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跨越赶超新突破,最终还是要靠实干。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2013年,夏津将 “奋战三个一年,决胜九大战役”作为我县经济工作的主题、主线、主旋律、主战场,一年当做三年干,三年事情一年办,埋头苦干、奋力争先,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夏津。 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第一抓手,奋战重点项目攻坚年 一是招商引资大提速。全年、全员开展招商引资大会战,从县领导班子成员到乡镇部门“一把手”,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任务,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追踪考核,重奖重罚。在招商引资问题上,要舍得拿人,舍得拿钱,舍得拿资源,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青岛五个招商办事处将实质性运转,迅速打开局面。同时,探索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新路子,全民招商抓线索,专业招商抓攻关,领导招商抓落地。不仅要在招商引资的数目和投资数额上实现翻番,而且要在质量上有大的提高,年底前争取引进一个投资过50亿乃至100亿元的项目。坚持“投资者是上帝,引荐人是功臣”的理念。无论第一引荐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引进符合条件的项目,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予以重奖。同时,探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终身受益制度。二是民营经济大提效。县财政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对列入“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民营企业,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无偿资助等方面予以扶持。争取利用两三年的时间,培植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项目。三是园区建设大提质。加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九通一平”的配套功能。坚持让地等项目,决不让项目等地。尽快启动生态旅游区路网提升和水系建设,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营,让黄河故道森林这片不可复制,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力争早日建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第一动力,奋战城乡建设突破年 一是城乡面貌大改观。按照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遵循“双网双城、亮点强轴”的要求,旧城提升和新城拓展同时启动。投资150亿元,拆迁改造中心市场片区、会盟公园以东片区、银城国际片区等三大片区,建设德百、银座、亿丰时代广场、顾家家居、银城国际、国际金融产业园六大城市综合体。采取BT方式启动集文化娱乐场馆、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二是两区同建大提升。今年,我们计划至少建设30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亩均收益要达到万元以上,实现农民就地转化、就地增收,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效果。三是社会管理大创新。按照“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按照现代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在全县开展市容整治、拆迁拆违、秩序整顿、亮点打造等四大活动,彻底根除脏、乱、差的顽疾,创造一个舒适、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把构建现代干部管理体系作为第一保障,奋战干部作风转变年 重点打好三大战役:一是为民全覆盖。由县委组织部总牵头,在“两代表一委员”中深入广泛开展“察实情、讲真话、解民忧”活动。把全县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按照选区和届别来划分区域,进村入户大走访,送政策、送温暖、送真情。形成制度、坚持不懈,全覆盖,不留死角,走到每家每户。二是务实提效能。继续大力度地提高集中度和执行力,按照“二八”律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大事、办大事。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干就干精品,争就争第一。从今年的年底开始,我们将对全市考核后三名的县直部门黄牌警告,对主要负责同志诫勉谈话;倒数第一的,将调整工作岗位。县里的分管领导,要在常委会上做出深刻检查,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三是清廉树新风。由县纪委牵头,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厉行节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件大事。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心肠抓落实。对我行我素、顶风而上,甚至对党纪国法、政策纪律置若罔闻、胡作非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次处理到位,不搞下不为例。要求各级干部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作风上清廉,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更要履行“一岗双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提高党委、政府的感召力和公信力。□王春利 (作者系夏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夏津讯 (董玉龙 庞林涛) “奋战3个‘一年’,决胜九大战役,我们把今年当做重点项目攻坚年、城乡建设突破年、干部作风转变年,为实现美丽幸福新夏津奋勇向前。 ”2月19日,在夏津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王春利满怀信心地说。 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第一抓手,奋战项目攻坚年。从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入手,该县全年全员开展招商引资大会战,对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给予重奖,并探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终身受益制度。为实现民营经济大提效,该县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对列入“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民营企业予以扶持。同时,进入开发区的本土企业,享受与引进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3年内,华芳、泉林、发达、鑫秋销售收入分别突破60亿元、30亿元、20亿元、10亿元。在园区建设方面,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区合一的大开发区格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九通一平”的配套功能。生态旅游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场化运营。 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第一动力,奋战城乡建设突破年。从城乡面貌、两区同建、社会管理入手,该县遵循“双网双城、亮点强轴”的要求,旧城提升和新城拓展同时启动。投资150亿元,拆迁改造三大片区,建设六大城市综合体,启动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同时,注意城乡统筹,实施好城乡一体化工程。两区同建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完善配套,今年重点发展5000人至1万人的大社区,建设30个亩均收益万元以上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在社会管理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市容整治、拆迁拆违、秩序整顿、亮点打造等四大活动。 把构建现代干部管理体系作为第一保障,奋战干部作风转变年。从为民全覆盖、务实提效能、清廉树新风3方面入手,在全县开展“察实情、讲真话、解民忧”活动,形成制度,实现全覆盖。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目标和追求。继续大力度地提高集中度和执行力,按照二八律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大事、办大事,务实提效能。清廉树新风,抓好反腐倡廉、厉行节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3件大事。 “我们还将从考核、督查、奖惩3方面制定详细的保障措施。今后3年,GDP、地方财政收入年度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2015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夏津县县长才玉璞介绍。 戒除奢糜风气需要源头治本 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 ” 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一个源头。政府主导,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一些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带有先天的模糊性、随意性。 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财政转移,与这些公共权力相连接的稀缺资源的分配,都是攸关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要去争,去挤,去求。这就给“跑部钱进”的队伍拓开了陆续跟进的路道,给“吃喝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创意无限的空间。 戒除官场奢靡风气,既要治流,更要清源。显然,政府改革应当提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削减或转移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杜绝“跑部钱进”顽疾;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辅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度。□苏北 政府“门风”真不是那么好改的 人民政府的大门人民难进,这的确是一个悖论。官员是公仆,公仆办公的地儿戒备森严;人民是主人,主人想找仆人办点事儿,都要毕恭毕敬、磕头作揖才能有幸见着一面,这实在是荒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和荒诞呢?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官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没有摆正和老百姓的关系。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让老百姓敬着当大爷的,不能把自己藏在深宫后院。假如不为老百姓服务,那么老百姓也就没有必要和理由花钱养着这些官员。政府和官员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老百姓办事,服务社会。躲着走,藏着不见,把前来办事的、解决问题的老百姓拒之门外,这样的政府机关和官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这也是一些法律制度失败的体现。官员躲着老百姓,政府大门对老百姓戒备森严,根本的原因在于怕上访、怕出事。也的确,除了正常办事的,也有不少是到政府部门上访的。这是“门难进”的主要原因。经常会有政府机关留有后门,或者给某层电梯设密码,甚至采取其他种种手段对领导办公地点采取特殊措施,就是怕上访群众。 看到外国的官员坐地铁、骑自行车上下班,一些人呼吁国内的官员也要学习人家好榜样。岂不知,一些官员要是真如此,估计早就被上访者堵个水泄不通了。想一想,官员做公车上下班,还是有理由的。按理说,对于社会上出现的问题、一些案件,都应该有渠道来解决,但就是因为一些部门失职,一些渠道堵塞,一些公平和正义难以保障,才导致了上访。这让政府的大门不该随便开,政府的负责人不敢随便见老百姓。顶多只能在电视上看看影子。 正是基于此,想让政府机关“改门风”就不是那么特别容易的事儿。老百姓不容易进政府大门,看上去是个门卫问题,看上去好像仅仅是一个“门”的问题,其实这个“门”里还套着许许多多的门、许许多多的问题。除了转变理念,摆正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官员和人民的关系,还需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那些上访者在遇到不公的时候,能够在正常渠道解决。这恐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只要当老百姓通过法律制度的渠道,通过各司其职的部门都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结果公公平、公正,令人满意,那时候,政府的门风不用说,自然而然就变了。□王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