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美而生的人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25

为美而生的人


  ■柳延延
  罗丹被誉为米开朗基罗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当年很多熟悉罗丹的人都惊异于他住房的简陋,生活的简朴,他的回应是一句调侃的话:“金钱来得太晚,来不及培养物质生活的情趣。”确实,罗丹到40岁后才成名。他埋首自己的艺术世界,不把外间世界放在心上,凡到过他工作室的人都发现,无论来了什么访客,他都能随时随地把注意力转回到雕塑上。诗人里尔克感叹说:“你看,罗丹从来不以艺术作品以外的东西来生活”,他沉迷于艺术世界,有了天上的粮食,地上的粮食变得毫不重要,好像没有任何物质欲望。
  罗丹对所有美的东西都异常敏感,他高贵而单纯,与友人的谈话总离不开艺术,翻来覆去提到美,他说,谁要是懂得美,追求美,那么美就无处不在。他对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哪怕一根枝条,一张桌子都充满温情和友好,他常常抚摸一些植物的枝条,体会叶片上的纹路,发出“这不是很美,很了不起吗”的感叹。有一次在工作之余,他与友人默默地坐着,只满足于深深呼吸夜晚的空气,体验空气中蕴含的美,并不时自言自语地感慨:“空气多好,这么光滑,没有一条皱纹。”里尔克在一封家书中谈到:昨天五点我与罗丹去凡尔赛,再从车站乘马车到公园,在园中散步了几小时。他指给我看所有的东西:一个远处的人、一个动静、一朵花。他提及的一切是那么美,那么显然,那么怕见人,而又那么稚嫩……开始时,他每到一处就竖起画架动笔。但很快便发现这样一来,错过了一切:生物,空间,变化,长高的树木,消散的薄雾,所有事物和谐的千变万化。他发现绘画时,面对景色就像猎人面对猎物那样。如果静观,他就成为其中一部分,被接纳,融入其中,成为景色。年长日久,这种“人在景中”成了习惯。日出即起,分享所有美丽的东西,让他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学问、快乐能力,露水般完好无缺的年轻体力,与重要东西的和谐一致,以及对生活的平静理解。这让我想到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多么美的意境!
  艺术家的这种追求是要付出代价的,罗丹说:“我付出了青年的代价。”我想,这话包含了一个重要真理: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上帝给了某人一些天赋,但如果你只靠天赋,也许你只能做到二流、三流,仅凭天赋无法达到顶峰,但它能引领你前往顶峰的路,就看你是否愿意去攀爬了。任何人都生活在世俗的环境中,各种障碍、各种诱惑围绕着他,他必须选择,这样或那样,富裕安逸的生活或坚守心灵的引导。罗丹说: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艺术中找到幸福,安稳的生活不一定是福,它足以消磨一个人的上进心,艺术生命可能因此被埋葬。
  想一想一生被贫穷困扰的梵高,如果他钱多一些是不是会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呢?有人说:今天如果梵高醒来,他将再次发疯。因为他看到他的祖国阿姆斯特丹为他建造了博物馆,任何一日,观众都须排队购票,已成为荷兰旅游项目之首,几乎全世界都听到这个红头发疯子心脏的跳跃。至于他临终最后的一句话:“苦难永远没有终结”,预示着他醒来更不堪的感受:另一段“有钱”的苦难开始了——他找不到他心灵的“缪斯”了,如果他仍然执著,肯定会又疯了。古罗马人的格言:“在兵器中间,缪斯沉默不语。”现在可以改一下了,“在金钱中间,缪斯沉默不语”。虽然历史很难假定,但今天的现实是,艺术家在有了金钱以后灵感就消失了的事例非常普遍。因此,长期的忍耐不仅是对苦难的忍耐,也是对安逸与荣耀的忍耐——“保持距离”。
  在罗丹的那个时代,比较贫穷的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当作家、画家或音乐家,认为以艺术为生的人养活不了自己。我想这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追求艺术的人要承担的“风险”不仅指外在的各种人为的、偶在的因素,还有内在的,但你还不太有把握的因素,即艺术不光需要勤奋、热情,它还需要有灵感。完全有可能的是,一个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追求了一辈子,最终也没等到灵感的光顾。因此,那种把艺术作为其神圣天职的人还必须具备勇于承担“缺乏灵感”风险的个人勇气和责任感。套用韦伯的话就是:“如果你没有这种精神、这种热情、这种‘你来之前悠悠千载已逝,在你身后千载悠悠默待’的气魄,那就不会受到艺术的召唤,那就去干别的事吧。”
  在罗丹的晚年,他最担心的就是失去发现美的眼光。有一天,罗丹找到里尔克,神色不安地说:“我不知出了什么事……您能否解释一下?……我去第戎参观大教堂……可是提不起兴趣。这是这一辈子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在一件美丽的东西面前……这是怎么回事?”是啊!如果感受不到世界的美,焕发不出创作的激情,真正的艺术家是会发疯的。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是否也有这样的隐忧?
  与此有关的一个趣闻显示了凡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当然,是比较极端的)。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本是大型作品《地狱门》的一个组成人物,以《神曲》作者但丁为原型,后来独立成像。1905年根据罗丹的意见,在巴黎先贤祠前面的空地上安置起一座石膏像,让法国市民预先欣赏。不料几天后,被人乘夜敲碎。看守抓到破坏者,经审问,发现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完全不懂艺术。他说雕像的动作模仿他吃卷心菜的样子,觉得被人嘲笑,一怒之下砸毁了雕像。当时英国作家萧伯纳正在罗丹处让罗丹为之塑像,他敏锐地意识到,《思想者》雕像已脱离了具体人物但丁,成为一个普世价值的形象,有如雨果的诗歌《天星》那样,不是歌颂某一颗具体的星星,而是赞美一个象征,成为“唤醒沉睡的芸芸众生”的“自由的天使,光明的巨人”。为此,他请同行的摄影师为他拍摄了一张模仿《思想者》姿势的裸体照片(当然有所遮挡),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个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当时正流亡法国的英国另一位作家王尔德也深受震撼,他写信给朋友说:我看到罗丹的梦想变成的大理石。
  也许特别善于发现和感受美是艺术家独有的天赋。1940年在巴黎,作家纳博科夫看到了一个美丽女子,他走上前去说:“您好,安娜·卡列尼娜!”他憎恨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这种学说将他所珍视的人伦之爱、之美给玷污了。你看,艺术家都是一些为美而生的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