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民间故事 04 补充 回答留言里的问题:)

 等而为之 2013-02-22

大同民间故事 04 补充 回答留言里的问题:)  

2010-05-26 00:36:04|  分类: 城市 |  标签: |字号 订阅

开头三篇贴出来以后,立刻在评论里面看到了几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这里单写一篇回答一下。

Q: Xiaofei Wang 说,“拆了旧的,补充完全仿古建筑,缺乏了历史的连续感,还极大的浪费,养活的都是房地产相关企业,就可以算是政绩的了,如此如此,还不如去填海造岛呢”。Yifan Liu 也问:“那些古迹,比如华严寺,是被拆掉了重建,还是只是把周围的建筑拆了,寺庙主题修缮和保留?”

A: 不好意思,可能是我原文中写的不清楚,让大家有误解了。若问有没有“拆了旧的”的情况,那要看这个“旧”有多旧了。呵呵。对于重要的、年代古老的珍惜古迹,比如华严寺,善化寺等,肯定是不敢也不会拆除的,最多是修缮。我上文中说的“重建”,其实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修缮”+“扩建”。

华严寺上寺的上一次大修是在2002年,我上篇文章里面拍的华严寺上寺是在2004年刚刚修缮完以后拍的,可以看出外墙颜料比较新。华严寺下寺大约也是在那个时期稍晚一点的时候重修过一次。善化寺的上次大修是在2007年。

这里额外说一句为什么要“修缮”。木结构建筑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它的“新旧”比较复杂。木头的梁柱椽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坏的,所以木建筑不可能像石材建筑那样一劳永逸的维持一千年,总会有维修周期的。对于富庶的地方,老旧的庙宇直接就扒了重建了,这在传统上也是对所供奉神灵的尊敬吧。从宗教和信奉者的角度,庙当然是越新越好的,这和旅游者、文物保护者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而对于穷的地方,如果建筑的某些部分的木材腐坏了,只能小修小补,凑些规格一致的新木料换上去,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一个木结构建筑,就像是一个有着新陈代谢的生命体一样,也许经过一千年,经过历代损坏和修缮,里面重要的木结构都陆续换过n遍了,但是只要每次都是维持旧有制式不变,没有推倒重建,那就依然是原来的建筑本身。

2002年的华严寺大修就是如此。这里有一则新闻报道,《古建维修的精品工程——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维修纪实》(http://tieba.baidu.com/f?kz=279211652),全文比较细致的解释了这种状况。摘几段: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无奈在抵励850多年的风侵雨蚀之后,大殿犹如一病魔缠身的耄耋老人,殿基沉陷,柱根糟朽、酥碱、起甲,殿体倾斜,梁架走闪,木构件折断,殿顶坍塌,墙体糟酥,壁画裂缝,台明(大殿台基)、月台(台基伸出部分)排水不畅,墙体凹凸,砖朽脱落。面对种种病灶,过去虽多次葺补,但均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3年4—7月,前顶南部连续坍塌60多平方米,大殿告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的险情,惊动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政府。1993年顶部坍塌后,大同市政府指示应急搭架保护,同时逐级上报,并请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到大同实地测绘,编制修缮方案。199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局、国家财政部,省政府办公厅及文物、宗教、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实地考察,确定局部落架大修。1996年10月,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大殿修缮方案和技术设计充分论证后,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修缮方案。1997年6月后,国家和省财政拨款分批到位,由此大雄宝殿维修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历经4个春秋、1400多天的风风雨雨,工程于2001年6月全部竣工。

在论证会上,已近米寿的郑孝燮先生率先表达看法:“华严寺修缮工程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的,尤其是大殿辽金风格修复得非常完美、够味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黛姮教授说:“华严寺修缮工程针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非常科学;具有历史的可读性,能看到建筑不同时期的信息,……这是古建修缮的典范”。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柴泽俊先生指出:“工程保存了辽金建筑的原有风貌、原有构件、原有结构,达到了设计要求;施工中没有给塑像以震动,保持了塑像的斜度,很不错”。山西省应县木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吴锐认为“大殿彩绘保护非常成功,补配达到了远看浑然一体、近观略有区别的效果,具有可识别性。”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此次工程验收专家评审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概括道:“工程严格遵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存了原来的构件、原来的工艺,是古建工程中的精品工程”。

施工方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构件采用逐件登记,分类提出修复方案,逐一检查验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可读性,确保原构件的使用率达95%以上,保持大雄宝殿的原有的历史风貌。

大殿落架后,问题就暴露无遗。施工单位除对整体梁架进行全面拨正加固外,其它木构件整修、补配、加固达3000余件。其中,更换檐柱1根,兰额3根,仔角梁1根,外檐附柱27根,散斗124个,斗耳87个;包镶檐柱10根,墩接檐柱9根;墩接的檐柱榫卯相扣,并用胶接材料粘接,在檐柱两头、接缝处榫端再加铁箍固定。为了防潮防腐,安装前对新、旧构件蘸刷生桐油。大殿为庑殿四坡顶,面积2400平方米,正脊两端吻高4.25米。修缮中对梁架上的脑椽、花椽、正身椽等旧件一一做了整修加固,更换了糟朽的檐椽、飞子、连檐、瓦口、望板、柴栈。正脊、戗脊全部恢复早期风格,用瓦条垒砌。补配修复了殿顶北端的金代大吻及戗脊、垂脊、套兽、风铃等。”

按理说,华严寺下寺的修缮也该是如此。不过有评论说下寺的修缮不如上寺弄的好,“上寺修的还不错,比起下寺大殿修的要好的多.最起码能用的旧构件全用上了.下寺大殿到现在还没有验收,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弃旧用新,如原大吻挺好的,现就放在旁边不用,换个新的上去,又如把原来的辽式天花改为清式的等等.至于钱的问题就不说了.“(http://tieba.baidu.com/f?kz=279211652)。可见,不同的项目过程中执行的质量也是有差别的,这里面涉及到预算,也涉及到人员的水平问题。

另外说个题外话,上面引用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为了修缮华严寺而进行的拆迁:

“上华严寺院内狭小,且寺院北、西、南又被民宅包围。一些民宅还紧贴大殿台明、月台。这些民宅如不搬走,落架的构件,新买的材料,都无处存放,施工也无操作场地,修缮工程就无法进行。遵照大同市政府的决定,1996年大殿周围北至电影公司,西至牛家巷路东,南至上寺小院南墙以西范围之内民宅和单位用房予以拆除,作异地安置。尽管市政府为此拨出专款303万元,但由于华严寺地处市内黄金地段,大殿周围居民住户密集,又多为老住户,无论从既得利益还是感情上,都舍不得搬迁,拆迁阻力显而易见。为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大殿修缮如期开工,工程指挥部会同拆迁实施单位深入拆迁户,在充分理解并尊重住户们那份割舍不下的心情的基础上,晓之以保护国家文物的大理,动之以修缮华严古寺的大情,不厌其烦,反复地陈说,使他们认识到保护好国家文物是上对祖先下对子孙后代的大事,牺牲个人眼前的小利益,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此外,对个别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拆迁单位采取了多种办法,如对安置楼房有困难的,给予解决平房对换;本人拿不出钱的,动员其亲属伸出援助之手。由于工作的细致,拆迁住户基本心悦口服,一些开始思想不通、甚至有抵触的住户在拆迁过程中也表现了积极的态度。经过一年多努力,共拆迁居民63户房屋109间,3间单位用房及一座垃圾转运站。寺院新增面积4800平方米,既解决了施工用地,又利于安全防火,也为寺院以后的整体规划和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

这一段可以看成是今天大同市“气势磅礴”的大拆迁的一个预演。“拆迁”这件事,并不像有些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件简简单单的政府侵害公民权利的事情。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解读。如果你在乎的是民生,那么你一定回反对这样的为了修缮寺庙而进行的拆迁;如果你在乎的是文物,那么你一定会是拆迁的支持者。其实有时候是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的。话题走远了,拆迁的话题将是本系列后半部分的主题,到时候再慢慢道来。:)

以上是2002年华严寺落架大修的情况。现在所正在进行的所谓“华严寺工程”,其实主要就已经不是“修缮”了,因为8年前刚刚大修过一次嘛。现在的工程主要是“扩建”,就是说,在2002年小范围拆迁扩展寺庙院落的基础上,进一步拆迁了周围的大量民居,腾出空间来,把历史上华严寺规模最大时期的样子复建出来。上寺和下寺的两个大殿是“真货”,自然放在那里不动;周围又根据史书记载的建筑资料,从无到有兴建了原先寺庙的配套建筑,比如大殿前面的那个中等规模的殿啊,两旁的侧殿啊,新的山门和围墙啊,等等。这些新的建筑,虽然是“新”的,但是根据老耿的要求,要完全按照传统的木建筑工艺和材料去制作,绝不是用水泥糊弄的。(这是目前大同所进行的所有文物扩建项目的共性。就连城墙都是严格按照传统规制建造的。)

我曾经若干次溜进华严寺工地去看过,遍地都是木料组件,传统木匠师傅们在制作梁啊檩啊斗拱啊之类的形状各异的构件,煞是好看,然后再按照传统工艺搭建成殿堂。这里面,恐怕“现代”的成分只是用来吊木料的起重机,其余的部分都是传统的玩意儿和方法。民间有人说,老耿这一轮大工程,别的不说,至少把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工艺又延续了30年。为啥?因为如果没有项目,老的匠人们就没有机会收徒弟教新人,如果30年没有传统木建筑的大规模项目,老匠人都不在了,这门手艺也就断掉了。至少大同的建设给了传统工艺一个延续的机会,又借着项目的时机培养起了新一代学徒。(重申,蓝色字体,民间口述故事,真实性待考。)

贴几张现在正在进行的华严寺扩建工程的照片吧。

clip_image001
华严寺工地,摄于2010年5月11日

clip_image001[4]
修建中的华严寺新建筑,摄于2010年5月11日。细部可以看出是辽金风格。

clip_image001[6]
修建中的华严寺新建筑。摄于2010年5月11日。风格和华严寺大殿很一致。

这里有一位貌似是古建专业的游客写的blog,可以看看他对这些新建筑的评论:(http://www./bbs/redirect.php?tid=272746&goto=lastpost

“发表于 2010-5-14 01:38 

最新大同华严寺修缮实况报道

现在的华严寺依然是个大工地,据说六月就能完工,华严广场基本安装完毕,这次去下华严看辽塑,多亏壁画系的同学在绘制壁画的荫庇,不然又是一次闭门羹。
       修缮后的华严寺将上下寺合并,即恢复辽代的建筑格局,现在已经复建了山门、大雄殿、钟鼓楼、文殊普贤阁,还有大量仿海会殿的配殿,还有山门据说建筑是同济和东南操刀设计,目前看效果还不错,只是细节太糙。各殿壁画现在由中央美院壁画系绘制,仿辽塑佛像由长治一家雕塑公司制作,个人对佛像很不满意,对辽的样式简单模仿,根本没有辽的韵味,可能也是因为工程耗资巨大,只有在这方便省点钱了。
       大雄殿的形制古怪,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辽代建筑的实例太少,面九进六副阶周匝,重檐歇山前出歇山抱厦,彻上平棋藻井,有部分柱是水泥,大部分木构,几乎这次复建的建筑阑额都刻做月梁。怪~(可能是我土鳖)
        之前对海会殿这么向往和好奇,现在华严寺充满了海会殿的儿子和孙子。
        大同的真是有魄力。。。。。”

可以看出,对这些新建筑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再看两张卫星图,可以看出扩建的规模:

clip_image001[9]
2006年10月3日的华严寺周边。可以看到,大小两个主殿淹没在周围密密麻麻的民房之中。

clip_image001[11]
2009年11月2日的华严寺周边。时隔三年整,民居全拆了,原有居民半强制的迁走,新建了占地庞大的配套建筑。
右边的工地,就是所谓华严广场,不属于寺庙群落,而是一个建筑风格和华严寺一致的商业广场,我昨天贴过它的照片。

善化寺在2007年的维修也是类似的情况,有简短报道如下:(http://hi.baidu.com/zhangbo0352/blog/item/8357037f82b4da0b29388a44.html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大修完工光彩重现

2007年12月06日 08:43

中新山西网12月6日电 记者5日从大同市古建所采访获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善化寺内的三圣殿修缮工程已经完工,有880年历史的三圣殿光彩重现。

  善化寺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其中三圣殿是寺内古建群主体建筑之一,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大殿的梁架出现严重的滚坡,柱架明显倾斜,顶部漏雨严重。今年3月下旬,大同古建保护部门开始对三圣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历时7个多月的维修中,完全按照历史原貌施工,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大殿文物的原真性。(来源:山西晚报;郭斌)”

另一则关于善化寺补建新建筑的新闻:(http://www./fxzs/HTML/fxzs_38891.html

“大同善化寺文殊阁修缮进展顺利 古建群对称美感将现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更新时间:2008-11-25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古建群中的文殊阁原址修复保护工程进展顺利,主体修复的大半工程已经完工,消失了近百年的文殊阁将在原址再现,古建群中的对称格局也将再现。 

俗称南寺的善化寺,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辽末寺院的大部毁于兵火,金初,按照唐代历史原貌重修。原本寺院的东西分别对称建有文殊阁、普贤阁,但是在民国初期,由于紧临文殊阁的一皮匠铺子失火,殃及文殊阁,使近百年来,这一古建群中只留下一处文殊阁空荡荡的台基。 

善化寺内文殊阁的保护修复,将再现善化寺古建寺院内的对称美感。目前,同时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还有寺院内东西两侧对称的廊亭。”

不过,据伟大的linear同志实地考察后评价,善化寺还是修的“太新”了,没能做到很好的“修旧如旧”,尤其是新换上去的木构件的颜色太新,很不协调。

最后,引一段老耿在今年年初一个政府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大同市政府对待这些古建筑修缮和扩建的官方态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93d2c0100g4u9.html)

“有人说大同现在是文物造假,我说那不是造假。现在中国文物文化保护中,有三个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我们学习欧洲文物保护的先进理念,对文物尽量采取少干预、不干预的原则,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文物遭到巨大破坏的情况下,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文物建筑,如何在不干预、少干预的原则下进行修复和复原第二种情况是,改变传统的材料、工艺、形态,用混凝土结构建设传统建筑,如大唐芙蓉园和法门寺、鹳雀楼、黄鹤楼、望海楼等,全部都是用水泥做的。这是在现代条件下用现代材料的文物建设,它与传统建筑有巨大的差异,从文物角度看,只能是一种文物造假,不是真正意义的文物保护。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按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方法,完全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技术进行修旧如旧。中国的建筑是砖木结构,和欧洲的石结构不一样,中国的建筑很容易受到自然力和时间的侵蚀、破坏,岁月的沧桑很容易使它残破。在这种情况下,历代都要修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包括华严寺大雄宝殿、晋祠圣母殿、故宫等等,这些建筑到一定的时候都要进行落架大修。不修复,唐代的东西到了宋代就没有了,宋代的东西到了明代就没有了。我们走的是整旧如旧修复这样的一个路子。中国的名城保护现在走进了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时代。我们的名城保护是在历史文化遭到巨大破坏条件下的保护,不像欧洲,人家是几百年的规划都没有动过、破坏过,基本是完整的,而我们是在大面积建设性破坏条件下的名城保护,不拆除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神韵靠的是什么呢?是依靠群体的完整,所以它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故宫的太和殿作为一个单体能和欧洲的教堂比吗?你的单体从体量上、结构上、宏伟上比不过人家,但故宫是个占地72万平方米的群体,是通过四合院连续的空间营造一种中国文化的神韵。一个民族一个特点,我们的建筑是靠群体来取胜的,如果不进行修复,一个孤独的单体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吗?第三个问题,我们是木结构,他们是石结构,这是有巨大区别的。比如说我们一个房子破了,一面塌了一半,一面保存的完整,这叫残破不堪。如果不修复残破的那一面,好的那一面也保护不住。欧洲罗马的斗兽场大家去看过,人家保留那么残缺的东西,那是残缺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文化震撼。大同能不能作为一个中国名城保护的案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的路子。”

老耿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为此,他和国家文物局爆发过激烈的直接冲突,最后还是老耿获胜告终。这场冲突主要是围绕云冈石窟的,后面我会专题讲到。

至于我自己的个人意见,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文物”特别爱好的人。2004-2005年的时候,曾经痴迷过一段中国传统建筑,抱着梁思成的书如获至宝。但是现在,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我现在变得有点,咋说呢,庸俗吧,遇事主要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我并不是十分关注“真假古董”的问题。我关注的是这些工程将来的经济收益情况,还有就是拆迁中体现的权力互动。

这个问题回答的太长了,呵呵。

 

Q: 关于“旅游业能不能救大同”,Yifan Liu: 稍微宏观一点,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光靠旅游业,能支撑起来么?西西河里晨枫提过,旅游业在经济景气时可以带来效益,经济衰退时候就只能等死。所谓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家西安没有大规模转向旅游业的一种考虑,尽管西安有无数的旅游资源还都没有完全开发。不知道大同市政府如何考量这个问题?类似的,lion sun wrote: 关于旅游业,规模是个问题,几百万人的城市不可能光靠旅游业。好比巴塞罗纳不到200万人的主城,也是有着金融、电子科技产业、周边农业带作为支撑的。不知道大同的其他产业规划内容是啥?

A: 好问题。耿彦波拯救大同的计划,当然不是只有一个旅游业。我上篇结尾也说了,也许旅游业占的是三、四成的比例。更重要的是两样东西:房地产和工业。他搞御东的新城区,其实就是在搞房地产。此外,在离城区较远的地方,规划了三个工业区,主要发展方向是煤化工、装备制造业(这两样算是大同从前比较有基础的,只是90年代落后了)、医药化工,等等。实际上,我理解,房地产不是能够独立实现可持续利润的产业,它的繁荣最终还是要靠本地的实体经济来支持,就是说要靠本地的旅游业和工业来支持。全国落后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炒房子容易,招商引资难。在我看来,这是大同这一轮赌博前途未卜的最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关于工业和房地产,后面会详谈。

 

Q: lion sun wrote: 自然资源匮乏,大同缺水是肯定的(据观察大同mm鲜有皮肤好的),这就要求高水平的水文地理、生态恢复技术和科学规划,而不是靠领导拍脑袋。否则会严重阻碍旅游城市的发展。

A: 大赞 lion sun 同学!我猜你肯定是规划相关背景的吧?看问题非常敏锐,所提的两个问题恰好也是我所认为的大同这一轮发展计划长期看来的最大的软肋所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水,尤其是在老耿偏偏要与“天”斗、搞“花园城市”、搞大面积绿化的情况下,大同的水资源能否支持的住,引黄入晋来得及来不及,够不够,以及城市中心区域大规模景观用水和生活用水是否会抢夺周边的农业和生活水源,造成生态进一步恶化,等等,也是我非常担心的问题。我接下来的调研重点之一也就是这个。后面我会讲到大同的园林公司和园林局的一些事情,和这个有关。

另外顺便说一句,在我看来,长期风险是两个,工业的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短期看来,也是两个,资金链会不会断(断了就是第二个北海,第二个海南。信贷要紧缩了,风险很大很大。),以及社会是否能保持稳定(拆迁户太多了,安置房的建设万一出现问题,十万量级的拆迁户闹起事来,大同就翘了。)

资金链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借用星际争霸里面的属于,老耿属于“钢丝流”选手。他的解决方案全都是在很极限的走钢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尽一切资源,挖尽一切潜力,不留一点缓冲余地。如果悲观一点说,万一外界条件发生什么变化,老耿计算出现什么偏差,比如说,国家的信贷大环境变了,或者拆迁户中出现了什么组织,博弈能力增大了,等等,那么,老耿的宏伟蓝图就立刻会遇到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同人,我只能心里给老耿念佛,给大同念佛,千万不要在这三五年里出什么岔子。我一点也不希望我的家乡变成烂尾楼成群的样子,一点也不希望官民的利益博弈最后弄得两败俱伤。阿弥陀佛!

 

 

Q: lion sun wrote: 一直没理解凭借卫星图,手绘标出这些动迁位置,甚至测算出面积的! 太赞这研究精神。 有没有经过计算,准确率能达到多少呢? 如果是发表要求的论文,这样的测算能否作为论据?

A: 呵呵,这只是我自己临时发明的办法而已,为了自己方便的,不是什么正经的成熟研究工具。正式研究,虽然我们系也有人用google earth的,但是最好还是用专业GIS软件吧。我并没有期望我这些测算能够作为论文论据,纯粹是图自己方便而已。

 

Q: xinnil 苏 wrote: 文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没被拆掉?

A: 呃,好问题。。。这个我还真不了解。我接下来的一个任务就是去看大同的地方志,还有找些本地的上了年纪的文化人聊天。 关于过去几十年里,大同的那些建筑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我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据我现在所知,大同古城内的有些古建筑,比如四牌楼和钟楼,是在50年代就拆掉了,因为妨碍交通。而鼓楼,则是在79年才被“拆除未遂”的。文革期间到底红卫兵拆没拆东西,拆了哪些,还真得继续去问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