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1万物即心不惑,齐2生死则意不慑3,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4倚不挠5之柱,行无关之途,禀6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7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8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9鼓10也。 【译文】老子说:看轻天下就能使精神不累,把万物看得细小那么心就不会迷惑,把生死看得平等那么意志就不会恐惧,随同万物变化那么明白就不会眩惑。那真诚的人倚靠不弯曲之柱,行走于没有关卡的路途,承受不竭尽的库府,学习于不会死亡的老师,就会无往而不达,无达而不通,屈曲伸展俯卧仰起,怀抱命运不迷惑,而且能宛转于生死之间,利害都不足以使心灵忧患。那作为于最佳行为方式的人,可以用仁爱迫使他,而不可以用兵力劫持他;可以端正他的最佳行为方式,不可以用悬挂利益来引诱他。君子可以为最佳行为方式而死,不可以用富贵来挽留他。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的人,不可以用死亡来恐吓他,又何况是无所作为的人呢?无所作为的人即是无牵累之人,无牵累之人,以天下为影子(虚幻)似的柱子,向上观察真诚的人的伦理,深究源头道路和规律的意义,向下考察世俗的行为,足以世俗之行为为羞耻;不以天下而作为的人,学习于公开的激励。 【说明】把自己的人生道路看得很重,那么就会把天下看得很轻,就会把万物看得很细小,就会把生死看得很平常,就会把变化看得很明白。真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人,就不会依靠什么,就不会遇到关卡,就能有取用不竭的库府,就能向永不死亡的老师——道路学习,所以就能无往而不达,无达而不通。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人呢?可以用仁爱迫使他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因为人际关系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仁爱,就是良好的关系,所以,最佳行为方式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选择,而不能作为道路。所以,守无,就是看重自己的人生道路,守住无所作为,守住无所牵挂。 —————————————————— 【注释】1.细:(xì戏)和“大”相对。《管子·法法》:“矜者,细之属也。”《墨子·天志中》:“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荀子·劝学》:“不积细流。”《国语·周语》:“细钧有钟无镈。”《礼记·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说文》:“细,微也。”《广雅》:“细,小也。”这里用为细小之意。 2.齐:(qí奇)《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管子·法禁》:“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礼书》:“大昏之未废齐也,大庙之未内尸也。”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3.慑:(shè摄)《管子·戒》:“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礼记·乐记》:“柔气不慑。”《礼记·曲礼》:“则志不慑。”《荀子·不苟》:“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列子·黄帝》:“是故忤物而不慑。”《说文》:“慑,失气也。”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4.至人:能认识、承认真实世界的人。《文子·道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5.挠:(nao劳)《管子·水地》:“折而不挠,勇也。”《庄子·在宥》:“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濡涂重而生椽挠,以挠椽任重涂。”《考工记·轮人》注:“其弓菑,则挠之。”这里用为弯曲之意。 6.禀:(bǐng丙)《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文子·道原》:“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沖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7.之:(zhī支)《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韩非子·扬榷》:“咫尺已具,皆之其处。”《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8.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9.建:(jiàn荐)《书·盘庚下》:“懋建大命。”《周礼·天官·小宰》:“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郑玄注:“建,明布告之。”孙诒让正义:“凡物建立之则众共见,故引申之,凡明白布告亦曰建。”《管子·白心》:“建当立有,以靖为宗。”《老子·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汉书·邹阳传》:“爰盎等皆建以为不可。”这里用为明白倡仪、公开提出之意。 10.鼓:(gǔ古)鼓励、鼓动激励,勉人向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