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街:百年历史外的自在新装

 苏迷 2013-02-24

从狮子口处残破的围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出曾经仓街作为粮仓、监狱时的冷清。

现如今,原来的仓街已被分成两段,从白塔东路向东拐,而后北延至东北街的称为“北仓街”。从狮子口至白塔东路段则仍叫“仓街”。

在苏州,仓街,曾被称为“饿煞仓街”,据老辈人回忆,旧时代仓街上没有饮食店,连大饼油条也买不到。不过现在,意思也许可以换成,这里没有很多吃的店,没办法吃饱吧。长长的街上,至少还散落着几家朴素的烧饼铺,想来早间和傍晚,必定是顾客盈门的。

走在仓街,宽敞的路上车来车往,不时有遛狗的阿爹阿婆经过,人气丝毫不少。到了出行集中的时间,还常常会发生拥堵。

这里的生活是闲适的,不少人家门前都用砖块围出了一块空地,填上土,种些喜欢吃的菜。如果地不够的话,就寻一些泡沫盒,同样能种出生机勃勃的蔬菜。这是真真正正的绿色蔬菜,如此自给自足的生活真是羡煞了不少在菜场买不到好菜的主妇们。一些房子的二楼阳台摆放着很多花草,爬山虎缀满了墙面,虽然还没有立春,却已有不少鲜花开放。挑一个阳光烂漫的午后,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小憩片刻,也是一桩赏心悦事。

在这儿,最不缺的就是井了。仓街154号前有一口官井,开凿于清光绪戊子年,井台边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地,别有野趣;136号前,有两眼相依相偎的“义井”,井壁上刻有“民国二十三年”、“留韵义井·沈惺叔”等字,是保大钱庄老板沈氏,行善捐建的;“福寿泉”连体双眼井,位于仓街69号前,为1934年朱鼎文所置;31号前还有一口“洙泗泉”,“洙泗”是古代“儒学”的代称,传说读书人饮用此井之水,有助于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在苏州方言里,“井水”与“进士”的读音相近。

附近的居民仍旧常来井边汲水,同多年前一样,时间并不曾改变什么。家中的自来水虽然方便,但哪里比得上这冬暖夏凉的天然井水。这些古井的起源和典故已少有人知,不管其出身如何,出得了好水的井就是好井。

有别于仓街上多数的店铺,这里有一家“随意漫画吧”,已开了很多年月,店主是一位留着胡渣的微胖文艺男青年。非周末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捣鼓着桌游,店里的架子上,整齐的摆着各种漫画。周末一到,附近的年轻人就会约上三五好友,点一杯茶,围着桌子玩桌游、看漫画,说不出的轻松。

通济桥上,已围着不少人,凑上一看,原来是在爆炒米!这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只要听到“爆炒米咯”的吆喝声,就会使尽浑身解数拉着大人前去买。此时,很多人已带着米、花生、芝麻、油、糖等排队等候了。师傅熟练的转动着铁球,使其均匀受热,只待时间一到,“砰”的一声后,炒米就好了,随后做成炒米糕。拿到甜美松脆的炒米糕,无论老人小孩,都是美滋滋的。

漫步在仓街上,看着人来人往,车去车来,不管发生什么,这里的生活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自在闲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