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引入品种 一、巴克下猪( Berkshire)猪, 1900年德人曾输入巴克夏猪饲养于青岛一带。 我国早期引进的巴克夏猪 ,体躯丰满而短,是典型的脂肪型猪种。60年代引进的巴克夏猪体型已有改变,体躯稍长而膘薄,趋向肉用型。背腹平直,大腿丰满,四肢直而结实。毛色黑色有“六白”特征,即嘴、尾和四蹄白色,其余部位黑色。 斤。肉猪体重由 20——90公斤 ,日增重48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9公斤。成年公猪体重230公斤,成年母猪198公斤。巴克夏猪输入我国已有九十多年历史,经长期饲养结果,在繁殖力、耐粗饲和适应性都有所提高。用巴克夏公猪与我国本地母猪杂交,体型和生产性能都有明显的改善。但瘦肉率和饲料利用率稍低,其杂种猪在国内山区仍受群众喜爱。 图2-3巴克夏猪 二、约克夏猪(Yorkskire) (一)产地: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邻近地区。1852年正式确定为品 种,后逐渐分化出大、中、小三型,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品种,大型的称大白猪,中型的称中白猪,小型的称小白猪。我国于 1900年引入中约克夏猪,由德国侨民带到张家口、青岛一带饲养,以后又陆续由国外输入。我国最早引入大约克夏猪是1936——1938年,由原南京中央大学引进的。小型约克夏猪因不适合生产需要,已被淘汰。我国饲养的约克夏猪以大型和中型较多。大中两型在经济类型、体型、生产性能等方面均有本质差别,实际上已属于两个不同品种。(二)外貌特征 中约克夏猪全身白色,二小直立,体躯呈方砖形,头短宽稍凹,颈短,背腰宽,四肢短而强健,属肉脂兼用型。(三)生产性能 中约克夏和大约克夏猪的生产性能比较见表2—12 大白猪繁殖力强,产仔数10—12头,在商品猪生产中作为母本。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第三届种猪占销会(1997年6月)拍卖经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的5头大白公猪30—90公斤校正日增重为992克,矫正背膘厚1.77厘米,平均饲料报酬为2.28。其中1头日增重重达1134克。据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饲养的大约克夏经产母猪148窝的统计,产仔数10.28头,产活仔数9.86头,初生窝重13.87kg,60日龄仔猪育成8.12头,60日龄仔猪育成率82.35%,受胎率85.55%,断奶配种间隔7.00天。(四)优缺点 中白猪由于它的良好的耐粗性和肉脂兼用的胴体品质,颇受我国华中和华东农村的欢迎,而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经济杂交的改良品种,但在欧美、日本等国,由于它的体型较小、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 ,脂肪比例太高,因而几乎逐渐淘汰,或向肉用型方向改进.大约克夏猪是世界上著名肉用型品种之一。优点是繁殖力较强,产仔数较多,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缺点是后备猪发情不明显,初配受胎率较低。用大约克夏做公父与本地母猪进行二元杂交或多元杂交,杂种优势明显。图2-4大约克夏猪 图2-5中约克夏猪 三、长白猪(Landrace) (一)产地:丹麦,原名兰特瑞斯猪。由于其体躯长,毛色全白,故在我国通称为长白猪。它是在1887年用英国大白猪与丹麦本地猪杂交选育成的瘦肉型猪。目前,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分布很广。我国在1964年开始从瑞典、英国、荷兰等国引入多批,再我国分布很多。 (二)外貌特征:头小颈短,嘴筒直,耳大向前倾,体躯特别长,体长与胸围比例约为10:8.5,后躯特别丰满,背腰平直,稍呈拱形,皮薄,被毛白色而富于光泽。 (三)生产性能:产仔数11头,初生重1.4公斤,60天断奶体重8 公斤。生后175天肉猪体重达90公斤,日增重718—724克,料肉比2.91,瞟厚2.1—2.8厘米,瘦肉率63—64.5%。长白猪肋骨多答17对(一般猪为14—15 对)。 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第三届种猪展销会(1997年6月)拍卖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的4头长白猪30—90公斤校正日增重967克。校正背瞟厚1.14厘米,平均饲料报酬为2.46。其中2头日增重答1017克。据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饲养的长白猪经产母猪113窝的统计,产仔数10.04头,产活仔数9.63头,初生窝重14.25kg,60日龄仔猪育成8.28头,60日龄仔猪育成率85.98%,受胎率91.13%,断奶配种间隔6.29天。 (四)优缺点:长白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特点,而且母猪产仔较多,奶水较足,断奶窝重较高。于六十年代引入我国后,经过三十年的驯化饲养,适应性有所提高,分布范围遍及全国。但体质较弱,抗逆性差,易发生繁殖障碍及裂蹄。在饲养条件较好的地区以长白猪做为杂交改良第一父本,与地方猪种和培育猪种杂交,效果较好。图2-6丹麦长白猪 四、杜洛克猪(Duroc) (一)产地:杜洛克猪是在1860年在美国东北部育成的。它的主要亲本是纽约州的杜洛克猪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毛猪,原来为脂肪型,后来改良成瘦肉型猪。这个猪种于1880年建立品种标准,原称杜洛克泽西(Duroc Jersey),现简称杜洛克猪。 (二)外貌特征: 全身被毛为棕红色。头轻小而清秀,耳中等大小,耳根稍立,中部下垂,略向前倾。嘴略短,颊面稍凹,体高而身较长,体躯深广,肌肉丰满,被呈弓形,后躯肌肉特别发达,四肢粗壮结实。 (三)生产性能:产仔数平均9.78头,繁殖力稍低,但母性好,性情温和,生长快,生后153日龄活重可答90公斤,肥育期间平均日增重在700可以上,料肉比2.91,背瞟厚2.9厘米,瘦肉率60%左右,成年公猪体重340—450公斤,母猪300—390公斤。 湖北省黄陂县外贸良种场1991年通过鉴定的美系杜洛克选育系,产仔数每窝平均10.6头,肥育期日增重800克,胴体瘦肉率64.15%。据四川省原种猪场于1990年从美国引入的杜洛克猪屠宰测定结果表明:体重90kg屠宰率72.94%,平均瞟厚2.43cm,腿臀比例33.55%,眼肌面积34.51cm2,胴体瘦肉率63.99%。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第三届种猪展销会(1997年6月)拍卖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的6头杜洛克公猪30 —90公斤校正日增重962克。校正背瞟厚1.16厘米,平均饲料报酬为2.39。其中日增重答1034克。(四)优缺点: 体质强健,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其繁殖性能虽比不上长白猪,但比巴克夏猪佳。用杜洛克猪做终父本时,杂交效果良好。 图2-7杜洛克猪 五、汉普夏猪(Hamplhire) (一)产地:原产于比利时,是由比利时长白、英系长白、荷系长白、法系长白、德系长白及丹麦长白猪育成。根据原产地介绍,斯格猪是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间交配所育成的品系杂优种,其父系是比利时长白猪,母系是丹麦、德国、荷兰等长白猪,商品群是用父系的公猪和母系的母猪杂交而成。斯格猪的胴体瘦肉率高达63 —65%,是专门化品系杂优成的超瘦肉型猪。该种猪于1981年开始从比利时引入中国的深圳,饲养于光明合营猪场,现有存栏母猪4000头。(二)外貌特征:斯格猪的外貌特征与长白猪极为相似,毛色全白,耳长大,前倾,头肩较轻,体躯较长,后腿和臀部肌肉十分发达,四肢比长白猪粗短,嘴筒也不像长白猪那样生长。父系种猪背呈双脊,后躯及臀部肌肉特别丰满。呈园球状。种猪性情温顺。 (三)生产性能:斯格猪生长迅速,4周龄断奶重6.5公斤,6周龄10.8公斤,10周龄体重达27公斤,170—180日龄体重可达90—100公斤.肥育期日增重607克。初生至上市体重100公斤,饲料报酬为2.85—3.00公斤。初产母猪产活仔数平均 8.7头,初生体重平均1.34公斤。经产母猪产仔数10.2头,仔猪成活达90%.侗体性状极佳,屠宰率 77.22%, 厚2.3厘米,皮厚0.21厘米,后腿比例33.22%,花板油比例3.05%,瘦肉率60%以上。斯格猪引进中国 16年,经风土驯化和选育,生产性能亦有提高。如河北省食品进出口公司武昌大桥种猪饲养的斯格猪每窝平均产仔11.84头,活仔11.54头,双月断奶窝重225公斤,2—6月龄日重600克以上,瘦肉率63.4%。1994年湖北天门县的健康、潜江县的后湖二个万头猪场用该场斯格猪生产的杜持商品出口香港,良种猪比例达80%以上,在湖北省供港基地场中名列一、二名,而引起重视。(四)优缺点:由于胴体瘦肉率目前我国湖北、福建、贵州、江苏、北京、广西等省市皆有饲养。斯格猪引入初期,肌肉特别发达的父系猪较易发生应缴综合症,出现肌肉僵直,皮肤发绀,呼吸困难,心脏衰歇而突然死亡,经选育和风土驯化近年已有很大改善。新疆某农场从深圳光明农场用汽车运输斯格猪回去改良当地猪种,路上行程 14天,无一头死亡。近年,光明合营猪场改用杜洛克作终端父本,剔除了有应激基因的品系,生产杜斯商品猪,1995年出口香港商品猪39000头,途中死亡8头,死亡率万分之二,可见,应激综合症已经克服。图2-8汉普夏猪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