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缩短肥育期提高出栏率的措施 肉猪按生长发育可划分为三期:体重20—35公斤为生长期,体重30—60公斤为发育期,60—90公斤为肥育期,或相应称为小猪、中猪、大猪。肉猪饲养效果如何,小猪阶段是关键。因为小猪阶段是容易感染疾病或生长受阻,体重达到中猪阶段就容易饲养了。因此,肥育之前必须做好圈舍消毒、选购优良仔猪、预防接种、去势和驱虫等准备工作。 一、选择优良猪种,利用杂种优势 不同品种或不同类型的猪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酮体瘦肉率是不一样的,要想取得好的肥育效果,选择好的品种是很重要的。 从表9-1中可以看出,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三个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不同,瘦肉型的长白猪和大白猪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瞟薄而瘦肉多。瘦肉率比兼用型的山西本地猪高8%左右。表9-1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饲养效果 猪的经济类型不同,肥育效果和酮体品质也不同。如兼用型中白猪(即中约克夏猪)活重45.5公斤时已长成满瞟;后腿已很发达;肉用型的大白猪(即大约克夏猪)在同样体重时,仍在增加体长,后躯不发达。如按肉用型要求,中白猪体重达90公斤时,已过于肥胖,但大白猪在90公斤时,体型及肌肉同脂肪的比例均合乎肉用型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肥育时,必须全面了解猪的品种与类型,并采取不同的饲措施和不同的屠宰体重,才能达到提高肥育效果的目的。 选择适宜的经济杂交组合,利用杂种猪的杂种优势生产肥育猪,是提高肥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二、实行去势肥育 我国养猪生产实践证明,公母猪经去势肥育,性情安静,食欲增进增重速度提高,脂肪沉积增强,肉的品质改善。猪去势以后,其脂肪量比未去势的母猪提高7.6%;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都比未去势的猪高。 有些国家,有些瘦肉型猪,因猪性成熟晚,肥育时只将公猪去势,母猪不进行去势,未去势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经肥育,进行屠宰比较,前者肌肉发达,脂肪较少,可获得较瘦的酮体。 近年来,随着肥育期的缩短,认为小公猪不经去势进行肥育,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瘦肉率方面,都比去势的公猪和母猪为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三、选择初生重、断奶重大的仔猪进行肥育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初生重大,生活力就强,体质健壮,生长快,断奶体重就大,后其期的增重就快(表9-2)。 看来,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与肥育效果关系密切,不但增重快,而且死亡率显著降低。若要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就必须重视种猪的选择和饲养管理,加强仔猪培育,才能为肥育期打下良好基础。养猪生产是一个整体,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营养水平要符合饲养品种的需要 影响猪的肥育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能量和蛋白质。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水平,能提高日增重,但降低酮体的瘦肉率。而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除提高日增重外,还可以获得瞟薄,眼肌面积大,瘦肉率高的酮体。 1.能量水平:北京市饲料研究所曾用高能(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3100大卡)和低能(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2800大卡)两种能量水平喂肥育猪,试验结果,低能组比高能组平均日增重低79克,但膘厚降低0.55厘米,瘦肉率提高5%。 2.蛋白质水平:黑龙江省兴隆农场用长白猪试验,在同样的条件下,两组的能值一样 (可消化能为3100大卡),高蛋白组每天公斤饲料含可消化蛋白159.4克,低蛋白组为139克。试验结果,高蛋白组瘦肉率高,背膘薄,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侗体瘦肉率,需要相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 从表9-6可见,不是蛋白质水平越高,日增重快的,但蛋白质水平越高,则瘦肉率越高,脂肪率越低。 不同的猪种对蛋白质水平有不同的要求。下面介绍许振英教授提出的不同类型的猪在不同的阶段的粗蛋白质水平,见表9?/FONT>7。 3.能朊比:能朊比= 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开展提高猪的瘦肉率的研究,试验用汉花猪(汉普夏公猪杂广东花猪,广东花猪是以大花白猪为母本,与长白猪杂交一代母猪用大花白公猪回交,然后横交固定)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下饲养,汉花猪的日增重,是随着能量提高而增快,能量降低而减慢。能朊比越宽,胴体瘦肉率越低,能朊比越窄,胴体瘦肉率越高,饲养汉花猪每公斤混合料含2800大卡可消化能和全期用16%粗蛋白水平是比较适当的。既有600克以上的日增重,又有50%以上的瘦肉率。 例:能朊比= 能朊比= 能朊比这种表示方法,既有能量的规定,也有蛋白质水平的要求,便于度量和比较。 4.粗纤维水平:肥育的效果还决定于日粮中的粗纤维水平。一般粗饲料中粗纤维含量约在30-39%(三七统糠粗纤维30。9%,蔗糖糠37。5%),猪消化粗纤维能力差。粗纤维水平越高,能量浓度相应越低,增重越慢,饲料利用率越低,对胴体品质来说,瘦肉比例虽有提高,但利用增加粗纤维的比例来提高瘦肉率,其总的经济效果也是不好的,如果搭配适当,一般含本地母猪血液的育肥猪不超过10%还是可行的,瘦肉型生长肥育猪则不宜超过10-12%。 辽宁省畜牧研究所利用苏联大白猪和民猪的杂种猪进行不同纤维水平的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粗纤维水平由3%提高到7%,能量浓度由3.2兆卡降到2.88兆卡,日增重下降,瘦肉率提高。(见表9-8) 生长肥育猪饲料配方(表9-9-----表9-14) 五、饲喂量和喂次要合理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由20公斤开始到100公斤时出栏,一般饲养3.5-4.5个月。为了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除应保证日粮营养价值外,还要给予足够的饲料数量,即随着体重的增长逐步增加饲料喂量。在国外,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每日喂量标准,见表9-15。 在我国,肥育猪大多为瘦肉型品种公猪与当地母猪的杂交种。因此,每日饲料给量应低于国外标准。根据我国调查资料和生产实践,在正常情况下,每头猪全期(20-90公斤)耗混合料约计250公斤左右。在4个多月的肥育期间,第一个月平均每头每日耗料1.2-1.6公斤,第二个月1.7-2.1公斤,第三个月2.2-2.6公斤,第四个月2.7-3.0公斤。料肉比约3.6左右。表9-15 五个国家生长肥育猪每日饲喂量 生长肥育猪采用混合料生喂和限量定额饲养制度下,一般每日给料2次.试验证明,在20-90公斤肥育期间,每日饲喂2次和3次比较3次饲喂并不能改进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如果在一周的不同时间内少喂一次或两次饲料(即一周中有一天少给30%的饲料),对日增重及饲料利用率影响不大。 农家养猪由于以青粗饲料为主,采用加水稀喂的办法,日粮中营养物质浓度不高,饲料的体积大,可适当增加饲喂次数。但是在以精料为主的情况在,生长肥育猪一天喂两餐已足够。 六、采取科学的饲喂技术 1.改熟喂为生喂:我国广大农村,历来就习惯熟料喂猪,这不仅与科学技术落后有关,也和农村的个体经济有关。一家一户养猪既无粉碎机、打浆机、更无全价商品混合混合料供应,怎样才能让猪多吃进一些青粗饲料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熟喂。 人们知道,青饲料含水分多,体积大,而经过煮熟以后,则可以压缩体积,让猪多吃。粗饲料不仅体积大,而且质地硬,经过煮熟可促使粗纤维软化,提高适口性。精饲料经过煮熟,可提高粘稠度,防止沉底。此外饲料特别是水生饲料,通过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附着在上面的寄生虫或虫卵,起到消毒作用,这就是我国农村长期习惯采用熟料喂猪的道理。但是,为什么猪吃了生饲料照样长瞟呢? 我们知道,现代饲养的家猪是由野猪进化来的。现代的猪,经人类长期的驯养和选育,虽然在体型方面,比在野生时代有了很大变化,但消化道的构造和长度方面的变异并不显著。野猪是吃生饲料长大的,因此家猪也能吃生饲料长大。从猪的消化生理来看,猪有44枚锋利的牙齿,它的犬齿和臼齿撕裂和辗碎食物的能力很强,猪的唾液腺也能分泌较多的唾液,所以喂生饲料对猪来说是完全可以适应的,而且促使猪细嚼慢咽,把饲料和唾液充分混合,能消化吸收食物中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经消化率测定,生喂组比熟喂组粗蛋白消化率提高4。6%,粗脂肪提高4。9%,粗纤维的消化率较熟喂组下降5。56%。熟喂时,饲料中的部分水溶性为生素如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因加热氧化而受到破坏,生饲料却可以保持原有的营养物质,猪食后有利增重长瞟。因此,生料喂猪的效果也常比熟料好,在饲养管理条件、饲料喂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各类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都有所增加。仔猪增重提高12%,每增重一公斤可节省精料0.2-0.4公斤,肥猪增重提高3.5%,每增重一公斤可节省精料0.23公斤。 实践证明,生饲料喂猪具有节省燃料,节省饲养设备,节省劳动力,提高增重率,节省饲料,降低生产成本等好处。据上海、北京、广东、湖南等省市一些养猪单位的试验,实行饲料生喂,养一头肥猪,大体可节约煤150公斤或柴草450公斤左右。而且提高了劳动定额,根据多个猪场调查,熟喂时平均每人养肉猪50投2左右,采用生喂后,平均每人养猪250-300头,而且节省购置蒸煮设备的开支。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湿喂或干喂 干喂的优点在于省工,易掌握喂量,可促进唾液分泌与咀嚼,不必考虑饲料的温度,并能保持舍内的清洁干燥,剩料不易腐烂或冻结。缺点是浪费饲料较多。湿料的优点是便于采食,浪费饲料少,并可以节省饮水次数或不用安置自动饮水器。一般来说,工厂化猪场为提高劳动定额,多采用干喂,而农家养猪,由于饲养头数不多,加水拌料易于解决,多采用湿喂。在44次湿喂与干喂的对比试验中,湿喂时增重有益的29次,有损的3次,无差异的12次。湿喂对饲料利用率有益的25次,有损的4次,无差异的15次。湿喂对侗体品质有益的6次,有损的1次,无差异16次,无结果21次。可见,湿喂优于干喂。由于料和水的比例不同,湿喂又分稠喂和稀喂。据试验,稠喂比稀喂为好。 3.改稀喂为稠喂 饲料稠喂有利与提高对日粮的消化率,有利于猪的增重。稀喂和稠喂对 日粮消化率的影响见表9-17。汤料喂猪会减少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冲淡消化液,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养猪喂稀料的习惯应改变,料水比例以1:0.5-2为宜。 稀喂时要注意给猪饮足水或安装自动饮水器 肥育猪的需水量随环境温度、饲料采食量和体重大小而变化。 4.自由采食和限量饲喂相结合 自由采食即不限量饲喂。猪在一昼夜中都能吃到饲料。限量饲喂,就是在一天中规定喂几次饲料,每次喂的饲料也有一定限量。自由采食,是国外养猪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经过多次对比试验,不限量饲喂的猪,日增重高,胴体背膘较厚,限量饲养的猪,饲料利用率较高,背膘较薄。为了追求日增重,以不限量饲喂为好。为了得到较瘦的胴体,应采取限量饲喂。在89次的报导中,自由采食对增重有益的有88次;对饲料利用率有益的仅13次,损的60次;对胴体品质有益的(即瘦肉率高)1次,有损的72次(见表9—19)。 为了防止自由采食时采食过量,沉积脂肪多,降低饲料利用率,有些猪场采用供料量为自由采食的70—80%;或把饲喂时间在上午或下午控制1小时,以限制采食量;或连续饲喂3—4天后停喂1天。 何时开始限喂,应考虑脂肪沉积最多的时期,或测定背膘的厚度,还应考虑不影响日增重及饲料利用率。一般来说,体重60公斤以上的猪,体脂沉积量显著增加,饲料利用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从这点出发,在肥育前期(60公斤前)采用自由采食,使猪得到充分发育,而到了60公斤以后,采用限量饲喂,限制能量的采食量,控制脂肪大量沉积,这样全期既可以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同时脂肪也不会沉积太多。 目前,在瘦肉型猪的饲养技术中,按育肥猪前后期分别施行自由采食和限量饲喂,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只不过各自限量程度不同而矣。一般认为,育肥后期以限制自由采食20—25%为好,过底过高都不适宜。 山西省畜牧研究所选用了21头平均体重60公斤的杂种猪试验,试验分三组,一组为自由采食(基础日粮为100%),二组为中等限量(日粮为基础日粮的75%),三组为高限组(日粮为基础日粮的65%)。试验结果表明:要想生长速度快,出栏早,还是以自由采食组为好;若目的只在于改变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则以高限饲组好,若要求全面的生产效益,则以中等限饲为好。 5.逐步推广颗粒饲料 颗粒饲料喂猪已逐步推广使用。制颗粒饲料前首先把原料磨碎成粉状,然后经过蒸气调温,加压使饲料透过孔模而形成颗粒。在调制过程中,蒸气可增加颗粒的耐久性,还要求减少对淀粉的破坏。 研究报告表明:颗粒料对于猪只生产率及饲料利用率有所改善,减少饲料消耗原因是颗粒料易于被猪采食干净,而不象粉料那样容易散失和污染而造成浪费;此外,还有减少粉末飞扬和风吹损失;减少贮藏空间;减少运输时造成微粒分子下沉;减少猪只专拣饲料中某一些成分的优点。缺点则有:增高成本,很难制成高脂肪含量的颗粒饲料(脂肪超过6%)。颗粒料与干粉料喂猪对比试验总结如下:在57次对比试验中,在增重速度上有39次认为颗粒饲料好,2次喂粉料好,16次无差异,在饲料利用率上,有48次认为颗粒料好,7次无差异,仅1次粉料好。 七、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肥育猪才能发挥生产的潜力。温度、湿度、气流光照、灰尘和微生物、有毒气体、噪音、圈养密度,更换栏舍都能影响猪的肥育效果。 1.调教:猪在新编群或调入新圈时,要及时调教,使其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采食和饮水的习惯。这样可减轻劳动强度,保持栏舍卫生,有利于猪的增重。 调教要根据猪的生活习性进行。猪喜欢卧睡 ,在适宜的圈养密度下,约有60%的时间躺卧或睡觉。猪一般喜欢在高处,木版上,垫草上卧睡。夏天喜睡于风凉处,冷天喜睡于温暖处。猪排便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多在洞口、门口、低处、湿处、圈角排便。在喂食前或睡觉刚起来时排便。在进入新的环境或受惊吓时排便较勤。要根据猪的这些习性进行调教。 调教的成败关键是要抓得早,猪群进入新圈立即开始调教,重点抓两项工作:(1)要防止强夺弱食。在猪新合群或调入新圈时,要建立新的群居秩序。为使所有的猪都能充分采食,要备有足够的饲槽和水槽长度。对霸槽的猪要勤赶,使不敢接近饲槽的猪能得到采食的槽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看管后,就能养成分开排列,同时上槽采食的习惯。(2)使猪采食、卧睡、排便位置固定,保持圈栏干燥卫生。猪入圈前,事先要把猪栏打扫干净,将猪卧睡处铺上垫草,饲槽投入饲料,水槽装上水,并在指定排便处堆放少量粪便,泼点水,然后把猪赶入圈内。个别猪不在指定位置排便时,要及时将其所排粪便铲到指定位置,并结合守侯看守,经过三五天就会养成采食、睡卧、排便定位的习惯。 2.温度:肥育猪的适宜温度为18—20摄氏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影响猪的肥育效果。当温度过高时(超过32摄氏度),由于猪的散热加快,呼吸频率显著的增加,以至影响猪的体温有升高的现象。这时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大大减少而影响增重效果。温度降低时(4摄氏度以下),由于导热和气流对流增加,猪体散热较多而加速了猪体热源的分解,这时猪为了维持它对热能的需要,食量显著增加,但增重速度并不一定加快。因此,低温同样对肥育效果不利。据报导:气温在适宜的情况下,每下降1摄氏度,猪的日增重约减少17.8克。 冬季气温过低,肉猪采食量大而增重少,因为有相当多的能量消耗于维持体温。例如,70—100公斤的肉猪,在适宜气温(15—20摄氏度)日增重790—850克,每增长1公斤活重耗料3.8—4公斤,而在5摄氏度以下,则日增重只有540克,每增重1公斤活重耗料9.5公斤。 为减少维持消耗,提高肉猪冬季饲养效果,必须采取保温措施。针对不同条件的保温措施是:封闭式猪舍,要掉暖棚,厚垫草,多装猪,卧满圈,舍内吃睡,舍外排便,利用猪体放散的热量保持舍内温度。 3.温度:肥育猪舍的适宜相对湿度为75—80%。将中等体重的猪分为两组,饲养在温度相同而湿度不同的猪舍中,经4个月的试验,舍内相对湿度为75—80%的一组内,较舍内相对湿度为95—98%的一组猪只,平均日增重高4.3%,每公斤增重耗料减少5.0%。 4.减少编群的刺激:据试验,15—90公斤一直养在一个圈内的肥育猪,日增重为725—734克,肉料比为1:2.77—3.03,如果移挪一次圈,编一次群,日增重为693—724克,肉料比为1:2.93—3.09。全窝同圈肥育(不换圈,不编群)可缩短肥育期。 5.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对生长肥育猪有很大影响。许多研究认为,每圈饲养头数以不超过8—12头为宜,每头占用面积以不少于0.8—1.2平方米为适宜。当每头猪占用面积少于0.6平方米时,不仅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而且残废仔猪数有所增加。圈养密度及每圈饲养头数对肥育效果的影响,见表9—22。工厂化猪场还要注重猪质量,切勿留养僵猪。
|
|
来自: LM0318 > 《437.畜牧 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