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民间故事 04 补充 回答留言里的问题:)2010-05-26 00:36:04| 分类: 城市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开头三篇贴出来以后,立刻在评论里面看到了几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这里单写一篇回答一下。 Q: Xiaofei Wang 说,“拆了旧的,补充完全仿古建筑,缺乏了历史的连续感,还极大的浪费,养活的都是房地产相关企业,就可以算是政绩的了,如此如此,还不如去填海造岛呢”。Yifan Liu 也问:“那些古迹,比如华严寺,是被拆掉了重建,还是只是把周围的建筑拆了,寺庙主题修缮和保留?” A: 不好意思,可能是我原文中写的不清楚,让大家有误解了。若问有没有“拆了旧的”的情况,那要看这个“旧”有多旧了。呵呵。对于重要的、年代古老的珍惜古迹,比如华严寺,善化寺等,肯定是不敢也不会拆除的,最多是修缮。我上文中说的“重建”,其实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修缮”+“扩建”。 华严寺上寺的上一次大修是在2002年,我上篇文章里面拍的华严寺上寺是在2004年刚刚修缮完以后拍的,可以看出外墙颜料比较新。华严寺下寺大约也是在那个时期稍晚一点的时候重修过一次。善化寺的上次大修是在2007年。 这里额外说一句为什么要“修缮”。木结构建筑是个很特殊的东西,它的“新旧”比较复杂。木头的梁柱椽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坏的,所以木建筑不可能像石材建筑那样一劳永逸的维持一千年,总会有维修周期的。对于富庶的地方,老旧的庙宇直接就扒了重建了,这在传统上也是对所供奉神灵的尊敬吧。从宗教和信奉者的角度,庙当然是越新越好的,这和旅游者、文物保护者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而对于穷的地方,如果建筑的某些部分的木材腐坏了,只能小修小补,凑些规格一致的新木料换上去,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一个木结构建筑,就像是一个有着新陈代谢的生命体一样,也许经过一千年,经过历代损坏和修缮,里面重要的木结构都陆续换过n遍了,但是只要每次都是维持旧有制式不变,没有推倒重建,那就依然是原来的建筑本身。 2002年的华严寺大修就是如此。这里有一则新闻报道,《古建维修的精品工程——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维修纪实》(http://tieba.baidu.com/f?kz=279211652),全文比较细致的解释了这种状况。摘几段:
按理说,华严寺下寺的修缮也该是如此。不过有评论说下寺的修缮不如上寺弄的好,“上寺修的还不错,比起下寺大殿修的要好的多.最起码能用的旧构件全用上了.下寺大殿到现在还没有验收,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弃旧用新,如原大吻挺好的,现就放在旁边不用,换个新的上去,又如把原来的辽式天花改为清式的等等.至于钱的问题就不说了.“(http://tieba.baidu.com/f?kz=279211652)。可见,不同的项目过程中执行的质量也是有差别的,这里面涉及到预算,也涉及到人员的水平问题。 另外说个题外话,上面引用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为了修缮华严寺而进行的拆迁:
这一段可以看成是今天大同市“气势磅礴”的大拆迁的一个预演。“拆迁”这件事,并不像有些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件简简单单的政府侵害公民权利的事情。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解读。如果你在乎的是民生,那么你一定回反对这样的为了修缮寺庙而进行的拆迁;如果你在乎的是文物,那么你一定会是拆迁的支持者。其实有时候是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的。话题走远了,拆迁的话题将是本系列后半部分的主题,到时候再慢慢道来。:) 以上是2002年华严寺落架大修的情况。现在所正在进行的所谓“华严寺工程”,其实主要就已经不是“修缮”了,因为8年前刚刚大修过一次嘛。现在的工程主要是“扩建”,就是说,在2002年小范围拆迁扩展寺庙院落的基础上,进一步拆迁了周围的大量民居,腾出空间来,把历史上华严寺规模最大时期的样子复建出来。上寺和下寺的两个大殿是“真货”,自然放在那里不动;周围又根据史书记载的建筑资料,从无到有兴建了原先寺庙的配套建筑,比如大殿前面的那个中等规模的殿啊,两旁的侧殿啊,新的山门和围墙啊,等等。这些新的建筑,虽然是“新”的,但是根据老耿的要求,要完全按照传统的木建筑工艺和材料去制作,绝不是用水泥糊弄的。(这是目前大同所进行的所有文物扩建项目的共性。就连城墙都是严格按照传统规制建造的。) 我曾经若干次溜进华严寺工地去看过,遍地都是木料组件,传统木匠师傅们在制作梁啊檩啊斗拱啊之类的形状各异的构件,煞是好看,然后再按照传统工艺搭建成殿堂。这里面,恐怕“现代”的成分只是用来吊木料的起重机,其余的部分都是传统的玩意儿和方法。民间有人说,老耿这一轮大工程,别的不说,至少把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工艺又延续了30年。为啥?因为如果没有项目,老的匠人们就没有机会收徒弟教新人,如果30年没有传统木建筑的大规模项目,老匠人都不在了,这门手艺也就断掉了。至少大同的建设给了传统工艺一个延续的机会,又借着项目的时机培养起了新一代学徒。(重申,蓝色字体,民间口述故事,真实性待考。) 贴几张现在正在进行的华严寺扩建工程的照片吧。
这里有一位貌似是古建专业的游客写的blog,可以看看他对这些新建筑的评论:(http://www./bbs/redirect.php?tid=272746&goto=lastpost)
可以看出,对这些新建筑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再看两张卫星图,可以看出扩建的规模:
善化寺在2007年的维修也是类似的情况,有简短报道如下:(http://hi.baidu.com/zhangbo0352/blog/item/8357037f82b4da0b29388a44.html)
另一则关于善化寺补建新建筑的新闻:(http://www./fxzs/HTML/fxzs_38891.html)
不过,据伟大的linear同志实地考察后评价,善化寺还是修的“太新”了,没能做到很好的“修旧如旧”,尤其是新换上去的木构件的颜色太新,很不协调。 最后,引一段老耿在今年年初一个政府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大同市政府对待这些古建筑修缮和扩建的官方态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93d2c0100g4u9.html)
老耿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为此,他和国家文物局爆发过激烈的直接冲突,最后还是老耿获胜告终。这场冲突主要是围绕云冈石窟的,后面我会专题讲到。 至于我自己的个人意见,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对“文物”特别爱好的人。2004-2005年的时候,曾经痴迷过一段中国传统建筑,抱着梁思成的书如获至宝。但是现在,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我现在变得有点,咋说呢,庸俗吧,遇事主要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我并不是十分关注“真假古董”的问题。我关注的是这些工程将来的经济收益情况,还有就是拆迁中体现的权力互动。 这个问题回答的太长了,呵呵。
Q: 关于“旅游业能不能救大同”,Yifan Liu: 稍微宏观一点,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光靠旅游业,能支撑起来么?西西河里晨枫提过,旅游业在经济景气时可以带来效益,经济衰退时候就只能等死。所谓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家西安没有大规模转向旅游业的一种考虑,尽管西安有无数的旅游资源还都没有完全开发。不知道大同市政府如何考量这个问题?类似的,lion sun wrote: 关于旅游业,规模是个问题,几百万人的城市不可能光靠旅游业。好比巴塞罗纳不到200万人的主城,也是有着金融、电子科技产业、周边农业带作为支撑的。不知道大同的其他产业规划内容是啥? A: 好问题。耿彦波拯救大同的计划,当然不是只有一个旅游业。我上篇结尾也说了,也许旅游业占的是三、四成的比例。更重要的是两样东西:房地产和工业。他搞御东的新城区,其实就是在搞房地产。此外,在离城区较远的地方,规划了三个工业区,主要发展方向是煤化工、装备制造业(这两样算是大同从前比较有基础的,只是90年代落后了)、医药化工,等等。实际上,我理解,房地产不是能够独立实现可持续利润的产业,它的繁荣最终还是要靠本地的实体经济来支持,就是说要靠本地的旅游业和工业来支持。全国落后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炒房子容易,招商引资难。在我看来,这是大同这一轮赌博前途未卜的最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关于工业和房地产,后面会详谈。
Q: lion sun wrote: 自然资源匮乏,大同缺水是肯定的(据观察大同mm鲜有皮肤好的),这就要求高水平的水文地理、生态恢复技术和科学规划,而不是靠领导拍脑袋。否则会严重阻碍旅游城市的发展。 A: 大赞 lion sun 同学!我猜你肯定是规划相关背景的吧?看问题非常敏锐,所提的两个问题恰好也是我所认为的大同这一轮发展计划长期看来的最大的软肋所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水,尤其是在老耿偏偏要与“天”斗、搞“花园城市”、搞大面积绿化的情况下,大同的水资源能否支持的住,引黄入晋来得及来不及,够不够,以及城市中心区域大规模景观用水和生活用水是否会抢夺周边的农业和生活水源,造成生态进一步恶化,等等,也是我非常担心的问题。我接下来的调研重点之一也就是这个。后面我会讲到大同的园林公司和园林局的一些事情,和这个有关。 另外顺便说一句,在我看来,长期风险是两个,工业的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短期看来,也是两个,资金链会不会断(断了就是第二个北海,第二个海南。信贷要紧缩了,风险很大很大。),以及社会是否能保持稳定(拆迁户太多了,安置房的建设万一出现问题,十万量级的拆迁户闹起事来,大同就翘了。) 资金链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借用星际争霸里面的属于,老耿属于“钢丝流”选手。他的解决方案全都是在很极限的走钢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尽一切资源,挖尽一切潜力,不留一点缓冲余地。如果悲观一点说,万一外界条件发生什么变化,老耿计算出现什么偏差,比如说,国家的信贷大环境变了,或者拆迁户中出现了什么组织,博弈能力增大了,等等,那么,老耿的宏伟蓝图就立刻会遇到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同人,我只能心里给老耿念佛,给大同念佛,千万不要在这三五年里出什么岔子。我一点也不希望我的家乡变成烂尾楼成群的样子,一点也不希望官民的利益博弈最后弄得两败俱伤。阿弥陀佛!
Q: lion sun wrote: 一直没理解凭借卫星图,手绘标出这些动迁位置,甚至测算出面积的! 太赞这研究精神。 有没有经过计算,准确率能达到多少呢? 如果是发表要求的论文,这样的测算能否作为论据? A: 呵呵,这只是我自己临时发明的办法而已,为了自己方便的,不是什么正经的成熟研究工具。正式研究,虽然我们系也有人用google earth的,但是最好还是用专业GIS软件吧。我并没有期望我这些测算能够作为论文论据,纯粹是图自己方便而已。
Q: xinnil 苏 wrote: 文革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没被拆掉? A: 呃,好问题。。。这个我还真不了解。我接下来的一个任务就是去看大同的地方志,还有找些本地的上了年纪的文化人聊天。 关于过去几十年里,大同的那些建筑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我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据我现在所知,大同古城内的有些古建筑,比如四牌楼和钟楼,是在50年代就拆掉了,因为妨碍交通。而鼓楼,则是在79年才被“拆除未遂”的。文革期间到底红卫兵拆没拆东西,拆了哪些,还真得继续去问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