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疔
(一)颜面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它包括现代医学所称颜面部疖和痈。此病如处理不当,易引起败血症(相当于疔疮走黄)。
本病临床表现,初起颜面部皮肤上起一粟粒样肤栓,自觉微痒或麻,以后渐渐红肿热痛,范围约l-2寸以上,疮顶突出,根脚深且硬,约一周左右溃脓,2周左右脓栓随脓液排出。疮口渐敛。初起无全身症状,重者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处理不当或加挤压,可引起败血症,临床上可见疔疮顶陷色黑无脓,肿势扩散,高热寒战,烦躁神昏,胁痛气急,恶心呕吐,舌苔黄糙,舌质红,脉洪数等症。
本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往往因局部皮肤擦伤、抓破而受到感染,兼之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低下而致病。
诊断依据为:初起为粟米大小脓头,肿势和全身症状发展迅速,疮基底深且硬,化脓后脓栓脱出才渐敛;实验室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增高。治疗主要口服或肌注抗生素,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抗菌素。
颜面疔疮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亦各异,如发生在眉心的,中医称“眉心疔”;发生在两眉间称“眉棱疔”;发生在眼眶的称“眼疱疔”;发生在颧部的称“颧疔”;发生在颊部的称“颊疔”;发生在鼻部的称“鼻疔”;发生在颏部的称“承浆疔”等。病名虽异,但病因、辨证施治基本相同,中医认为颜面疔疮由火热之毒所致。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焙,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由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等,复经抓破染毒,蕴蒸肌肤,以及气血凝滞而成。罹患本病后,若处理不及时,或正气虚弱,或妄加挤压,使毒邪走散,入于营血,引起走黄危症。若毒邪内传脏腑,可引起内脏器官转移性脓肿;若毒邪流窜于肌肉、经络而引起流注;若毒邪流窜附着于骨络,则形成附骨疽。
(二)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发病手部多于足部。因在劳动时,手部受损伤,若不及时治疗,易损伤筋骨,影响手的功能。根据发病的部位和形态的不同,病名也各异。
疔毒发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蛇眼者,称“蛇眼疔”,其临床特点为初起发病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一般2-3天成脓。如不及时治疗,可蔓延到对侧而形成甲周围炎;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在甲背上可透视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胬肉突出,延长病程,需拔去指甲或修剪部分指甲而愈。
疔毒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者;称“蛇头疔”;发于手指螺纹处者,又你“螺疔”。其临床表现为:初起指端感觉麻痒,继而刺痛,焮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热渐渐扩大,指端呈蛇头状肿胀,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约10天成脓,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疔疮生于指腹部,肿胀如蛇肚者,称“蛇肚疔”,常可损坏筋膜,影响指关节的屈伸功能。其临床症状为: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萝卜,皮肤色红而光亮,手指轻度屈曲,不能伸展,任何伸指动作都会引起剧痛,渐渐加重,约7-10天成脓。因指侧皮肤厚,不易透脓,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症渐减,约2周左右愈合。若排脓较晚,易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部活动。疔发生于手掌心,肿形如托盘之状,称“托盘疔”,又因发生于手掌心,故又名“掌心毒”或“手心毒”。其临床表现为: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整个手掌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脓液不易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而损伤筋骨或引起疔疮“走黄”。
疔毒生于足底部者称“足底疔”。特点为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天有搏动性疼痛,修去老皮,可见到白头,严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活动,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溃后流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退去。
手足部疔疮发病原因多由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修甲等刺伤或昆虫咬伤,从而感染毒邪阻于皮肉之间或因湿热下注,毒邪蕴结,气血凝滞而成。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或清热托毒;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
本病属现代医学所指的脓性指头炎、甲沟炎、掌指间隙感染、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其发病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上酌情应用抗菌素,外治关键为脓成早期切开排脓。
(三)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细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红丝疔”。
临床特点为;该病好发于前臂及小腿的内侧。先在原发病灶处有红肿热痛,继则有红丝一条,由前臂或小腿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导向肘部而及腋窝,下肢导向腘窝而及腹股沟,使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周身无力、苔黄、脉数等。红丝较细的,1-2天可愈;红丝较粗的可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有的2-3处相互串连。病变在浅部的,结块多而皮肤色红;病变在深部,皮色暗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见条索状肿胀和压痛。如不消退则化脓,化脓在7-10天左右,溃后收口较易。如果2-3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严重者可引起“走黄”。
本病病因多由于足部生疔、足湿气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诊断要点为:前臂及小腿内侧呈条状红肿热痛,红丝向上迅速走窜,附近淋巴结肿痛,重者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本病现代医学称之管状淋巴管炎,其发病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从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发炎。如果淋巴管炎继续发展扩散到附近淋巴结,则引起淋巴结炎。治则是早期抗菌消炎,并对原发病灶进行处理
1.[处方名称]七星剑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治颜面疔疮。
[处方组成]野菊花、麻黄、苍耳头、 豨莶草、紫地丁、半枝莲、草河车、陈酒。诸药用常规剂量,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盛心烦口渴去麻黄、陈酒,选加簿荷、银花、连 翘、黄连、黄芩、山栀、蒲公英、大青叶、石斛、花粉;脓不易穿溃加皂刺;局部欣热肿痛较甚加丹皮、赤芍、乳香;便秘加玄粉。
[疗程疗效]治疗339例,337例痊愈,2例无效(因用抗菌素)。治疗天数最短5天,平均7-10天。
[处方来源]江苏省南通市城区医院林光武。
[处方备注]林氏祖传使用本方,并根据患者脉症酌情加减,屡用见效。
2.[处方名称]臭椿胶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消肿,祛腐生肌。主治疔疮。
[处方组成]将新鲜臭椿根树胶适量,置于敷料或干净布上贴于患处。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疔疮21例,均获痊愈。
[处方来源]河南省遂平县槐树卫生院朱群福。
[处方备注]臭椿根味苦而涩,其性寒凉,苦能燥湿,涩能收敛,性寒能清热解毒。椿胶乃其精华也,其味浓,疗效佳,疔疮初起,能解毒消肿;脓成能消肿排脓;溃后能祛腐生肌。
3.[处方名称]蜈蚣散
[功能主治]功能镇惊熄风,解毒消肿。主治甲沟炎(沿爪疔)。
[处方组成]蜈蚣1条、雄黄1.5克、枯矾1.5克、鲜鸡蛋1个。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再将鲜鸡蛋一端打破,如指大小1孔,倾出部分内容物,将蜈蚣散从蛋孔中倒入蛋内,搅拌均匀,然后将患指插入蛋白,用小火焰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每次烘区以患指的温热感为度。每日烘治1-2次,烘治完后,可用无菌或干净纱布包扎即可。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治疗1-5次症状即可消失。
[处方来源]辽宁省旅大市立第二医院康汇源。
[处方备注]本方中蜈蚣有解蛇毒、疗肿毒作用,雄黄可解毒,疗疥癣恶疮;枯矾有解毒、止皿、定痛作用。用鲜鸡蛋围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炎症吸收
4.[处方名称]三花二石汤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处方组成]金银花30克、野菊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水煎服;二煎以纱布浸渍后敷患处。
[辨证加减]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10克、黑山栀10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10克、牛膝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程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处方来源]贾美华。
[处方备注]红丝疔相当于西医的管状淋巴管炎,病由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且头煎内服,二煎外用,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5.[处方名称]五虎丹
[功能主治]功能提脓祛腐,清热消肿。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
[处方组成]水银60克、火硝180克、皂矾130克、白矾180克、食盐90克,共研末,入罐,置炭炉上溶化复胎。待冷,将罐口倒置一瓷盘内,用五寸宽桑皮纸搓条涂上浆糊围合盘罐口,外用煅石膏粉调糊围住不让泄气。将盘罐置装满黄沙土之大缸钵中,留罐底于沙外约2厘米。先置l-2块燃炭于罐底上文火烧l小时,继用5-6块燃炭文武火烧l小时半,再则用燃炭武火烧1小时。灭火,取盘罐,见盘内如雪花样银汁白霜即成,装瓶备用,或制成引条备用。外用插入疮头引流化腐。
[辨证加减]重症可加服五味消毒饮介合黄连解毒汤。
[疗程疗效]治疗疔疮30例,其中颜面疔疮18例,手足疔疮12例,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最短15天,最长45天。
[处方来源]湖北省云梦县中医医院赵福样。
[处方备注]本方含水银、硝、矾等,外用疮疡具有提祛腐拔毒消肿之功,配合内服汤药,效果较为显著。
6.[处方名称]破疔散
[功能主治]功能提脓祛腐,解毒消肿。主治疔疮。
[处方组成]豨莶草虫100条,放入研钵内,加雄黄3克,瓶研极烂.晒干后出渣,再加入银朱及辰砂各6克(二味份量占虫粉2/3)、牛黄和上梅冰片各0.15克,共研成极细末,瓷瓶收贮备用。用时将麻油调和药末,敷于疔疮上10小时,疔口即会流出黄色粘液,可捻入药线,提取脓栓,不久即可疮腐净而收敛。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系家传秘方,屡用屡效。
[处方来源]浙江省奉化县毛裕正。
[处方备注]本方为家传外用之方。文献有用苍耳草虫治疔疮的记载。毛氏介绍用豨莶草虫为主药组方。疗效可信
7.[处方名称]号桐树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脓性指头炎早期(手指疔疮)。
[处方组成]号桐树适量。用法:取号桐树全草1把,洗净煎汁,先将患指熏洗l5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在患指,每日2-3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早期脓性指头炎18例,均在2-3天内治愈。
[处方来源]江西省余干县九龙乡卫生所余震生。
[处方备注]号桐树即博洛回,别名蒿筒杆,属篱别花植物罂粟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茎直立,全枝含有黄色浆液,叶有柄,互生,卵圆心脏形,为5-7裂,顶生裂3裂,侧裂2裂,小裂片有不规则齿芽,多生于山间,春夏秋三季均有生长。应用本法必须在炎症初期,倘已成脓不适用。
8.[处方名称]复方飞龙夺命丹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消肿,祛腐败毒。主治疫疔(皮肤炭疽)。
[处方组成]蟾酥6克、轻粉1.5克、寒水石6克、血竭3克、胆矾6克、雄黄6克、麝香0.6克、朱砂0.6克、炙蜈蚣l条、蜗牛10枚、乳香6克、没药6克。上药12味,除蟾酥、朱砂外,共研极细末,蟾酥用烧酒化开,和前药打匀为丸,加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内服,成人每日1次,每次6-9丸,黄酒送服,一般连服2日;外用;研末后用烧酒调如糊,涂于疮面,3-4日一换。
[辨证加减]症情严重并可加服汤剂;毛慈菇9克、紫地丁3克、连翘9克。蚤休6克、绿豆衣6克、银花12克、生甘草3克。
[疗程疗效]应用多例,多有效。
[处方来源]张文冲。
[处方备注]皮肤炭疽属中医“疔疮”范围,系“中疫死之牛马猪羊等毒而患疔疮”。中医对此治疗,多以蟾酥为主的飞龙夺命丹,内服外敷有较高疗效。飞龙夺命丹的组合法,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本方组合系张氏之祖传方经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处方
9.[处方名称]野菊蜂房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消肿,排脓解毒。主治疔疮疖肿。
[处方组成](1)野菊花根,煅存性,研末,加少量冰片混匀。用时将粉末调茶油敷患处,若敷上的药能持续保存。则不必换药,也不必配合内服其他药物。(2)野蜂房,煅存性后研末,用时调茶油敷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50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一般2-3天内。排脓、消肿,结痂而愈。
[处方来源]广东省潮安县凤圹中学。
[处方备注]野菊具清热消肿之功,蜂房有解毒排脓之效,对面部疔疮、疖肿确具显著效果,系民间可常用之验方
10.处方名称]猪苦胆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消肿,解毒疗疔,主治疔疮。
[处方组成]鲜猪苦胆1枚、蝎尾1条、蜈蚣l条、生乳香1克,生没药1克,冰片0.3克.将蝎尾、蜈蚣、乳香、没药、冰片研成细末,装入苦胆内搅匀,套在患指(趾)上,用线扎口(切勿过紧),一昼夜后取下。若1次不愈可再套一料。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本方对手指、足趾疔疮初起或无名肿毒疗效甚好。用治手足疔疮24例,无名肿毒11例,均获良效。
[处方来源]山东省巨野县机关门诊部田中勋等。
[处方备注]猪苦胆清热消肿;蝎尾、蜈蚣消肿解毒;乳香、没药、冰片止痛消肿,外敷疗诸种疔毒、无名肿痛,是为有效。本方对于疔疮已成脓破溃者不宜用之
11.[处方名称]复方苍耳子虫散
[功能主治]功能消肿拔毒,提脓祛腐。主治脓性指头炎(指疔)。
[处方组成]鲜苍耳子虫40条、铁锈粉2.4克,麝香0.6克、五倍子虫3克、朱砂2.4克,上药研碎成糊状,贮于瓶中备用。用时将上药涂于软膏或膏药上贴于患处。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7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9天。
[处方来源]江西省波阳县游城乡卫生院吴筱亭等。
[处方备注]苍耳子虫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五倍子虫是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中的幼虫,均有收敛、止血、解毒的作用。
12.[处方名称]蟾酥合
[功能主治]功能溃腐排毒,祛脓解毒。主治疫疔(炭疽)。
[处方组成]蟾酥3克、酒化腰黄3克、血竭3克、轻粉3克、硼砂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煅炉甘石3克、煅寒水石3克、胆矾3克、明矾3克、铜绿3克、干蜗牛3克、麝香1.5克、灯草灰1.5克,共为细末,用烧酒调匀,将药涂敷疮面黑敷处,3日后更换。上述方药亦可制成丸剂如绿豆大。每次服1.5-2.1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4例,均获痊愈,治程平均在10-15天。
处方来源]张文胄。
[处方备注]本方系张氏祖传秘方,确有疗效
处方名称]生芋艿治指头疔
[功能主治]消炎,消肿,镇痛。用治无名肿毒、指头疔(瘭疽),对小儿头部毛囊炎也有较好疗效。
[处方组成]生芋艿(芋头),食盐少许。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芋艿洗净,加食盐捣烂。敷于患部,每日更 换2次。
[处方名称]蒲公英糊剂治蛇头疔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蛇头疔。
[处方组成]干蒲公英适量,甘油、75%酒精(比例为1:3)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干蒲公英研为细末与甘油、75%酒精调成糊状,装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将药糊摊于纱布上,敷于患处固定。每日换药l次。 注对已溃破的创面,将糊剂敷于四周,留下中间,以利脓液引流。 据《河北中医》1984年第4期载,赵某某,女,20岁,右侧食指化脓性指头炎(俗称蛇头疗),局部青紫发热剧痛,给予蒲公英糊剂外敷,当日肿痛减轻,2日后肿消痛止,4 E1后创面干燥而愈。
处方名称]泥鳅涎治外科急性炎症
[功能主治]祛湿,消炎。用治急性关节炎红肿疼痛、疔疮、丹毒等。
[处方组成]泥鳅若干条,红糖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活泥鳅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土,置碗中,加入红糖,用筷子不断搅动,俟泥鳅涎液溶于糖中,去泥鳅。用此泥糖液厚涂患处,干则换之。
[处方名称]酱油蜂蜜治指(趾)肿痛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用治指(趾)红肿疼痛。
[处方组成]酱油、蜂蜜等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两味调匀,加温后装入塑料袋内。将指(趾) 浸入。
[处方名称]蝌蚪治小儿胎毒烂疮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热疮、小儿胎毒烂疮等。
[处方组成]蝌蚪、石灰各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蝌蚪同石灰放在盅内,经半年化成清水。用此水擦洗患处。
[处方名称]枸杞叶白糖治大疮
[功能主治]清血热,消肿,解毒。用治未化脓的疮疖红肿,有消散化瘀之功效。
[处方组成]鲜枸杞叶500克,白糖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鲜枸杞叶洗净,捣烂取其汁液,加入白糖。用滚开水冲饮,日服2次。
[处方名称]蜂房三黄末治疔毒
[功能主治]祛热,攻毒。用治疗毒。
[处方组成]野蜂房1个,黄连、黄芩、黄柏(末)各5克,茶油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野蜂房烧存性,研末,与三味中药末搅匀,用茶油调和。敷患处,覆盖纱布包扎。2天后出脓、结痂。
[处方名称]番薯蜘蛛治面部生疔
[功能主治]解毒,医疮。用治面疔。
[处方组成]生番薯嫩头适量,蜘蛛l或2只,红糖l5克。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共捣烂。敷于患处。
[处方名称]陈小麦粉治疔疮痈疽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治疖肿、痈、蜂窝织炎、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急性乳腺炎、丹毒、外伤感染等具红肿热痛的外科疾病。
[处方组成]陈小麦1千克,醋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陈小麦加水浸泡(夏季2天,冬季7天),捣烂,过滤,去渣。静置沉淀后,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晒干(成小粉浆),放锅内小火炒。炒时会翻泡,要不断搅动,待至焦黄成块状时取出,隔纸放地上,冷却,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干粉加醋,调成软膏(每500克约需食醋240毫升)。外敷患处。软膏在夏季易发霉变质,最好当日调用,也免El久醋酸挥发,影响疗效。敷药范围需大于病灶面。未破,敷肿痛处;有脓肿未出头或已出头者,应在中间留一孔,以便排脓。
[处方名称]羊肉片治婴儿肛后溃疡
[功能主治]用治初生婴儿肛门后溃疡
[处方组成]鲜羊肉1块。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比溃疡面积要大些)。用温水洗净患处,把肉片贴上,用橡皮膏粘住,或用纱布包扎。每日更换l次,五六天即愈。 注据《浙江中医杂志》介绍,治疗4例,均获痊愈。
[处方名称]葱白末治阴疮不收口
[功能主治]用治阴疮久不收口。
[处方组成]大葱白、黄酒、香油各适量
[辨证加减]
[疗程疗效]
[处方来源]偏方大全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葱白晒干,炒黄,炒时用黄酒喷,炒干为细末,用香油调匀。敷于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