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杂货店伙计 2013-02-23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不但人人渴望着成功,而且大多数人都喜欢沉浸在成功的功劳薄中流连忘返,居功自傲。但在老子看来,人生在成功后则应当急流勇退。因此,他在《道德经》的第九章中提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著名论断。如果说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创造成功,那么他的“功遂身退”论断则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地去对待成功。他这是要我们在成功面前善于适可而止,急流勇退,再谋新生,这应当说既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又是一种博大的胸襟。

 

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要让人主动地放弃欣享成功的硕果却是难上加难,在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在为争夺成功的果实而大打出手。自古及今,并且有无数的人为此丧失了性命,对这些人来说,“功遂身退”是他们万万不可接受的谬论。他们想不到的是,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论断,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慧。他这种循天道、存常理的豁达人生观是任何成功人士都要具有的,不然的话就会受到历史的捉弄,下面我们用范蠡和文种的遭遇来说明这个论断的高明。

 

在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两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种采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当然最终两人也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范蠡深暗老子之道,他功成而身退,结果成为了人人称羡的“陶朱公”,他获得了与西施泛舟江湖,逍遥自在的结局。而文种则醉心功名,他没有及时隐退,最终落了个赐剑自刎的可悲结局。

 

其实,当年在范蠡退出是非之地后,他也曾劝过文种。因为他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提出的这句千古名言也的确提醒了文种,可惜为时已晚,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千百年来,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等,这一幕幕不胜枚举的历史事实令无数不知“功遂身退”的有功之臣抱憾遗世。

 

“功遂身退”这四字真言中最关键的就是“退”字。这个“退”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就是指隐退逃避,是消极避世,明哲保身。其实这只是其意之一,其中最深远的意思主要是指成功的时候要内敛、反思,不要一味冒进,而是要适时而退,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因为只有停下来,退一步,才能继续往前伸展,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有时候只有后退才能更好地前进,这就像人们在跳远时,先后退步,前进时才会更有力量。因此,我们应当想到老子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后退才能积蓄力量,获得更大成功。这样来想的话,大家对“功遂身退”的理论也就可以欣然接受了。

 

人在登上了一座高山,浏览了风光之后,就要下山的。任何事业在达到最高峰之后都会走向衰落,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也是在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只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功遂身退”所提倡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指像古代的一些封建士大夫们所奉行的那种明哲保身,归隐山林的做法。在体会运用老子的这四字真言时,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当退则退,当进则进,一切都要做到适宜而行,依“道”而为。

 

虽然俗话说的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要记住的是,人在承受不了“高处不胜寒”的遭遇时,就要及时地效法水的甘往低处的秉性,这也是功遂身退的一种应用。

 

  我们必须清楚,老子提出的“身退”的人生态度,并不是让人消极地逃避社会或隐居山林,而是要求人们顺乎自然规律,避免无谓之争。不与人在名利上强争不让,而是要腾出精力,再创新成,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观,也是老子养生思想的重要原则。我们要牢牢记住: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