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小方治愈妊娠恶阻验案六则

 学中医书馆 2013-02-24

仲景小方治愈妊娠恶阻验案六则

 

 

小方,是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小者。以小方治轻病,可免药过病所,戮伐生气,妊娠病尤然。此文以张仲景的小方治疗妊娠恶阻,以饗读者。

 

1.小半夏汤

林某,23岁,2005年8月16日初诊,妊娠48天,漾漾欲泛,口淡多涎,脘馁纳欠,喜食酸物,大便疏,3~4天一解,无腰腹疼痛。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肝温胃。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克  细辛3克  干姜5克  黄连3克  当归3克  淡附片3克  川椒3克  桂枝6克  党参10克  炒黄柏3克  小麦30克,4剂。

2005年8月27日二诊,B超检查宫内活胎,胃脘不适,漾漾欲泛,大便干结,日解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行气降逆。                方剂:小半夏汤加味。

生姜5片  半夏15克  橘皮15克  小麦30克,4剂。

2005年8月31日三诊,胃脘转舒,纳可,大便溏频2天,脐腹隐痛,矢气增多,舌脉如上。

治法:清肠温胃。                    方剂:小半夏汤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炒黄芩9克  炙甘草6克  炒白芍10克  半夏15克  生姜8片  大枣6个  陈皮15克  神曲10  薤白10克,3剂。

200593日四诊,大便已经正常,胃脘轻微不适,舌脉如上。

方剂:小半夏汤加味。

生姜5片  半夏15克  橘皮15克  砂仁(冲)4克  炒粳米30克,5剂。

按语:小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心下有支饮”而呕的方剂,仅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方中半夏燥湿逐饮,生姜制半夏之性,又降逆止呕。恶阻呕吐常由饮邪作祟者,小半夏汤时常组合其他方剂治疗。此案初诊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象,加上患者喜食酸物,首用乌梅丸治疗,窃以为对证,不意事与愿违。二诊时改用小半夏汤合橘皮汤加味,药仅4味,而起病霍然。此案对我是启示是恶阻患者常常对于各种不良的气味具有异常的敏感性。在遣方用药时,能简则简,能用平和者即不用气味雄烈之品。小方对于恶阻如此,对于其他疾病应该亦然。

 

2五苓散

吴某,30岁,2006216日初诊,因不排卵黄素化卵巢综合征引起继发不孕4年就诊,经治疗之后,已经妊娠50天,食后数小时即呕吐已经3天,呕吐食物及酸水、胆汁,饥不欲食,口干口淡,左侧腰痛。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止呕。                    方剂:茯苓甘草汤合半夏干姜散。

茯苓12  桂枝6  炙甘草6  生姜5  半夏12  干姜5克,4剂。

2006220日二诊,呕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带多微黄,舌脉如上。

治法:温胃化饮,止呕。              方剂:五苓散加味。

桂枝6  茯苓12  炒白术10  泽泻10  猪苓12  干姜5  半夏15克,4剂。

2006228日三诊,服药之后,恶阻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按语:五苓散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的方剂,具有温阳化气,渗水利湿的功效,药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水湿痰饮为阴邪,可以停留于人体的某一部位而产生疾病,此时治当温阳蠲饮。此案病恶阻,初诊时以温胃止呕的茯苓甘草汤合半夏干姜散治疗,虽呕吐食物及酸水、胆汁已经控制,但仍见呕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本着《金匮要略》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之旨,改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恶阻向愈。

 

3半夏厚朴汤

胡某,24岁,20051115日初诊,原发不孕2年,经治疗之后已经妊娠72天,恶心,胸闷,头晕一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行气燥湿,和胃降逆。          方剂:半夏厚朴汤。

半夏12  川朴5克  苏梗10克  茯苓12  生姜5片,5剂。

2005年11月7日复诊,服药之后恶阻消失。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半夏厚朴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方剂,药有半夏、厚朴、  茯苓、生姜、干苏叶,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作用。妊娠恶阻常由于脾不运化,痰生气阻而成,对于恶阻轻症,半夏厚朴汤便可以治愈。

 

4.半夏散及汤

俞某,25岁,2005年9月22日初诊,妊娠58天,恶心,口淡多涎,纳可,腰酸。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和胃,调气降逆。          方剂:半夏散及汤加味。

半夏12  桂枝5  炙甘草6  生姜6  茯苓10  陈皮10克,5剂。

2005929日复诊,恶阻消失。

按语:半夏散及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咽中痛”的方剂,药有半夏、桂枝、炙甘草,功能涤痰开结,散寒止痛。此方很少有人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然而方中半夏降逆止呕,桂枝温中,炙甘草健脾和中,本身就是一张温中止呕的方剂,配合生姜、茯苓、橘皮,疗效更佳。

 

5.小柴胡汤

吴某,30岁,2005年7月23日初诊,妊娠64天,恶心,呕吐胆汁,咽喉不适,身冷咳嗽喷嚏。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清肝和胃,疏肌解表。          方剂:小柴胡汤。

柴胡10  炒黄芩10  党参15  半夏15  炙甘草5  生姜4  大枣4个,4剂。

2005年8月18日初诊,因便秘就诊,上药服后,恶阻即消失。

按语: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少阳证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诸症,经文又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此案恶心呕吐胆汁,兼有外感,属于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兼有表证者,由于方证相符,故投之辄效。

 

6.大黄甘草汤

李某,25岁,2005年7月26日初诊,妊娠44天,进食10分钟后即呕吐食物及酸水已经3天,口淡多涎,纳欠,下腹胀,矢气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通腑,温胃降逆。          方剂:大黄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制大黄5克  炙甘草5克  陈皮12克  枳实5克  生姜10片  半夏15克  茯苓10克,4剂。

2005年8月3日复诊,恶阻明显好转,口水减少,口淡,嗳气,矢气多,大便先硬后软,日解一次,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吴茱萸3克、木香5克,4剂。

    按语:大黄甘草汤是《金匮要略》治疗食已即吐的方剂,药有大黄、甘草两味。“食已即吐”,病因火热而见火性急迫上越之象,故《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称大黄可治“胃热呕吐”,因大黄寒凉导下,使热不上炎,此犹疏通浚下,以制上溢也。此案系寒热错杂兼腑气不通之证,故以大黄甘草汤与橘枳姜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相伍,以寒热同治,顺调腑气,降逆止呕,然此终非闭实之证,故大黄份量宜其少,经制入煎又缓其性,故无舛错。

 

发表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