平坡顶建筑,取名利顺德饭店,是当时天津最高建筑。1924年扩建成4层大楼。

  -大陆银行仓库约30米,始建于1925年。大楼主体4层、局部6层,中世纪罗马建筑风格,至今仍是海河边的地标之一。

  -中心广场检阅台18米,建于1965年。80年代一度成为茶座餐厅,1994年拆除。

  -凯悦饭店约80米,建于1985年。诗人徐江在一首诗中写道:“在那条西侧的/狭窄马路边上/凯悦显得有些高/总有阴影在四季控制着路面……”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凯悦饭店的宏伟。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26.4米,建于1986年。碑上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9个大字。

  -移通大厦148米,建于90年代。这座大楼与海河的90年代往事定格在同一幅画面中,当时这是天津最高的建筑之一,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对这座大楼只能远远观望。 

  -远洋大厦152米,建于 90年代,当时负责施工的天津建 工集团某负责人回忆,因为海河边的土质较疏松,建这么高的楼,远洋大厦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世纪钟40米,2001年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报时。

  -天津之眼120米,2009年正式开放。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直径110米,最高点距地面达120米左右。

  -津塔336.9米,建成于2010年。是目前天津市最高的摩天楼,是天津的新地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