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的南橘北枳

 抹云阁 2013-02-22

你做的任何事情、说的任何话、写的任何信息,都会被他人知道,再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我说的还不是目前令普通官员人人自危、连手表都不敢戴的微博,而是本土科幻作家刘慈欣著名三部曲《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中预设的场景:外星“三体人”通过高科技“智子”锁定了地球的科技进展,监控了人类所有的行动、语言和信号,人类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于敌人眼皮底下寻找出挽救地球命运的“面壁计划”。

科幻小说描写的完全没有秘密的生活的确是不值得过的。如果给爱人的炙热情书、公司的投资方案,乃至国家的作战方案,随时会被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这种完全透明的地球其实和地狱没什么两样:个人主义迅速消失,人性高度趋同并且恶化,任何组织都会很快解体。“文革”中甚至夫妻、父子相互揭发,社会从此走向崩溃的恶行恶状,就是“透明地狱”某个角度的迷你演示版。

保密,在本质上是对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地位的维持。依照维持主体不同,个人、公司、国家的这一行为分别可以叫作 “保护隐私”“保护商业机密”和“保守国家机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保密造就了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竞争性边界,保护其内核(个性、公司核心竞争力、国家战略)不会解体。

相比而言,国家的保密能力最强,而个人最弱。在民主社会中,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会通过立法加强保护,同时允许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对代表公权力的政府拥有的秘密进行“合法泄露”,以保持合理的制衡,避免政府滥用信息的不对称地位而作恶。极权社会中情形则相反,个人隐私被极大侵犯,国家机密的定义则无限扩张,以实现国家对个人和社会的完全控制。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种传统的保密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游戏在重新洗牌。2010年11月,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公布了美国 220万份外交文件,里面包括数万名政治立场迥异的各国学者、记者在美国使领馆的交谈记录。中国读者看到这些详细记录时,大概都觉得,这对美国外交系统的冲击不亚于“9·11”事件。堂堂超级大国的外交系统内部讨论,竟然被扒了个底朝天,那么以后外交还有什么秘密和战略可言?

美国政府表现出的态度也是如此,不但规定政府雇员不得访问维基解密网站,还将曾与网站站主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联系过的人都列为重点追查目标。年轻的美国互联网活动家斯沃茨(Aaron Swartz)近日自杀,也和FBI意图逼迫他供出与阿桑奇的联系细节有关。

维基解密事件爆发一年半后,王立军叛逃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之后的微博完美地演示了互联网在中国是怎么揭示政府官员秘密的。这样的现象延续至今,几乎每个星期,微博上都会有各路“表哥”“房姐”“12秒叔”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2.0时代疯狂的网络公开性。

但是,其实无论维基解密还是微博爆料,都没有损伤美国或中国政府的核心利益;尽管,它们各自的应对机制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人早就预料到“秘密外交”这种前媒体社会的游戏会最终结束,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提倡“公开外交”。如果秘密最终无法保持,那么退而求其次,由自己把握秘密公开的时机,也会在尚不适应公开性的国际社会获得竞争利益。从奥巴马政府开始,“公开外交”直接转成了“网络外交”,除了对真正需要保密的核心信息加大保密力度,其他一切信息都实时在互联网公开。美国从政府、智库、社会到个人,开始适应这种几近完全公开的工作方式,让整个美国社会都成为了美国外交的一部分,充分把国家信息软实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外交上如何能和这样“全民皆外交官”的美国竞争?同时,也只有在主动过度公布信息的情况下,真正的战略才能通过“信息噪音”得以隐藏。

在中国,基于目前互联网的管理特点,微博爆料指向的大都是部门领导和地方政府官员。历史上第一次地方贪官无法删除抨击自己的帖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放大了针对地方政府的“反腐”运动的宣传效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微博成为中央级的舆论阵地,受到了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甚至微博发生技术障碍临时死机,都会接到政府官员的关切电话。

当微博发展成中央级媒体之后,互联网就南橘北枳,从阿拉伯的革命工具,演变成中国实施政治治理(Governance)的有机部分。

来源:安替

链接:http://dajia.qq.com/blog/82464102961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