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功能性痛经 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故又称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 或未孕妇女,往往在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功能性痛经每发作于月经第1、2天,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阴部和 腰骶部,时伴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疼痛剧烈时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出冷汗,甚至昏厥。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 ~2天即有下腹疼痛,经行时力口剧。患有膜性痛经者则于月经第3-4天疼痛最剧.待膜状块物排出后消失。 本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精神紧张,感觉过敏;身体素质差,健康情况减退;子宫颈口或子 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屈,子宫内膜整块脱落,以致经血潴留,刺激子宫收缩;子宫内膜碎片和经血中前列腺素F2d含量异 常增高,引起子宫肌和血管痉挛性收缩。 本病如能收集到原发性痛经的病史,并经妇科检查及x线或B超等辅助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疾病,诊断即可成立。须注 意与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肿瘤、炎症引起经期发作性下腹疼痛相鉴别。 现代医学对本病防治,首先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治疗可用阿托品、复方颠茄,消炎痛等解痉和止痛药。对少数有排卵周期的顽固性痛经妇女,可采用雌激素、孕激素以抑制 排卵的方法治疗,但此法不符合妇女生理,仅能短期使用。子宫颈管狭窄者,可用宫颈扩张术,使经血流畅以达治疗痛经的 目的。由于功能性痛经的病因尚未明了,故对症治疗虽可解除一时疼痛,尚难根治痛经。 本病在中医妇科临床中属“室女痛经”范畴。中医认为先天秉赋不足、冲任未充,或气血不足、冲任失荣,或肝肾不足、精 血亏少,均可致胞宫失于濡养温熙;肾气不足,虚寒内生或经期前后胃寒饮冷,致使经血凝涩;情志不调,肝气郁滞,气机 失畅,以致经血瘀阻,这些都是室女痛经常见的病因病机。可用益气补血、育肾养肝、温宫散寒、疏肝理气、行血化瘀等法 治疗。而湿热阻滞,感受邪毒,症积内聚等多由房室不洁、产育等引起,是已婚已产妇女继发痛经的常见原因,一般不属“ 室女痛经”之列。
)。
(痛经消失或微作,经血中有少量碎屑块瘀块,停药3月无反复)10例,占33.33%;有效(痛经减轻,瘀块减小,停药后尚不 稳定)3例,占1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7%。
,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 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粘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 向愈的结果。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酌加红糖少许,温开水送下。
,停药后痛经程度减轻,或服药时改善,停药后复发)50例,占55.55%,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改善)16例,占17.78%。总有 效率为82.22%。
能化瘀活血行血;向日葵籽平淡而能散滞行气;红糖有健脾暖胃,散寒行血,缓解疼痛之功。故本方于经前服之,能使气血 流通,通则不痛。尤宜于伴有乳胀胁痛及寒畏肢冷者。用Rb85示踪法证明,山楂对子宫肌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局部 循环的作用
克,水煎服。
肝现气;元胡活血止痛,小茴香、乌药行气敝寒;益母草养血祛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 痛之效。(
皮,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生熟地:肾虚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颈痛加白芷、全虫: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 麦芽。
好转或无改善)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
。本方以当归、元胡、川芎行气和血,调经止痛;白芷、甘草缓急止痛,继以辨证加减,疗效稳定可靠
黄芩,气虚夹瘀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缓解)31例,占44.29%;无效(腹痛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5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
药证相合,遂获良效。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轻,伴随症状好转)21例,占23.86%;无效(症状未改善)4例,占4.55%。总有效率力95.45%。
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养肝肾,调冲任,行血止痛之功。尤以经痛伴有腰竣神疲等肾虚者为宜
。
[辨证加减]无
效(腹痛无改善)12例,占10.2%。总有效率为91.5%。
验证时采用双盲法,随机分组,并分血瘀、气滞血瘀、宫寒、宫寒血瘀四型进行观察,118例为服药组,其疗效与对照组相比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按中医分型观察,血瘀型疗效最佳,气滞血瘀型次之。在临床观察电作者还发现月经周期异常 的痛经患者服本药后,周期有恢复正常的趋势。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