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经济

 智慧旅游519 2013-02-25

“心经济”就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文化产业经济,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的新经济。文化可以愉悦心灵———“心经济”就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文化产业经济,是一篇围绕人们心灵所作的经济大文章。“心经济”不能写成“新经济”,但“心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

心经济 - 定义

“经济”一词不用解释。在“经济”前加上一个“心”字,就有了专项界定:“心”是心灵的“心”,说明这种经济发展与人们的心灵相关。

心经济 - 内容

新经济VS心经济:在未来的经济上有这样的一个趋势:21世纪,一流的企业将不再是用制造产生物质满足人们身体物质需要的企业。而是那些通过制造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心灵需要的企业。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新经济的时代是正确的。那也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那就是这个时代同时是心经济称霸的时代!新经济与心经济并驾齐驱共同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交响曲!

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今天心理需要远比物质需要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明白了在人的哪些心理需要上花心思,下苦功。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巨大的商机。

心经济,说到底就是把人的各种心理体验当作了商品,或者说是将构成了商品最重要的那一个部分加以出售。暴利,也就在那里·

心经济 - 心经济”与禅商精神

心经济心经济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双方商业基础很难合一。中国社会既不可能抛弃以情感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特征,也无法预见西方理性主义商业文化在华的前途。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从本土文化基因中寻求成功之源。

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一般都是某个历史阶段、某种文化形态下的成功。研读历史而为市场所用,已经成为了当代企业经营者的自觉行为——海尔CEO张瑞敏和成都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以“道”、“无为”的禅商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功;中鸿天房地产公司潘石屹所推崇的“无偶像、无权威、无寺院”的“禅道”管理,获得了丰厚收益。于是乎有人断言:经商修禅已经孕育了一种新型的商业精神或商人精神(或企业家精神),这就是禅商精神;“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禅商精神是中国经商者取得市场成功的商业法宝。

从另一角度分析,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正在迈向后物质时代,这个时代具有明显的“心经济”的特征:所有的发展都是为心灵的回归所作的铺垫,一切物境只是心灵的作用而已——教育产业是“修心”,传播产业是“明心”,娱乐产业是“调心”,健康产业是“养心”,咨询产业是“益心”,服务产业是“关心”,慈善产业是“爱心”,宗教产业是“安心”,简直就是一个“直指人心”的时代。

从市场的角度看,在商品同质化时代,消费者不仅购买商品的功能价值,还购买商品的心灵价值,比如商品设计是否有更巧的心思、更多的心意、更好的心趣、更爽的心情、更醇的心境、更高的心智、更美的心灵、更强力的心志。可谓得“心”者得市场。进一步讲,商品乃“心”之载体、符号、表象,万物乃“心”之大化流行。“心”有万殊,故有万种商品形式创意。

有位医药企业家说过:赚10万是自己的;赚100万是家庭的;赚1000万是社会的。

这是一种境界,是大私极处即大公的商业理念。一个医药经营者如果在思想上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有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长远意识,企业(个人)的财富积累就有可能转化为引领消费潮流的动力并福泽社会,其在为自我而努力进取时,“私我”也就融化为“大公”,这也正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是企业基业长青、核心竞争力得以长期保持的真谛。

关注“心经济”也好,倡导禅商精神也好,首先要求医药企业提高心性修养的大智慧,用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把工作场当作道场。其实,开办成功的医药企业就是为全社会做的最大的善事。因此,成功的医药经营者也就应是最大的善人。医药企业要能够坦然面对身上的社会责任和盈利压力,以慈悲心做人,以菩萨心做事。比如医药终端企业如果把“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健康会所、进行健康行销”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这样就有可能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心经济 - 由来

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物质已经充斥了这个世界,而物质性的产品升值的空间却在大大缩小。顾客对物质性产品的需求是在递减。表现在大部分的商品(除了刚刚开发的新产品以外),做的越来越精致,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可是价值却越来越低。表现在价格上是跌势不减——手机、彩电、电脑以及一些数码产品买回来往往几个月就要跌价,而这一切满足的都是人的物质需要,我们称之为“身时代”。

目前人类的需要已经进入了心灵的需要,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阶段。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造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身时代”不同,在这个时代,人类的经济以创意生产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要,我们称之为“心经济时代”。人们开始对日常的物质需要不能满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提出质疑。现在唯一可以大规模升值的就是心经济,就是文化产业。

有三个“80%”可以证明心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一个是世界上80%的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个是,生活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人用80%的钱来满足自己情感和精神需要,如绿色消费、旅游、教育、泡吧、养老、看电视、节庆、聊天、读书、郊游、宴请等等;第三个是,在这些发达地区和国家80%的商品利润来自于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即靠一系列的文化模式,如设计、品牌、色彩、时尚、地位、专利、款式、纹样、结构、个性等获取利润。

全球最大的未来学研究机构之一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所长罗尔夫.詹森指出:“未来的产品必须取悦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大脑。当这一点成为现实的时候,富裕国家的主导社会模式将不再是信息社会,而是梦想社会。现在是为产品和服务加入情感价值的时候了。”

所以说心经济已经来临。心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人类的需求开始转向心灵的、心理的和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心”的特征。

在二十一世纪以前,人们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满足人的身体的生理需求展开的,表现出显著的“身”的特征;而今,当这种生理需求被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甚至有的已过度满足后,人的需求则开始转向心灵的、心理的和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心”的特征。身与心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需要,两个决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两种决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以及经济特质。

心经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尽管人们追求心理和精神的满足自古有之,但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而普遍存在着,并且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即便是在许多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的、精神的成分也越来越重,甚至成为主导。人们以经历、体验、觉悟和信仰的方式消费着文化产品。人们购买着个性消费着偏好、感受着心情、体验着意味,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淡化了,而附加在商品上的文化价值及其表征意义却被愈加看重了。

第二,心经济时代具有与身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特质。感受是个性的,需求是主观的,认同成为经济的主宰,是心经济最大的特质。信则有之,不信则无;觉则有之,不觉则无。在以往,“中看不中用”是贬义的,以满足身体需要为主的时代,而“不中用”就是毫无价值,但在心经济时代,“中看”就成,“看上去很美”就是卖点;在以往,消费是一种消耗性的过程,而在心经济时代,文化消费是主观感受,精神经历,是非消耗性的,看了、听了、觉着了就付钱,消费的是无形的东西;在以往,人们追求“酒足饭饱”的满足,但在心经济时代,人

心经济 - 文化成就“心经济”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产业下游化的产物,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的生产;1940年,克拉克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发生变化,此即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经济法则。然而,第三产业并不是“配第一完拉克”法则作用的终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下游化趋势一刻也没有停止。在“配第一克拉克”法则的作用下,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利润结构继续分化和集中,并在20世纪90年代飞速崛起了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就业重点和利润中心。这时候,人们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家坂本二郎(一桥大学教授)关于“第四产业”的主张,即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服务部分与体力服务部分区别开来.独立成为第三产业下游的第四产业。时至今日,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

显然,第四产业也不是产业下游化的终点,在20世纪70--80年代,日下公人等经济学家又主张将第三、第四产业中满足心理需要的文化服务和创造活动独立出来,称之第五产业。1989年东方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下公人的专著《新文化产业论》。也就是在这部专著中,他粗线条地将文化产业划分成了三类:其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雕塑、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其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其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心经济”,即与人类信息沟通,心心相印的相关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了人们丰富心理-精神生活的渴望,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人们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创造出大量新的商机,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对相关的各种企业和产业形成带动效应。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根富于魅力的文化产业链条,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独创的文化价值,逐步转变成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可以说,文化产业成为全球GDP的强大增长源,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美国为代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正从工业经济进入信息经济领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潮流从技术上分,可以包括电脑、通信、网络集成三大部分;而从产业结构上分,又包括计算机和运用(电脑、软件及服务)、通信(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网络)、内容(娱乐、出版、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它们既相交叉又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多媒体产业。[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