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畔———
宁波人有大黄鱼情结。春节时,很多人家的餐桌上必会摆上一道与大黄鱼有关的菜式,苔菜拖黄鱼、腐皮包黄鱼、黄鱼鲞烧肉等等,最家常的咸菜蒸大黄鱼更是肉嫩汤鲜,让人垂涎欲滴。
242户人家160多户搞养殖
从市区出发,驱车从绕城高速云龙入口上高速,一路往东南飞驰,驶至象山港大桥,微带海腥的风已经扑面而来。烟波雾霭中,记者远眺高高耸立的“象山北”几个大字。
高泥村是大桥下的第一个村庄,位于象山西沪港畔。这里有着浙江省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拥有大网箱2000余只,养殖面积达到2500余亩。
记者在码头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排排的渔排,几间蓝色小房子在渔排边。偶尔渔船伴着轰鸣的马达声从海面上迅速地驶过。
搭乘正准备上渔排做工的陈来丰的快艇,记者来到了他的渔排。
“每个养殖网箱都有5个左右的渔民看护,他们长期生活在网箱上。”陈师傅向记者介绍,每天一早四五点钟,天还蒙蒙亮,他们便三五成群去码头,上午给鱼喂食,中午在蓝色小房子内休息,到了下午4点分完料,喂完食后,天色已暗下来了。
在陈师傅的养殖区内,有大大小小10多个网箱,相互之间用20多厘米宽的木板隔开,为了增大浮力,木板下面还绑上了泡沫。走在上面,整个木板都会晃动起来,记者颤颤巍巍在上面走着,陈师傅则大步向前,如履平地。
“这些网箱养的都是岱衢族大黄鱼,就是本地大黄鱼。”陈师傅笑着说。记者看到网里的大黄鱼都有差不多半个手掌那么大。
据陈师傅介绍,上世纪70年代,大黄鱼捕捞量达到顶峰,一年近20万吨。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岱衢族大黄鱼已经无法形成鱼汛了。近几年已近乎绝迹,价格更是一路飙升。现在宁波人吃的大黄鱼基本上都是养殖的。
在他看来,岱衢族大黄鱼的品质是最好最拿得出手的———头大、吻短、体形偏长,通体呈金色或虎黄色,鱼鳞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或紫红色,眼球饱满。轻按其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
记者了解到,黄避岙村共242户人家,像他一样在西沪港从事海水网箱养殖的就有160多户。自从开始大批量养殖岱衢族大黄鱼后,销路一直不错,多数销往上海杭州等地。
特色农业让村民成“双薪族”
离开码头,汽车沿着海边公路向高泥村下面的自然村里驶去。远远望去,菜地里紫色的一片。随行的村干部说,这批紫色的作物是冬令作物橄榄菜。
走进蔬菜基地,此时,许多农民正在收割,基地负责人张瑞林告诉记者,他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这里470亩地,是我们能大食品公司去年11月份利用高泥村的流转土地开辟的蔬菜基地,由于这里是盐碱地,我们采用的是轮流种水稻和蔬菜的方法来改良土壤。现在橄榄菜收起来后,就开始种水稻,到了8月份,水稻成熟后,10月份我们准备种香葱,12月就可以收一部分。”
张瑞林说,过去这片地里只能种单季稻,土地利用率不高,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种,在地里打工的村民,一年收入有2.5万元至3万元。
“我们的蔬菜大部分经过加工后销往韩国,也供应东北市场及宁波本地的一些超市。”他说,其中香葱烘干后卖到日本每吨可达20多万元。
当地乡政府干部林伟烈告诉记者,近年来高泥村劳动力减少,大量土地闲置。为盘活村里土地资源,高泥村根据往年土地流转经验,去年首次引进象山能大食品有限公司,将村民流转的土地以每年600元一亩的价格租给能大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化农作物种植基地。
“以前一年忙到头,每亩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即便坐在家里,每年还有每亩600元的收入。”林伟烈说,村民们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一些在蔬菜基地种菜的村民,还能每天拿到100元的工资。“这样一来,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薪族’!”
自象山港大桥开通后,原来不起眼的高泥村一跃成了象山的“桥头堡”。村支书朱中华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幅大的蓝图。“我们村靠海,白天大家不是在海上就是在田里,特别安静。你看看家家户户都是二三层的小楼,路面也特别干净,我们想搞个旅游生态村。”
他说,乡里对种植业的规划是,从过去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接下来将结合象山港大桥开通带来的交通优势开发观光农业,特别是渔业养殖业。他们正预备开辟一个生态旅游区,专门让游客体验大黄鱼从作料、养殖到捕捞的全方位体验式旅游。
“自己捞,还可以在这里煮了吃,既能玩又能吃,肯定能吸引游客。”朱中华对未来充满信心,“生活越来越好,村民越来越富,我知足了。”见习记者 苏钧天 记者 范洪 通讯员 孙建军 何增辉 本版图片 记者 王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