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演员说相声---王平

 sxjhq 2013-02-24

相声演员说相声---王平

(2011-01-13 16:31:17)
标签:

杂谈

相声是上上个世纪的产物,步履蹒跚地走到如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啦。跨越了三个世纪,她给使用汉语的人(其中包括台独分子)送去过多少次欢乐?恐怕再高明的精算师也没法统计。

在观众的眼里,她是一种能带给他们愉悦的艺术。从艺术门类上划分她是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曲艺一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制作出来的一个全新词汇,中华民国乃至晚清时期这一行业被“雅称”之为“什样杂耍”。

相声以其过去幽默风趣的艺术特点,在过去深受广大观众、听众的喜爱。为什么这样说哪?因为现在的相声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人作为相声行业的业内人士对此颇感不安,一种本应带给观众快乐的艺术,现在却给大家带来诸多焦虑和烦恼,我在此眼含热泪、面带微笑的向大众致歉。

相声为什么变成今天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境地哪?造成这种现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哪?在这一点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业内一位大师级人物曾经破口大骂曰:“如今的相声演员大都是文盲,没有生活。”这一骂点恐难让业内人士尤其是鄙人接受,原因是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大都是新中国之后出生的,且城里人居多,受义务教育的益,不能说他们没有文化。没有生活更不确切,按这位大师的话分析,他老人家好像生活在生活以外,无需空气、水以及食物之类,我们每天无论行、动、坐、卧、走、吃、喝、屙、撒、睡,哪一样不是在生活哪?准确地说是业内人士没有把心思放到相声上,太浮躁,太功利,有一两个节目足以吃遍全国啦!中国太大啦,一两个节目可以吃上半辈子,更何况上半辈子也已然过去啦!症结是没把相声当事业,只当成职业,职业是谋生手段,事业是要付出努力,奋斗终生的。大师们最好还是身体力行,拿出让同行和观众满意的作品来,这样再破口大骂起来气力会稍显足点儿。

有关心相声似懂相声的学者云:“相声行业封建保守,论资排辈、门户之见,抱残守缺之风是相声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这话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由于是学者说的所以格外引人竖耳,我这里倒要提醒大家一下,他们是学者不假,但他们是哪个学科的学者哪?杨振宁博士是令华人引以为豪的大科学家,但要论及相声,恐怕也就是观众一级的水平,充其量是好观众一等的。有些学者自认为听过几段传统相声,跟某某大师聊过几次天,自己就已经成为相声的理论家啦,如果他们还懂得“包袱”一词,那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大雷子”(巨大的包袱)。

论资排辈有什么可非议的哪?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伟大的古人教导我们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自信能悟出这古训之内涵,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老师教我们知识,传授我们生存的手段,因此老师与父母无异,谁敢回家管爸爸叫姐夫哪?恐怕姥爷不会答应。

门户之见也未免牵强,吾界是有老师护犊子的现象,老师拉起一杆大旗,众徒儿前呼后拥、左搀右驾,奔赴各地聚敛些散碎银两,这只能算是家族式的经营。更何况大多数紧随师长鞍前马后的徒儿们也均是丧失自立能力之辈,故门户一词在我界只是躺在纸上的两个汉字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门户恐还尚未形成。

小团伙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成了气候,他们成功的炒作了自己,炒作的手段是将相声界划分为“主流”和“草根”,(我研究过“草根”一词,原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而这一词落在炒作团队的手里就变成了仇富的代名词)他们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用尽了汉语里面最龌龊的语言谩骂所有在电视里面说相声的相声演员,他们高举“相声就是为逗观众一乐”的大旗,欺骗、污染了一批又一批纯净的观众,在乌烟瘴气的小园子里上演解放前就已被相声界开明人士唾弃的《反七口》、《六口人》、《大娶亲》、《托妻献子》等低级、下流的相声。他们蒙骗观众强有力的论调是相声不是教育人的,是娱乐人的,如果这种论调是发自他们肺腑的,那我们只能怜悯他们的无知,因为他们不懂得艺术的教化功能,真正意义上的高级相声应该是寓教于乐,寓庄于谐!而非他们谩骂的那种刻板的说教。此类团伙的演出迎合了一些观众的低级趣味。我经过认真、仔细的思考后得出来个结论,他们这类团伙的成功其实跟艺术没什么关系,他们是娱乐产业,赚钱是他们的唯一目的。炒作成功之了,团伙头子抖落了身上煎饼果子的残渣,披上了价格不菲的兽皮,用及其夸张的乍穿新鞋高抬腿的大形体,以充分的小人得志的嘴脸,陡然成为了新贵,演出票价也创造了相声史的新高,到了此时那些当初跟着一起摇旗呐喊的“糊涂丝儿”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追捧的不是“草根”而是类似“草根”灵芝芽。

这里要对两个词进行一下解释。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娱乐:使人快乐。快乐有趣的活动。

明白了这两个词的含义观众自然就明白了这样的小团伙不应该跟“主流”相声界较劲,他们的对手是迪斯尼。

说到艺术、娱乐跟观众的关系,我想到了一个例子,男人跟女人的性关系,一种是彼此相爱的,这需要从相识、相知、相爱才能达到的境界。而另一种是嫖娼,无需情感投入,是赤裸交易,我买你卖,痛快一下提裤子走人。说了半天,这样的团伙再大、再强也跟相声艺术无关。

还有现在的相声理论,观众不懂,演员不问,只是有一个小圈子在争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相声行业亦不能例外,我们没有必要照搬其他行业,诸如史论、概论等等等等,我并非对理论研讨怀有刻骨仇恨,问题是如何研讨,研讨什么?相声发展至今已有九代人啦,一直沿袭口传心授这一教授方式,难道这种方法不值得研究吗?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理论指导不了实践,那这种理论还能叫理论吗?倒是应该论论理啦!今天论这个,明天议那个,您有工夫能否写段相声也让别人议论议论!我回忆了一下,有写的,最大的特点是不可乐。

以某愚见,相声的职能就是讽刺,讽刺是什么哪?是规劝跟促动。这就要掌握好度,有人把相声艺术比喻成匕首。这种比喻恕在下决不能接受。说她是利器才恰当。 

“利器”一词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的解释是:锋利的兵器。也指有效的好使用的工具。匕首是屠刀,用于宰杀生命,而相声这柄利器则应是手术刀,是治病救人的工具。

文革之后有一些相声作品把街头巷议的民谣、顺口溜等直接套用在相声里,观众听来觉得过瘾、解气,但仔细品味却一点都不可乐,这是相声吗?怎么变成了出气筒了,这不是让人家当枪使了吗!艺术魅力何在呀? 

任何讽刺艺术都有共性,它的对象应该是人性的弱点。相声之所以失去往日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讽刺功能。一味地大唱喜歌(有时也有齐唱或合唱等形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让一个侏儒去打篮球的后果(这里指的是比赛而非嬉戏)。仔细剖析一下所谓的歌颂相声,里面还是运用了大量的反讽、自嘲等手段,并不高明,大家可以努力地回忆,有哪一段歌颂型相声在观众心里面打下过烙印?是作者跟演员不晓得这一点吗?非也!相声要走进千家万户非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不可,所以相声的命脉就掌握在了媒体的手里,媒体有媒体的审查制度,媒体担心极有煽动力的相声出现政治问题?有无蛊惑人心、策动暴乱、推翻政权的倾,如果相声艺术真有这样的威力,那就在国防大学开办相声系多好啊!

还有一个原因得说,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外面的“物质”跟“精神”们蜂拥而至,百姓们足不出户便可在TV里看到真正的什样杂耍,如班尼黑尔、憨豆、周星驰等有、无厘头之类。相声独霸笑坛的时代已经是过眼云烟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无需忧虑。

还有人讲,喜剧小品是相声的升级版,小品取代了相声,这一说法特别容易混淆视听。小品跟戏剧有渊源,它应该是浓缩版的戏剧。只不过是同样以笑为艺术特点,这个道理就象可以直立行走的不光是人一种动物一样简单。因为马戏团里的猩猩、狗熊在经过简单的训练之后,都能走两步!

又一种说法,是戏匣子捧红了相声,是TV 埋葬了相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前些年的行业晚会,歌唱不清楚,舞跳不明白,唯有请相声赤膊上阵厂家才肯掏钱,今天鞋厂出资搞晚会,相声就说鞋。明天某某尿不湿品牌出资搞晚会,相声又得把嘴对准小孩儿的屁屁(真正的对口相声)。业内有高人形象地比喻当时相声的创作、表演是五个一工程,即:想一宿;写一天;排一次;演一场;一扔!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使得相声从文革之后在观众心里塔尖儿的位置上一落千丈。可后来TV在最好的时间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相声大赛,大赛的结果如何哪?是出了什么新人啦?还是有什么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作品啦?

我不是极端的相声主义者,亦无力做相声卫道士,面对相声的现状及未来我曾经困惑过,辛酸过,无奈过,彷徨过,观望过,思索过,思索的最终有了这样的结论:

多用行动关爱相声,相声不兴自兴。

仅用言语关爱相声,相声不亡自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