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桃源的时代结束了

 啸海楼 2013-02-23

海洋桃源的时代结束了

李小飞

—— 原题:凡尔纳式海洋桃源的终结

有一次,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自己最有感情的小说是哪一本,结果自己都觉得奇怪,想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老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虽然被传为是预言了潜艇出现的经典科幻作品(实际上并非如此,最多只能说是预言了现代潜艇的出现),但《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也早已过时,现代拥有近乎无限续航能力的核动力潜艇已经比凡尔纳的想象先进得多,《海底两万里》中设想的使用电力的潜艇在技术上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可笑。不过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科学幻想的层面,它并不会因科技的进步而过时,而恰恰相反因之拥有更加动人心魄的力量。

(上图:《海底两万里》的游戏场景)

每次乘坐海船,总是喜欢长时间的凝视着幽深汹涌的海水,想象着海洋下面那个远比大陆更广阔的世界。每次想起《海底两万里》中所描写的种种奇景,海底火山的喷发,与鲸群的搏斗,各种不可思议的海底美味……总觉得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桃花源记》:一个对世界失望、愤世嫉俗的天才,最终打造了一艘举世无双的潜艇,带着他忠诚的勇士,选择生活在海底,终生不再踏上充满着暴力、战争与奴役的陆地,这不是和陶渊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精神是一致的吗?(当然,《消失的地平线》等书也是这个主题,不过远远比不上《海底两万里》动人)。

只不过在现代,这种逃离可以说拥有更多的意义,不仅仅只是逃离战争政治和剥削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对工业文明破坏性的厌弃,以及对人心人性的失望和逃避。而这,和金庸写《笑傲江湖》的目的大概是一样的吧。

当然,《海底两万里》与《桃花源记》也有很大的不同,凡尔纳对世间的一切奴役和不公极为痛恨,他小时候非常向往印度,曾经离家出走想去印度,结果在港口被家人逮了回去,凡尔纳哭着保证以后只在书中旅行,后来他果然做到了,他笔下的世界都是那些遥远的地方:海底,月球,地心,天空……

(上图:《海底两万里》电影剧照)

《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印度人,他曾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失败后避世隐居(《特别绅士联盟》中把大骂英国为“邪恶国家”的尼摩船长设计成英国女王的跟班,简直是欠揍的行为),但在他的航行中,仍然在帮助世上被压迫被欺凌的人们,是个陶渊明加格瓦拉的混合体,和《桃花源记》的纯粹避世并不相同,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吧。

从生物学上来说,地球上每个人的祖先都来自海洋。而对于千百年前想重洋回到的海洋人们来说,海洋是凶险的,但也是浪漫神秘的。就像光荣公司的《大航海时代》一样,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球上很多地图是空白的,等着勇敢者去探索,英国著名的海盗,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雄德雷克,在被西班牙海军追击的情况下偶然发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德雷克海峡;哥伦布不顾皇家科学院的反对,拿着一张严重缩水的世界地图执意要寻找印度,本来应该把船员带向死亡的他,运气极好的遇到了被他终生当成印度的新大陆;还有麦哲伦,虽然很不光彩的中途在执法过程中被土著小贩捅了几刀,但也并不妨碍他作为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领导者而永留史册……

我们中国人呢?中国人一直被视农耕民族,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的: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可以说,中国是大陆民族,是仁者,而希腊是海洋文明,是智者。确实,从文化上来看,中国更接近大陆民族的性格,比较敦厚,保守,但并不完全如此。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同样拥有航海民族的特质。古代的中国人,航海到了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太平洋诸岛,有人认为印第安人也是中国人的后代,而明代郑和的大航海更是到达非洲,并很有可能绕过了好望角。

(上图:《帝国时代》亚洲王朝的中国福船)

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西洋》设想了郑和船队越过好望角来到欧洲所改变的历史,还有一位英国皇家海军舰长、业余考古及作家加文·孟席斯,是位坚定的“崇中媚华”分子,他坚持是中国人最早到达了美洲,还写了一本《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书来拍中国人的马屁。包括微软这样的公司也来凑热闹,在电脑游戏《帝国时代III:亚洲王朝》里加入了中国明代船队到达美洲,并且其中有野心家想留在玛雅创造帝国,结果被另一位明朝将军打败的情节。其故事足可以媲美《启示录》这样的大片。将来中国电影更有钱、在文化上更为自信的时候,不妨有导演选这个题材来拍拍电影,没准,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加勒比海军”。

(上图: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中的明朝船长)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扩展,海洋逐渐褪去神秘的外衣,跟随探险者脚步的是征服和掠夺者,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海洋终于也像陆地一样布满战火,不复之前的和平: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盗德雷克所打败,新的世界霸主诞生;纳尔逊战死于特拉法尔加海战,成为海军史上最被传颂的英雄;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击败俄国海军,则成为令世界震惊的东方崛起的象征;而太平洋战争虽然日本以极不光彩的偷袭而始,以全军覆没、残余军舰充当美国核实验靶船而终,但这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作战”在几十年后却仍然被如石原慎太郎这样的日本人骄傲不已。

就是凡尔纳曾经想象的净土:海底,也终于不再平静,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都发起了无限制潜艇战,无数平民葬身鱼腹。近年来如英法潜艇相撞的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整个冷战时期,无数美苏潜艇在海底争斗,相撞事件层出不穷,多次如古巴导弹危机般,险些引起核大战从而人类毁灭。

(上图:《海底两万里》电影海报)

凡尔纳描写了最浪漫的海底远行,在现代文明中,这样的想象已不再成立,后来潜艇之父西蒙莱克在他的回忆录的第一句便这样写道:“凡尔纳是我人生的总导演。”但凡尔纳的崇拜者的发明已经不再是避世的工具,而只能用于各国的武力争夺。还有近代如1980年代日本漫画家川口开治创作的潜艇漫画《沉默的舰队》中,海底已成为各国载有核子武器的潜艇们争霸的战场。

记得有个朋友说,每次看到《桃花源记》的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都觉得很悲哀,觉得是说:不但没有人相信现实中有桃花源,就是在心里保有桃花源的人也没有了。而在这样一个连海洋也变得扰攘的时代,人类的桃花源真的就只能存在于心里了。

海洋桃源的时代结束了。

我常有个怪想法:以前像印第安人看着大海,是不是就像我们今天看着太空,根本不能了解外面是什么,也想象不到哪天会有外族人漂洋过海的过来。或者乐观点说,我们就像郑和与哥伦布时代的人们一样,面对着一片未知的世界,在科技爆炸的现代,我相信总有一天,千帆竞发的新的大航海时代将重新来临,齐奥尔科夫斯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的豪言终会成为现实。

虽然那时太空船会取代了哥伦布式的小艇,但那时人类所涌起的万丈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一探究竟的勇气,会和几百年前的人们并无二致。那时,陶渊、明凡尔纳式的世外桃源,也许也将不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吧。

阅读( 486 )昨天 22: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