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皮肤癌 鳞状细胞瘤,临床表现初期为皮肤之疣状角化斑,边缘颇硬,呈暗红色,中央部有时可见痂皮,其基底部粘连,不易剥离, 强剥出血,成为小的淡红色或黄色小结节,表面顶端角化层脱落后破溃,形成溃疡,露出渗液或渗血的糜烂面,底部高低不 平,坚硬而脆,触之易出血,并有恶臭性分泌物,常是乳头状或菜花样。基底细胞癌,初起为粉红色或淡黄色微透明的小结 节,如针头到黄豆大,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渐渐生长,或其旁再生小结,融合成盘形斑块,经过反复结痂脱屑,中央部发生 浸蚀性溃疡,溃疡面扁平竖硬是珍珠样外现。边缘参差不齐,并向内卷而隆起的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瘢痕疙瘩、顽固性溃疡等)和物理化令性刺激(日光、 紫外线、X射线、煤焦油等)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病灶刮片及钳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确诊。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射以及激光和冷冻外科、化学药物动脉灌注、局部注射及局部敷贴等方法。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翻花”、“石疔”、“黑疔”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癌是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 血,争精灼液,致肝血枯燥,肌肤失荣,肺气失调,皮毛不润;易招外邪,皮生恶疮
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静脉注射,1周2次。l个月为1疗程。
疗效较佳。其中又以溃疡型皮肤癌效果略优于包块型皮肤癌。在病理形态观察中,有12例癌灶出现程度不同的退行性变性、 坏死;其中2例出现大面积退行性变性、坏死。治疗后随访29例有效病例,仅3例复发,再次治疗仍然有效。
治。具有抗癌、消炎、止痛作用;且副反应小等优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麻油调成糊状外敷。
中治愈后生存5年以上者7例,4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3例,2年以上者5例,l年以上者2例,2例无效。
力,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过程,干扰其正常代谢,导致癌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而脱落,而对正常组织仅发生轻度或极少量的坏 死,并保持了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功能。(
访10年,未见复发。
磨研,以不见水银为度,再将余药加入,共研细木,将上药未置入小铁锅中,盖大碗一只,用泥土密糊封闭,文火炼2一3小 时,待冷却;轻轻除去泥土,将碗取出,碗底附着如霜之白色结晶即是白降丹。用竹制刀片将药晶铲下研细,贮于瓷瓶中。 用法:(1)将白降丹直接撒于肿瘤局部,用市售黑油膏密封,每3日或5日换药1次。(2)将白降丹附着于纸捻上,结扎肿瘤 基底部,膏药密封,每隔3日或5日换药1次。 用本方后肿瘤脱落或消失,创面肉芽新鲜,活检病理切片为阴性者,可用生肌散(姜黄45克、大海马30克、川黄柏30克、广 丹30克、炮山甲30克、甘草24克、雄黄24克、生军15克、全蝎15克。冰片4.5克、麝香3克,共研细末)收口。
啡类止痛剂
白烟出,上下通红时即止。24小时后与黄连素、马钱子(研末)及普鲁卡因混合制成粉末即成。 用法:将药粉薄薄撒布在癌的创面上,每天或隔天换药1次。如癌瘤边缘隆起处某些部位药物不能附着时,可先涂上凡士林少 许,再撒药粉。用药后局部癌组织坏死变黑时,可以剪除。
烂,加入蓖麻仁泥(蓖麻仁去壳,搞烂)、陈石灰、叶烟粉捣碎混匀,最后加入捣烂的荣麻根心,调入合膏。若膏剂太干可 加入少许浸泡手足虫的酒精或二甲基亚矾,调成膏状。用时以双氧水及盐水洗净肿瘤创面,再涂敷此膏,隔日或每日换敷, 一般以至1-2.5个月为1疗程。
烂,加入蓖麻仁泥(蓖麻仁去壳,搞烂)、陈石灰、叶烟粉捣碎混匀,最后加入捣烂的荣麻根心,调入合膏。若膏剂太干可 加入少许浸泡手足虫的酒精或二甲基亚矾,调成膏状。用时以双氧水及盐水洗净肿瘤创面,再涂敷此膏,隔日或每日换敷, 一般以至1-2.5个月为1疗程。
药3一4次后,即可见肿瘤表面出现坏死腐脱
氢氧化钠7毫升温匀后使用。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用范围,如瘤塞侵犯较深,可采用肿瘤所在部位 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重要血管忌用)等组织的癌基底血管外注射姑息方围蚀;若癌基侵犯较浅,可在肿瘤所在部位 的皮肤、脂肪等组织的癌基血管外注射枯息方围蚀。其用量、疗程及次数,应取决于肿瘤的侵犯程度。
[辨证加减]无
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纤维肉瘤6例,血管肉瘤3例;好转(瘤体基本消退,但6个月又有所增长)4例,占13%,其中 恶性黑色素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基底细胞癌1例,鳞状上皮细胞癌1例,无效(瘤体消退不足6个月复发)2例,占7%, 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例;总有效率达93%。
性、萎缩、坏死,从而阻断瘤体血运而取得治疗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配合使用一效膏(朱砂50克、炙甘草150克、冰片50克、滑石粉500克、淀粉100克,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病变部位经常规 消毒后,在肿瘤周围间隔0.5一1.0厘米处刺入白砒条,深达肿瘤基底部,在肿瘤周围形成环状,再加一效膏外敷。一般在 插条后12-24小时出现腐蚀作用,2~6天肿瘤可脱落。白砒的每次用量为2~3毫克。
察17例,其中随访1一2年5例,2一5年7例,5年以上5例,除4例因其他病日死亡外,余者健在,无1例复发。
头发同放入去核的大枣内,用减发白面包好,然后放入桑木炭火中,煅烧成炭即成。研细末。用法:将药粉直接撒于瘤体创 面上,或用芝麻油调成50%糊状涂抹于瘤体创面上,每日1次或隔日1次。
药膏外贴。
除癌组织。本方对皮肤癌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亦可用干阴剪癌、乳腺癌、唇癌、肉瘤等癌瘤的治疗。
[处方组成]火硝300克、皂矾30克,放火锅内烈火煅成液体;再将黄丹60克、雄黄9克、朱砂3克,均研成细末放入此液中,搅 匀;然后立即将溶液例子干净地平面上,冷却凝结成结晶块,研成粉末。用时每60克粉末加入冰片3克,混合,研极细末。撒 于癌瘤表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麻黄6克、薄荷9克、连翘9克、川芎6克、桔梗9克、当归9克、大黄3克、芒硝9克、石膏15克、黄芩9克、甘草6克、滑石15 克);服用此散,若体虚大便不结时去麻黄、大黄、芒硝;消化功能差,大便猪泻时加太子参15克。
可能全都浸润癌肿基底。
[辨证加减]无
止注射,溃疡面给予外科换药,至伤面愈合。本方的副作用有发热、寒战,但可以自行缓解,用药局都可出现轻度疼痛,一 般患者均可以忍受,如疼痛剧烈,可给予止病对症处理
、化瘀散结中药,水煎服。
,雄黄可治“恶疮”。五药合之具有蚀恶肉,生好肌,疗恶疮和止血的功能。再配以益气养血、清热解毒的汤药口服,扶正 祛邪,故治疗皮肤癌取得良效
愈合,局部皮肤光整,硬块消除。
合,具有精热燥湿、拔毒生肌之功。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砂罐内加温,蒸发水分,使成“丹胎”,然后将砂罐倒置于瓷碗内。盐水石膏封口盛放入荷叶罐水口上,罐内盛水约10公斤 ;罐上放炭火约2小时,冷却瓷碗后取丹,以白色结晶为佳。用法:将上药研成粉,散点局部,或用浆糊调成糊状;或用米饭 赋形,搓成钉剂,每根长2一3厘米,直径2一3毫米。视癌肿大小分次粘涂在癌肿上面或嵌入其中1一6根。用药时,均应加贴 普通膏药,密闭创口。 内服菊藻丸:菊花1000克、海藻1000克、三棱1000克、蚤休1000克、制马钱子1000克、银花1500克、漏芦500克、马蔺子1500 克、山慈菇1500克、蜈蚣500克、首乌2000克、黄连250克,共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3克。癌肿坏死脱落后,创面 改撤红升丹(市上有售),每2天换药1次。
间过长,少数患者临床表现有急、慢性汞中毒现象,如头痛、头昏、失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牙齿浮动或脱落 等,个别还出现肾功能损害如蛋白尿等。轻者可服生绿豆粉,重者则需停药。因此,本方治疗过程中应对病人作严密观察
(3)黄连9克、黄柏9克、黄芩15克、紫草15克、冰片9克、枯矾30克、青黛9克、象皮9克。硼砂9克,共研细末。 用法;开始癌症多有炎症出血,可先用(2)、(3)方外用,换药2一3次后改用(1)方外敷,量不宜过多,如癌床面积大, 可分区、分次给药,隔日换药1次。
[处方来源]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癌组织坏死、脱落,临床多形成干痂,不易剥脱,可行切痂,使癌床外露。一般用煅砒石3-5次,癌组织可以完全脱落,癌床 呈新鲜的肉芽组织,此时如涂片或印片往往可找到少量的癌细胞,可改用(2)方或(3)方;使上皮复盖创面至愈合。本方 名由编者所拟。
次。若敷粉剂疼痛,可调成软膏或以麻油调敷。若患处有出血,可敷少许三七粉。同时内服银花50克、连翘50克,浓煎代茶 ,每日1剂,连服数月。
少,瘤体生长缓漫,疼痛瘙痒减轻。5例经保守治疗5一12个月后,行病灶切除,均未发现转移,随访2年未见复发;另5例保 守治疗生存最长达5年,最短者1年。
矾石以解其毒,同时服银花、连翘汤剂,内外并举,故可奏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