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讳轶闻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25
避讳轶闻
  • 2013年0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小时候,一帮小孩子互相骂街,最恶毒、最容易让对方暴怒的办法就是提对方父母的名字。当时也不清楚原因,反正大家都是这样。等长大了才知道,这原来是一种传统的避讳文化。西方社会,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不算不敬。咱们这里,不但自己不能提,别人也不能提。不仅是父母的名字,爷爷奶奶、大叔大伯,凡是直系长辈,大家都尽量躲着。所谓为尊者讳。此外,一国之君、社会上的大人物的名字,也是敏感词。当然,现在没有这么严格的规矩了,但基本的忌讳依然存在。你不能一口咬定这是腐朽的文化,只要有人在乎,有人遵守,它就是一种规范。
  因为避讳,历史上留下很多轶闻,颇值一谈。比如,中国的地名有些就是通过避讳得来的。汉文帝名刘恒,时人为避“恒”字,把北岳恒山改成了“常山”。恒者常也,同义不同字。现在浙江有个常山县,与此似乎没关系,但三国时人们提到赵云时,常说“常山赵云”,此处常山,应该就是指这座恒山。人们常把“京师”叫做“京都”,也有其来历。西晋景帝原名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为避开“师”字,于是有了“京都”一说。今日的南京,曾称为建邺,但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叫司马邺,于是南京又多了一个别称:建康。隋炀帝名杨广,当时的广陵改为江都。四川的文化名城阆中,原来叫做隆州,唐玄宗李隆基出世后,隆州就得绕道走,用了一个生僻的字——“阆”。唐代宗名李豫,豫章(今南昌一带)改称为钟陵,从此,豫章这个古地名消失了。这个唐代宗可是个有故事的人,戏剧《打金枝》中的皇帝就是他。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哭着回宫告状。代宗不但没替女儿出气,反而教训了女儿一顿。他这个故事远比名字造成的影响大。今天的嘉兴原名和兴。三国时吴国太子、孙权的儿子名叫孙和,和兴改称嘉兴。晋元帝司马睿的老婆名郑阿春,当时的富春改称富阳,蕲春改为蕲阳。后来,蕲阳又改回蕲春,但富阳的名字沿用至今。
  一些常用词汇也会因为避讳被改变。唐太宗名李世民,时人提及“世”,只能说“代”;提及“民”,皆曰“人”,原来设置的吏、民、礼、兵、刑、工等部委,“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加财政部)只能改称“户部”,并一直沿用到清朝。光武帝名刘秀,秀才改称为茂才。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郎中就不能叫郎中了,去掉后面的“中”,只剩下一个“郎”字,侍中改为侍内,中书则改为内史。晋高祖石敬瑭登基以后,姓敬的不好办了,他们不好意思或者不敢再姓敬,遂把“敬”字一拆为二,一为文氏、一为苟氏。
  更有一些,子孙为避父祖讳,宁可篡改历史。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把赵谈称为赵同子,张孟谈称为张孟同。范晔父名范泰,他在写《后汉书》时,把郭泰改为郭太。
  避讳太多,带来的麻烦也多。很多皇帝取名时都取相对生僻的字,就是为了少给百姓带来麻烦,其实这是皇帝们主动避百姓的讳,也是尊重传统的一种方式。
  但凡事讲究个度,过了,就不好了。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李晋肃。李贺终生未参加科举,就是为了避开进士的“进”字。北宋宣和年间,常州知府徐申自讳其名。有个县宰向他汇报事情,说“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已经写了三次申请,还没回音。徐申怒道,你是个县级干部,怎么能不知道上司的名字,故意指名道姓侮辱之?偏赶上这位县宰是头倔驴,心想,我汇报的事情这么急迫你都不放在心上,还在乎你的狗屁名字,你算老几?便大声喊道,今日这个事儿要是解决不了,我会一直申诉到监司;再不管,申诉到户部;再不管,申诉到御史台;再不管,申诉到尚书省。申来申去,直待身(申)死方休!你想怎么样?敢打我耳光吗?徐申顿时傻眼。这回似乎装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