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夜话:探析曹雪芹原意】林黛玉结局之新析:被逼婚而死!

 西家泉 2013-02-21

林黛玉结局之解析:被逼婚而死


撰文:毕全忠



    《红楼梦》第五回预告了“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十二个女子的最终结果都有预示,毫无例外,一个也不会漏掉。这是曹雪芹构思全书的总纲。全书内容都是演绎这个总纲。可是,今天我们能看到曹雪芹原稿的只有八十回,只演绎了秦可卿一个人的最终结局——病死,其他十一“钗”的最终结局都没有来得及写。而秦可卿病死的结局又跟第五回里预告的她是自缢身亡不相符合。曹雪芹为什么要把秦可卿的死从自缢改为病死,我已在《曹雪芹塑造秦可卿这个形象的真意》一文中作了详细分析,这里不再重说。此文专门要说的是林黛玉最终是什么结果。

      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他们集中体现了《红楼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而他们的最终结局,尤其是林黛玉的结局,是体现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关乎曹雪芹的美学理想、关乎《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重大情节,非同小可,曹雪芹一定要精心构思写作的。这正是他艺术创造功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可不察。



析“玉带林中挂”

      按说,林黛玉的结局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也预告了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判词是“玉带林中挂”,两株枯木寓意“双目已枯”,即眼泪已尽,但这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玉带林中挂”才是她最后的结局,显示她是自缢身亡的。薛宝钗则是“金簪雪里埋”,是冻馁而死的。问题是曹雪芹在八十回中还没有写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之死。从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批语来看,也没有一字提及她们两人的结局。有人要说了,所谓“玉带林中挂”只是隐含“林黛玉”三个字而已,并不是预言林黛玉自缢。但这样一来,关键的“挂”字就没有了着落,这个判词里就不预言林黛玉的结局了,不仅单单隐含林黛玉的姓名没有意义,也跟曹雪芹的整体构思不符。因此,“玉带林中挂”分明是预言林黛玉是自缢而亡的。如果情况仅只如此,倒也简单,那就可以料定林黛玉是自缢而亡的。可是,从现在看到的资料来说,问题又有点复杂。



明义读到的抄本

乾隆年间有个叫明义的人,一生做乾隆朝太仆寺所属“上驷院”的侍卫,是伺候皇帝骑马登辇的警卫这样一个吏员。明义大约比曹雪芹小二十多岁。这个明义读到了《红楼梦》的一个抄本,写了《题红楼梦》诗二十首。这组诗前有个序:“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这二十首诗皆鄙俗不堪,但却透露出早期《红楼梦》抄本中的一些内容。其中第十八首是:“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是写林黛玉的。说要“返魂香”,那显然林黛玉已经“离魂”即死了,死因是“沉痼”,是重病而死。就是说,明义看到的抄本里,曹雪芹就写林黛玉是病死的。从明义的身世、交游及《题红楼梦》诗序的口气看,他可能也跟曹雪芹认识,明义读这个抄本时曹雪芹可能还在世,因此,这个抄本应该是据曹雪芹原稿抄的。既然是病死,就跟第五回里的“玉带林中挂”不相符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留待后面解析。



                 高鹗的“掉包骗婚计”

   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里,写到了林黛玉的死,写她是病死的。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抄本里,林黛玉是怎么病死的,是得什么病死的,明义没有记述。高鹗比曹雪芹晚生约二十多岁,年岁与明义差不多,他是否也看到了这个抄本,后人也无法知道了。高鹗续写的林黛玉的死就写得非常具体了。

高鹗所续的第96回、97回、98回写林黛玉之死的经过。导致林黛玉直接死亡的原因是王熙凤出了个“掉包计”,以薛宝钗冒充林黛玉,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而林黛玉很偶然地从一个小丫头口中得知了贾宝玉要与薛宝钗成婚。这是个致命的打击,她从此抱定必死的决心。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林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气绝身亡。写得悲剧气氛颇浓,又富有戏剧性。很多人包括大多数的“红学家”,都认为高鹗续写的这个情节非常成功。因此,所有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把高鹗写的“黛玉之死”这个情节看作“重头戏”,倾其全力去表演。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便可看出,高鹗这样写是荒唐的,不合情理的,是违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思想艺术逻辑的,曹雪芹是不会这么写的。

   高鹗构思的“掉包计”是典型的、最低级的骗婚把戏。无论从情理说还是从贾宝玉、薛宝钗的性格来说,都不会有这个骗局的,这样的骗局也是骗不了人的。从情理说,荣国府是望族豪门,又是“皇亲”,门第很高;贾宝玉是荣国府家长们最宠爱、寄予厚望的继承者、接班人,又是当朝皇帝宠爱的皇妃的胞弟,是“国舅爷”。他的婚姻不仅关乎家族命运,也关乎朝廷声誉,能成为一场掉包骗婚的儿戏吗?荣国府的家长们包括皇妃元春都喜欢薛宝钗,这是明白的。要迫使贾宝玉娶他所不愿意娶的薛宝钗,可以有别的办法,如由拥贵妃身份的元春“赐婚”等,但绝不会用这种下作的骗婚手段。高鹗这样构思,显然并不谙熟当时上层统治者、贵族社会的政治生态。



从人物性格看骗婚之不可能

   从人物的性格来看,骗婚的第一道难关是贾宝玉的抗拒,很不好过。高鹗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去构思的。他先让贾宝玉神志不清,变成痴呆。这是一箭双雕的构思。一“雕”是让贾宝玉成婚有了由头——给他“冲喜”;另一“雕”是他痴呆之后就可以随意受摆布了。怎么把贾宝玉这么聪明伶俐的人变成痴呆呢?高鹗有办法:让贾宝玉天天挂在脖子上的“通灵宝玉”莫名其妙地不见了,贾宝玉就慢慢地痴呆了。这倒是个简便的办法。可是,这是弄巧成拙,又引起了更难解决的难题。

在曹雪芹的思想艺术逻辑中,这块“通灵宝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与贾宝玉共生共亡的,是全部《红楼梦》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石头记》即通灵宝玉所见之记录。它的消失可是个极严重的问题,意味着《红楼梦》故事的终结,它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就不会再回来了,也就不会再见证、记录后来的许多情节,所谓“金玉良缘”也就没了着落。因此,它不是说有就有,说消失就消失的普通饰物挂件。高鹗如此构思显然不合情理,违背了曹雪芹的思想艺术逻辑。

再说贾宝玉的痴呆。要写贾宝玉变成痴呆是比较容易的。但他不能永远痴呆下去。一直痴呆下去,后面的情节就没法编了,《红楼梦》就无法续下去了。因此,必须再由痴呆恢复清醒,这可难了。贾宝玉痴呆是失去通灵宝玉这个重大原因造成的,恢复清醒必定也要有重大的机缘,这机缘是什么呢?不能又说“通灵宝玉”找回来了吧?高鹗续写的是薛宝钗告诉他“林妹妹死了!”他就昏过去了,醒来以后就好了。接着就是宝玉到林黛玉灵前哭灵,就算了结了他对黛玉的情分了。接下来第九十八回写贾宝玉思念黛玉,“欲待寻死,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不能撩开。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玉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高鹗把袭人的性格移到贾宝玉身上了。接下去更是恶心:贾宝玉“亦常见宝钗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暗指要跟宝钗“同房”——笔者注)宝钗每以正言劝解:‘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妻,岂在一时!之语安慰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后来还让薛宝钗怀了孕,荣国府有第五代继承人了----高鹗真是信口开河!这样构思是浅薄的儿戏。

第二关是薛宝钗这一关。宝钗喜欢宝玉,很想嫁给他,成为荣国府这个豪门的女主人,这也是她的人生目标。这是很明白的。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很精明、很有见识、很自尊、很重名节的人。第五回《红楼梦曲》中说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这些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冒充闺中姐妹林黛玉去骗婚,她不会以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何况是嫁给一个痴呆的人。这是其一。其二,薛宝钗比其他任何人都明白贾宝玉跟林黛玉互相深深爱恋;她比任何人都明白,一旦她夺林黛玉之所爱,嫁给贾宝玉,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骗婚这个骗局的参与者,要嫁贾宝玉她也要名正言顺地嫁。怎么才能让薛宝钗成为这场骗局的主角呢?看高鹗是怎么写的。第九十五回写薛姨妈虽有点犹豫,但还是答应了荣国府家长把宝钗嫁给已痴呆了的宝玉,又问宝钗:

“你愿意不愿意?”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

这几句话所显示的薛宝钗,是面目可憎的形像!

薛姨妈家中事往往由薛宝钗出主意。薛宝钗是经常劝慰母亲的孝顺女儿,多次匡正她母亲和哥哥的糊涂作为。这次宝钗自己的终身大事,面临这么重大的抉择,薛姨妈征求薛宝钗的意见:“你愿意不愿意?”这本是常理,而薛宝钗居然“反正色的”训斥她妈妈:“妈妈这话说错了!表示当然由母亲和她混账哥哥做主。高鹗这样写,显示薛宝钗急着要嫁给贾宝玉,急于冒充林黛玉去骗婚,简直是迫不及待!高鹗这样写,完全歪曲了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的性格。高鹗是通过改变薛宝钗的形像去绕过薛宝钗这一关的,更显示了他构思荒谬、不合逻辑。

   骗婚的最后一关是林黛玉。林黛玉这一关说好过也好过,说不好过还真是很不好过。说好过,是说可以全然不顾林黛玉的死活。因为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孤儿,没有任何依靠,怎么摆布她,她除了一死,不会作任何反抗。高鹗就是这样构思的。这样构思倒是可以曝露荣国府家长们的冷酷残忍和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尽管有些不大合情理。说林黛玉这关很不好过,是说别人过不了牺牲林黛玉这一关,主要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过不了这一关。问题又回到了贾宝玉和薛宝钗身上。贾宝玉是情感上过不了这关,薛宝钗是名节上(不是情分上)过不了这关。实际上,林黛玉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最大障碍。只要林黛玉还生活在贾府,薛宝钗就不可能与贾宝玉成婚。

   这里又要提到前面说的明义《题红楼梦诗》。明义题林黛玉之死的诗最后两句是:“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注意“续红丝”!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接续与贾宝玉的婚姻。如果贾宝玉已经跟薛宝钗成婚了,林黛玉还能与贾宝玉接续婚姻吗?可见明义所看到的《红楼梦》抄本里,林黛玉死时或死后一段时间内,贾宝玉还没有与薛宝钗成婚,明义才会有让林黛玉起死回生接续与贾宝玉的婚姻这样的感慨。明义的诗证明:高鹗续写的掉包计骗婚这样的情节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原作。

   以上从情理和人物性格分析,可以看出,高鹗构思的林黛玉之死以及造成她死亡的原因——荣国府家长们的骗婚是荒谬的,不合情理的,是违背曹雪芹的思想艺术逻辑的。像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匠,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后人是不可能“续写”得好的。高鹗离曹雪芹的时世不远,他也算文学修养很高的人了,又可能看到了后来遗失的曹雪芹的部分原稿。他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算是写得有些形似的了,在各种续书中是写的最好的了,可是与曹雪芹的原著相比也还是差远了。时隔近三百年的今人,还想接着曹雪芹原著的第八十回来写“续书”,想再成为又一个《红楼梦》版本,就太不自量力了。



探析曹雪芹的原意

   从很多资料看,曹雪芹《红楼梦》原稿八十回后林黛玉毕竟是夭亡了,薛宝钗也毕竟跟贾宝玉做了夫妻。这应该是曹雪芹的构思。问题回到本文的开头:林黛玉怎么夭亡的?《金陵十二钗图册》中“玉带林中挂”图及判词,各种版本都是一致的,明明白白表明她是自缢身亡的。她为什么要自缢?明义看到的抄本说她是病死的,这又如何解释?能不能探索出曹雪芹构思林黛玉最终结局的原意?这似乎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可是,前面说了,林黛玉之死关乎《红楼梦》全书的思想艺术成就,怎么写林黛玉的最终结局,是曹雪芹美学创造才华的重要体现,他必然要精心思的。因此,这么重大的问题,是需要作一番探析的。从曹雪芹的思想艺术逻辑看,像林黛玉之死这样重大的事件,绝不会是突然发生的,必定早就有所铺垫,所谓“草蛇灰迹,伏线千里”,是有迹象可寻的。这“伏线”、迹象只能从《红楼梦》八十回本里去找。不是出于曹雪芹之手的其他资料不足为据。

   八十回本中写林黛玉生来体弱多病,自会吃饭起就吃药。到贾府后又爱伤感,爱哭,越到后来病越重。这似乎是她最后病死的铺垫与伏线。如果这样写林黛玉的结局,就平淡无奇了,就跟她反礼教的性格关系不大了,也跟《金陵十二钗》的图画和判词无关了,她命运的悲剧性乃至《红楼梦》全书的悲剧气氛将大大减弱。以曹雪芹这样的大手笔,决不会如此去写。看来林黛玉的病不是她致命的原因,须另寻线索。

   《金陵十二钗》图册中,十个女子的结局命运都是每人单独一页,单独一幅图一个判词,唯独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人的最终结局的命运是在同一页上一起说。曹雪芹这样构思决不会是偶然的,必然有深刻的寓意。不少研究者对此作过很多推测,这里不去评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林、薛两人最终的结局是相互关联的。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有关的情节看,这种“关联”的性质不是和谐的、顺向共存的关系,而是对抗性的因果关系。伏线要从这个线头开始寻找。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争斗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关系,体现多重矛盾,焦点集中在贾宝玉身上。

    从血缘关系看,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姑表关系,林黛玉是荣国府“夫党”,贾赦、贾政虽说是林黛玉的亲舅舅,但他们毫不关心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关系,贾宝玉之母夫人是薛宝钗的亲姨妈,薛宝钗是荣国府的“妻党”。末世的荣国府却是“牝鸡司晨”,妻党掌权;从家庭实力看,林黛玉是无财无势寄人篱下的孤儿;而薛宝钗家是“皇商”富豪,亲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边疆军事长官,是握有军权的朝廷重臣,势力很大。以上两方面薛宝钗处于优势地位。她们两人都爱着贾宝玉。可是贾宝玉深爱的却是林黛玉,因为林黛玉跟贾宝玉的人生理想、审美情趣是相同的,都有反对礼教的叛逆性格。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完全是“儿女之真情”,富于天真浪漫的情调。而薛宝钗则礼教的卫道者。她也确实爱贾宝玉,但她是很现实的,除也有“儿女之真情”外,还结合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她的爱情是依附于家长宗法制的。薛家虽说是“皇商”富豪,但毕竟是商人家庭,没有爵位,不是贵族。贾府是有爵位的贵族。商人总是期望能成为贵族的。贾宝玉又是当今皇帝宠爱的贵妃的亲弟弟,是“国舅爷”。嫁给贾宝玉是她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可靠阶梯。她还指望贾宝玉将来“为官作宦”“立身扬名”、她自己能成为贾府豪门的女主人,成为“诰命夫人”。也正因为如此,贾宝玉不喜欢薛宝钗。因此,在情爱方面林黛玉处于优势,薛宝钗处于劣势。

林、薛两人都是聪明人。《红楼梦》情节写到一半之时,她们的年龄,林黛玉十五、六岁,薛宝钗十六、七岁,都在青春期。此时她们对各自的优势劣势都很清楚,都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抑制对方的优势,因而产生很多争斗。这是预示林黛玉结局的伏线的延续。林黛玉率真,缺少心计,看重的是真情,是心灵相契,计较的是贾宝玉对她是否真心。薛宝钗则是城府很深,工于心计,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增势。《红楼梦》里多处写了她们之间的争斗,有明写也有暗写,都很精彩。这些情节笔者在《都只为风月情浓——林黛玉、薛宝钗的“儿女之真情”》一文中有详细分析,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这里不来重复。这里着重分析薛宝钗为自己争取爱情和婚姻所采取的的最厉害的一招。这是致林黛玉于死命的一招。



              薛宝钗的“移花接木”计

   薛宝钗早就看出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的端倪。为防微杜渐,阻隔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薛宝钗对林黛玉或讽刺,或相劝,或警告。但这些都没有效果,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日见深厚。薛宝钗是不会服输、不会放弃的。一起偶发事件更促使薛宝钗使出新招去瓦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

   第五十七回写林黛玉的贴身女仆紫鹃为测试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是否真诚,跟贾宝玉开玩笑,骗贾宝玉说:林黛玉将离开贾府回苏州老家去生活了,不回贾府了。紫鹃说得很像是真的,贾宝玉信以为真,受到极大刺击,即刻疯癫起来,闹得荣国府上下大乱,引起一场风波。林黛玉也因此既惊喜又忧愁而病发吐血。这件事肯定使细心的薛宝钗感到事态的严重。她跟薛姨妈一起去看望林黛玉,闲谈之中说起薛姨妈的侄子薛蝌要娶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的事,林黛玉说“天下的事真是人想不到的,怎么姨妈和大舅母又作一门亲家!”薛姨妈说:“我的儿,你们女孩家哪里知道,自古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天南海北呢!”薛姨妈对林黛玉说这番话是有用意的。她宣扬“月下老人”决定人的婚姻,其实就是宣扬由家长决定,“栓红线的”实际上是宗主家长,当事人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红楼梦》里,谁的亲事最“出人意料之外?”《红楼梦》里,谁跟谁“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不能到一处”?都是话里有话。话题转到林黛玉身上。林黛玉要认薛姨妈为“娘”,这时薛宝钗开口了,她开玩笑说“认不得的!”林黛玉问:怎么认不得?薛宝钗就说她哥哥薛蟠已经“相了”林黛玉只等他回家(这时薛蟠在外做生意——笔者注)就要下定礼了。薛姨妈安慰林黛玉说:你别信宝钗,她是“顽你”。而薛宝钗笑道:“真个的,妈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她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薛宝钗说这些,表面上看是开玩笑,林黛玉也认为薛宝钗是在跟她开玩笑,读者也以为薛宝钗在跟林黛玉开玩笑,殊不知薛宝钗是在开玩笑的掩护下使出“移花接木”之狠招。

要理解这是薛宝钗的狠招,又得找出另一处伏线痕迹。这要从五十七回回到第二十五回去。第二十五回也是写荣国府的一场大风波。贾政的小老婆之一赵姨娘为害死王熙凤和贾宝玉,买通马道婆使用“魇魔法”使王熙凤和贾宝玉得了狂癫病,闹得荣府翻天覆地,上下一片慌乱。荣府亲眷都来大观园看望,薛姨妈家的人也都来了。在一片慌乱之中,诸人怎么慌乱的曹雪芹没有写,独独写了薛蟠:“别人慌张自不必说,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燥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得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为什么诸人都不写,独独写薛蟠?与第五十二回联系起来看,就看出奥秘了。薛蟠见了林黛玉就“稣倒那里”这样的丑态,细心的薛宝钗当然会看在眼里。所以,第五十七回里她说她哥哥“相凖”了林黛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第二十五回相呼应。从薛蟠这个“呆霸王”的性格来说,只要他看中的,总是要弄到手的,连活人的脑子都会弄来。为了个香菱,他可以把冯渊打死。至于对林黛玉,他当然不敢贸然行事。然而一旦有人提了个头,他就会说着风就是雨的。第五十七回里薛宝钗“开玩笑”说的话,要是传到薛蟠耳里,他就会要死要活地要他妈去提亲的。林黛玉是孤立无援的,只能由荣府的家长做主。荣国府从贾母起,所有家长都不能不给薛家脸面,不会反对薛蟠娶林黛玉的要求。更何况当了贵妃的贾元春欣赏的又是薛宝钗而非林黛玉。这样,把林黛玉这朵花移到了薛蟠这根朽木上,薛宝钗就把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大障碍出去了,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贾宝玉。这就是薛宝钗的狠招。



林黛玉的结局:被逼婚而死

薛宝钗的目的能达到吗?能!她是善于利用别人为她服务的。她自己是不会正经地提出这门“亲事”的,她说了那番“玩笑话”就已经够了,自然会让这“玩笑话”传到薛蟠耳朵里去发挥作用的。《红楼梦》里多处说到贾府“人多口杂”,就在这五十七回里薛姨妈也说“这里人多口杂”,因此,会有人去传话、去提亲的。薛宝钗也非常清楚,一旦薛家提亲、荣府答应,林黛玉只有一死,这就更彻底了。而薛宝钗的名节并不会亏损,因为她只是开个玩笑,做主的不是她。

   薛姨妈会同意吗?会!第五十七回里,虽然薛姨妈一再说她疼林黛玉;当薛宝钗说薛蟠要娶林黛玉时,薛姨妈说是宝钗是在“顽”林黛玉,叫黛玉别信;她虽然说薛蟠娶林黛是“糟蹋”了林黛玉;更有甚者,薛姨妈还说不如把林黛玉定与贾宝玉“岂不四角俱全!”但这些话是哄林黛玉相信她,亲她,是迷惑林黛玉。她当然更疼自己的“独根苗”儿子薛蟠。实际上第五十七回里她已经在为儿子娶林黛玉而做林黛玉的工作了。她宣扬月下老人决定姻缘,就是要林黛玉不要自己选择,要听命于月下老人,也就是听从家长宗主的安排;她说婚姻的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红楼梦》里谁跟谁的婚事最出人意料之外?毫无疑问就是薛蟠娶林黛玉了;她说“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不能到一处”《红楼梦》里谁跟谁“年年在一处的,以为定了的亲事”?不就是林黛玉跟贾宝玉吗?薛姨妈正反两方面都说到了!林黛玉要认她为“娘”,她最终也没有让认。因为要是认她为娘,薛蟠跟林黛玉就是兄妹了,薛蟠就不能娶林黛玉了,再娶就乱伦了。薛姨妈、薛宝钗母女两在林黛玉面前演了一出双簧,配合得多好!

   林黛玉会答应吗?当然不会!薛家、贾府只有逼婚。林黛玉则以死来反抗逼婚:“玉带林中挂”!

   上述这些“伏线”都指引到这样的一个结局:薛家、贾府向林黛玉逼婚,要她嫁给薛蟠。结果是林黛玉自缢身亡!这是八十回本的思想艺术逻辑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结果,比写她病死悲剧性更强烈,她与贾宝玉同家长宗法制的斗争更为惨烈,对封建家长制统治的揭露、谴责更为深刻、有力。同时,对薛宝钗和薛姨妈两个形象的塑造也就更完整、饱满了。

逼婚的最大障碍是贾宝玉。按照这样的构思写,最大的难题是怎么处理贾宝玉的反抗。在八十回本里,包括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里,笔者都没有找到与此有关的线索和迹象。唯一显示一丝迹象的是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图册里的那“两株枯木”。“两株枯木”意为林黛玉双目泪已流干,都还给神瑛侍者了。枯木是针对贾宝玉的。贾宝玉在贾、薛两家对林黛玉逼婚这件事上处于矛盾的焦点上。他与林黛玉是受害者。他面对着强大的压力,又无法保护林黛玉,连自身都难保。林黛玉非常清楚,贾宝玉无力保护她,只得向他还完泪后以死来反抗。按贾宝玉的的性格,他是不会以死来反抗的,只会出走。处理贾宝玉在事件中的行为这个难题,需要有很高的文学创造能力,曹雪芹当然具备这样的能力。相信曹雪芹不会像高鹗那样,让贾宝玉丢失“通灵宝玉”而变成痴呆,这样简单化去写的。曹雪芹一定会构思出很高明而又很精彩的情节。

至于前面提到的明义所读到的那个抄本,里面已经把林黛玉的结局写成病死了,这怎么解释?这可以解释。第一回里就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经过多次改动的。写秦可卿是病死的,这已经不是曹雪芹原来的写法了。原来是写秦可卿自缢而死的,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图册》里也还保留着秦可卿自缢而死的图像和判词。这表明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构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林黛玉之死也是这样。原来是写她自缢而死的,很多情节都显示她被逼婚而死;跟写秦可卿之死一样,第五回里的“玉带林中挂”也保持了原来的构思。后来为什么改写为病死,是怎么病死的,这些问题因原稿“迷失”了,很难找到答案了。

   像林黛玉与贾宝玉这样的恋爱悲剧,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见闻了不少,在《红楼梦》里写到的就有几个。这种爱情悲剧正是家长宗法制压制、戕害人性造成的。在情爱和婚姻领域里反抗礼教,实质上是人文主义对抗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基本人权的斗争,这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重大的社会矛盾。《红楼梦》的主题正是这个普遍的、重大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以这个社会矛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并不少见,但写得最深刻、最成功、思想艺术成就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则是《红楼梦》。怎样把这个重大的主题构思为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和精彩的情节,这是作家美学创造功力的体现。曹雪芹对林黛玉命运的构思是很细致、周密的,丝毫没有后世文人写“三角恋爱”的作品的庸俗、浅薄气息,显示了一位文学巨匠非凡的美学创造才能。

   探索、推测曹雪芹遗失了的原稿的内容和构思,这是很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事,很容易堕入谬误、荒诞的泥坑,甚至会歪曲、贬低曹雪芹的思想艺术成就。本文努力从八十回本《红楼梦》本身中去探索、分析,竭力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