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突发性聋! 本病指患者原来听觉正常,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和眩晕。好发于中老年者,脑力劳动 者有多发倾向。 耳聋是本病突出的症状。耳聋发生突然,或经1小时至1-2日内迅速加重,多为单侧。耳聋程度轻重不等,全聋少见。耳鸣多 为低音调,与耳聋出现时间可有前后参差,一般耳鸣伴听力恢复而逐渐消失。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眩晕,轻度或暂时性眩 量为多见。 本病病因至今未明,西医推测是内耳血流障碍(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及出血等)和病毒感染,经微生物学、免疫血清学、病 理组织学、血液流变学等研究获得佐证。近年来报道有前庭窗或蜗窗的破裂而发生突发性聋,经探查、修补术所证实。 检查外耳道、鼓膜、咽鼓管无明显病变可见,音叉试验属感音性聋,听力曲线显示气导及骨导均下降,以高频区下降或高、 低频区同时下降者最多,有不同程度的重振现象。 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本病诊断无困难,但须与美尼尔病、精神病性聋相鉴别。 西医治疗以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剂为主。如磷酸组织胺、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等,星状神经节封闭,降低血粘滞 度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输注作为辅助。近年来应用60%泛影葡胺治疗获得较好疗效。临床上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早期突发性聋 相当普遍而未见不良反应。 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的范畴。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主血脉,心动气不足致人体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运 迟缓,耳脉经气失充或气血壅滞,耳脉闭塞,经气无以充养耳窍而使耳聋。次为劳伤血气,精脱肾惫,遂至聋聩,或暴怒伤 肝,肝气郁结而上逆,阻塞清窍
、青葱管5支,水煎服。
、白术、杞子等。
1例。
则血亦随之而滞,故耳无所闻。治宜升发清阳、化瘀通窍为主,佐以益气,助通窍。本方以蔓荆子、葛根、柴胡升发清阳; 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升阳,青葱管引诸药通耳窍之闭,药症合拍,故收效较好
12克、大枣15克,水煎服。
[疗程疗效]治疗30例,痊愈(听阈曲线上升到正常范围或与健侧相近似,耳鸣减轻至消失)5例,显效(听阈曲线较治疗前回升 超过30分贝或进入实用听区)8例,进步(听力曲线的多数频率回升15-30分贝)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
鸣。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指出,“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制虚失聪,治在心肾;肝郁窍闭,治在 肝胆。”本方中磁石能安神补肾潜阳;骨碎补益肾活血;大黄、川芎活血祛瘀;白芍、山药、大枣养血柔肝;葛根升发清阳 ,引药上行;石菖蒲开窍。综合全方以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且有清上镇下之力
、路路通9克,水煎服。20天为1疗程。
提高20-30分贝或达到实用水平)4例,有效(听力提高15-19分贝以上)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窍;再配以重剂丹参,合方既可行血分之瘀阻,又能解气机之郁滞。本方气血兼顾,重在化瘀,使耳脉得以灌注。(
剂。每日2次,每次1包。2周为1疗程。
贝)17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43.9%。
擅破血逐瘀,与上述药物合用以增强消散瘀结之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通达气血的功能;干姜温通,以助化瘀;白芷 芳香上达,能引诸药上行;配以大枣补益气血,使瘀血去而正气存。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证明本方能使血栓时间明显延 长,有“活血”作用,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改善内耳微循环。有脑血管疾患或出血倾向者不宜服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 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