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尚编辑的种种之工作与生活状态

 youfangli 2013-02-21

时尚杂志编辑形近“女魔头”

http://www./   2007-8-7 1:36:26

  因为经济始终危机,我给时尚杂志写稿也有些年头了,在我家最偏僻的角落里堆积的杂志已呈老龄化倾向,最年长的都有十多岁了。清洁阿姨为了取出被埋在后头的拖线板,帮它们搬了出来,当时我们都被吓了一跳。她吓得竟然是这么重,“早知道不搬啦!还以为不过是些报纸”;让我吃惊的是高龄杂志那么土,土得都有点幽默感了,当即心血来潮,坐在地板上翻开其中有我名字的那些页码,渐渐分明起来:杂志在中国是如何演变的。

  早年,有一家著名的时尚杂志社在上海,我鼓足了勇气报了几个选题,像个真正的自由撰稿人那样去投稿。答复很快到来,是个慈眉善目的老阿姨,很有文化感,而且很善良。她说,你去做吧,我们就缺你这样的人。那些稿子现在我都不敢跟人说是我做的,绝对很原创,但确实没啥杂志感,缺乏经验的不只是我,还有整个行业。

  再后来,接的稿子多了,我就越来越不像自由撰稿人,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专业了。想想真是又心酸又骄傲。还记得遇到过一位从美国回来做出版的前辈,听完我的自我介绍后,轻蔑地说,你这个不叫自由撰稿,只不过是流水线操作工,别人要啥就写啥,当时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那时候,我开始写人物专访,是杂志上字码最多的那个栏目,据说也是很少有人读完的。但那时候,写稿子还是很愉快,基本保持原创。

  现在,编辑们越来越年轻美貌,跟着杂志轮流跳槽,就连竞争也被细分。但做杂志也越来越累,惊闻有编辑累到胃出血倒下,甚觉这个行业离“穿Prada(普拉达)的女魔头”也为时不远了,至少,总编们的规格较之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压力的档次也在升华,呈金字塔形向下灌输,到了我们这些撰稿人、摄影师这里,就成了无条件服从的蚂蚁工。就连大部分摄影师也都学乖了,在拍摄现场就让编辑屡次在液晶屏上发表意见。

  要知道,十年前没有数码的时候,摄影师是很牛的,等待胶片洗印出来的时候很有悬疑感。而前几天我们拍某场景时,竟然为了两个版面的照片花费了整整六个小时,原因是摄影师明白这家杂志社特别挑剔,所以每拍五六张,栏目编辑先要凑过去鉴赏,然后再等服装编辑过来指手画脚一番。

  而稿件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事情,撰稿人大概都经历过。大刀阔斧地砍,那还是善良的;我觉得最可怕的是被改到被访人的言语、经历、观点全被篡改,谓之时尚化的“润饰”。

  时尚杂志上的文章好像不属于新闻一类,没有人强责其精准性、时效性,所以被美化的可能性就很宽泛。和一些不良狗仔八卦不同的是,时尚杂志基本上杜绝负面形象、负面事件,大伙儿都铆足了劲儿,把版面往“美轮美奂”上靠拢。

  举个很普通的例子吧,明明是个很乏味的中年女子,为了让她的故事好看,加上莫须有的茶盘、茶点,来表示她的生活品位。而我采访时的问题虽是设计好的,但永远不可能直指人心,总是在规定的安全限度里。简而言之,我们都是这出戏的演员,合作着上演一出外表精美、内心圆滑的好戏,谁都不会受伤害。这几年来,专访稿也越来越难写了,原本是该把被访人的特点写出来,现在变成了“利用人物把杂志精神表现出来”。

  最近刊出的一篇专访,我看到又被砍去了原先的开头,那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讲一个芭蕾舞女演员在欧洲迷了路,被带去了警局。那是那天她说过的最出彩、最有个性的一则插曲,但,也许是考虑到她不该进警局(哪怕是无辜的),这一整段都消失了。作为作者的我,实在很想把被砍掉的段落都编辑成书,十年下来,应该会有非常有趣的演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