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簪花图》:男子簪花竞风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9-29
簪花又称插花,是将花朵插在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这是中国古代妇女非常喜欢的一种饰品。而在扬州博物馆珍藏着一幅《四相簪花图》扇页,却刻画了宋时扬州城内,几名男子围坐一起簪花的情景。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扬州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清代画家李墅绘制的《四相簪花图》扇页。画中描绘了宋代几名男子在侍女的陪同下,喝酒簪花的情景。
画面场景用屏风分割成两部分,左侧,三名男子头簪芍药花,围案而坐。其中,身着粉袍、手持酒杯的人,是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头戴蓝帽、背对着画面的男子,目光看向右侧,观众的视线也随之被引向画面的右边:一名官员前来赶赴宴席,红衣侍女为其簪戴芍药花,童子为他敬献美酒。画中四名男子,三名侍女,三名童子的表情和动作彼此各不相同,人物姿态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而苍松碧草、绿茵浓密的景色,则点明了春末夏初的季节特征。整个图画用笔简洁而洒脱,色彩亮丽而淡雅,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浓丽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勾画出宴席间欢畅明快的氛围。
女子头簪时令鲜花,作为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经久不衰,所簪之花有蔷薇、梅花、茉莉、牡丹等。如唐代非常著名的《簪花仕女图》,就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赏花簪花的情景。簪花女子的美好形象也被文人频繁采撷于诗词之中。
然而,在这幅《四相簪花图》中,却刻画了四名宋朝男子共同簪花的情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还是源自宋朝扬州城内一个关于“四相簪花”的传说故事。
看双博馆藏折扇 感受“清风徐来”(组图)
记者 小维 陶敏
炎炎夏日,看到折扇,宛如一股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扬州博物馆馆藏明清折扇艺术展曾在扬州多次展出,为了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作为扬州双博馆交流展览之一的明清馆藏折扇艺术展,最近在淮安市博物馆正式展出,其中有10多件藏品从未对外展出过。那么,都有哪些珍贵的扇面作品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双博馆相关专家,选择了其中部分作品进行解读。
折扇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枝幽香不绝的奇葩,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清以来,折扇尤其风行,无论是扇骨、扇袋的制作工艺,还是扇面的书画创作,作者无不精心构思,着力表现,充分展示个人的艺术才华。由此,折扇从一种生风纳凉的工具,逐渐演变为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当时,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互赠折扇,有的折扇则为几位书画名家倾力合作。”
此次淮安市博物馆从扬州博物馆引进的“扬州博物馆藏明清折扇艺术展”,主题为折扇艺术,扬州双博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他们精选一批清代折扇艺术品,力图从扇画、扇骨、扇袋、成扇等方面充分展现折扇的艺术魅力。自7月28日开展以来,明代大儒陈继儒,画家周天球、文彭,清代“扬州八怪”的一大批扇面书画珍品,实物加展板的详细介绍,让淮安市民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大开眼界。
部分扇面作品点评
书 类
郑燮行书五绝扇页
郑燮,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此件扇页书写率意,布局错落有致,虽为小品,更可见其精彩之笔,是板桥辞世之年所作,时年73岁。
扇面释文:“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题款:“乾隆乙酉书似蔚迟年学兄正 板桥郑燮”。
吴承恩行书扇面
这幅行书扇面作于明代嘉靖十三年秋,当时吴承恩34岁。作者途经镇江,夜宿金山寺,为沫湖先生书写了这帧扇面。整首诗的意境奇丽,书法也潇洒不拘成格。
扇面释文:“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尾有题款:“甲午秋宿金山寺,射阳承恩为沫湖先生书”,下钤“射阳居士”方印。
乔一琦行书古诗扇面
乔一琦,祖籍上海南汇,其祖乔镗嘉靖中以诸生募兵抗倭,其后一支迁入县城,所居门外有一旗杆石礅,刻戟三枝,意“连升三级”。
扇面释文:“襄阳缇路长,草碧杨柳黄。谁家女儿临夜装,红罗帐里有灯灿光。雀钗翠羽动明蹚,欲出不出脂粉香。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徐生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
陈继儒行书扇面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扇面释文:“绿发丹台生,结庐长松侧。仙客未通名,对弈不相识。云来棋局暗,云去分白黑。独有雪髯猿,旁观无怖色。”
画 类
李墅四相簪花图扇页
清代扬州人李墅是“扬州八怪”后裔,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草虫皆能,又工书法,其作品在苏北一带颇多。
宋朝扬州城内一个关于“四相簪花”的传说故事。清代画家李墅绘制的这幅《四相簪花图》扇页,就是对于宋代这一著名历史典故的再现。画中韩琦、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四人或站或坐,品酒吟诗,表现了四名才子簪花自赏的倜傥风流。
金农梅花图扇面
金农,扬州八怪之一。五十岁后始作画,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风格古雅拙朴。此扇面梅花学宋人法,繁枝密蕊,朵朵白梅给人清香四溢之感,配以古拙的题跋文字,风韵尤佳。
画后有题跋:“宋人画梅,皆以水墨行笔,唯绍兴二年处士吴融涂粉为之,予亦仿作,冷香清艳,令观者有月地云阶之想也。辛巳春二月 七十五叟杭郡 金农 书于广陵九节菖蒲憩馆。”
记者 小维 陶敏 炎炎夏日,看到折扇,宛如一股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扬州博物馆馆藏明清折扇艺术展曾在扬州多次展出,为了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作为扬州双博馆交流展览之一的明清馆藏折扇艺术展,最近在淮安市博物馆正式展出,其中有10多件藏品从未对外展出过。那么,都有哪些珍贵的扇面作品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双博馆相关专家,选择了其中部分作品进行解读。
折扇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枝幽香不绝的奇葩,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清以来,折扇尤其风行,无论是扇骨、扇袋的制作工艺,还是扇面的书画创作,作者无不精心构思,着力表现,充分展示个人的艺术才华。由此,折扇从一种生风纳凉的工具,逐渐演变为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当时,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互赠折扇,有的折扇则为几位书画名家倾力合作。”
此次淮安市博物馆从扬州博物馆引进的“扬州博物馆藏明清折扇艺术展”,主题为折扇艺术,扬州双博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他们精选一批清代折扇艺术品,力图从扇画、扇骨、扇袋、成扇等方面充分展现折扇的艺术魅力。自7月28日开展以来,明代大儒陈继儒,画家周天球、文彭,清代“扬州八怪”的一大批扇面书画珍品,实物加展板的详细介绍,让淮安市民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大开眼界。
部分扇面作品点评
书 类
郑燮行书五绝扇页
郑燮,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此件扇页书写率意,布局错落有致,虽为小品,更可见其精彩之笔,是板桥辞世之年所作,时年73岁。
扇面释文:“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题款:“乾隆乙酉书似蔚迟年学兄正 板桥郑燮”。
吴承恩行书扇面
这幅行书扇面作于明代嘉靖十三年秋,当时吴承恩34岁。作者途经镇江,夜宿金山寺,为沫湖先生书写了这帧扇面。整首诗的意境奇丽,书法也潇洒不拘成格。
扇面释文:“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尾有题款:“甲午秋宿金山寺,射阳承恩为沫湖先生书”,下钤“射阳居士”方印。
乔一琦行书古诗扇面
乔一琦,祖籍上海南汇,其祖乔镗嘉靖中以诸生募兵抗倭,其后一支迁入县城,所居门外有一旗杆石礅,刻戟三枝,意“连升三级”。
扇面释文:“襄阳缇路长,草碧杨柳黄。谁家女儿临夜装,红罗帐里有灯灿光。雀钗翠羽动明蹚,欲出不出脂粉香。同居女伴正衣裳,中庭寒月白如霜。徐生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
陈继儒行书扇面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扇面释文:“绿发丹台生,结庐长松侧。仙客未通名,对弈不相识。云来棋局暗,云去分白黑。独有雪髯猿,旁观无怖色。”
画 类
李墅四相簪花图扇页
清代扬州人李墅是“扬州八怪”后裔,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草虫皆能,又工书法,其作品在苏北一带颇多。
宋朝扬州城内一个关于“四相簪花”的传说故事。清代画家李墅绘制的这幅《四相簪花图》扇页,就是对于宋代这一著名历史典故的再现。画中韩琦、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四人或站或坐,品酒吟诗,表现了四名才子簪花自赏的倜傥风流。
金农梅花图扇面
金农,扬州八怪之一。五十岁后始作画,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风格古雅拙朴。此扇面梅花学宋人法,繁枝密蕊,朵朵白梅给人清香四溢之感,配以古拙的题跋文字,风韵尤佳。
画后有题跋:“宋人画梅,皆以水墨行笔,唯绍兴二年处士吴融涂粉为之,予亦仿作,冷香清艳,令观者有月地云阶之想也。辛巳春二月 七十五叟杭郡 金农 书于广陵九节菖蒲憩馆。”
明清扇面--新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
如果您是吴承恩(《西游记》作者)迷,如果您熟知金农、黄慎、郑板桥等“扬州八怪”,自明天起,您不妨来自治区博物馆,看看这些名家们的扇面书画珍品。

陈崇光芭蕉竹石图扇页。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李墅四相簪花图扇页。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朱真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扇页。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
昨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聚散乾坤——馆藏清代折扇艺术展》将于12月4日举办,共展出扬州博物馆馆藏的100幅明清时期扇面书画珍品。展品除了吴承恩行书真迹作品外,还有明代大儒陈继儒,画家周天球、文彭,清代画家金农、黄慎、郑板桥等“扬州八怪”的一大批扇面书画珍品。
据袁淮介绍,此次,扬州博物馆甄选了100件明清扇画作品,题材广泛,章法多变,技法精妙,系统展示了明清诸位名家的作品,其中,不仅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金农的《梅花图扇页》,李鱓的《墨菊图扇页》,黄慎的《对弈图扇页》,还有“碑派书法”重要代表吴让之的《篆书五言诗扇页》,还有晚清“扬州画派”名家王素的《兰花图团扇页》、陈崇光的《草阁春明图扇页》等。(记者 李萍 )
国宝档案:四相簪花图
|

在扬州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中国清代画家李墅画的《四相簪花图》扇页。画中描绘了宋代几名男子在侍女的陪同下喝酒簪花的情景。
中国古代女子头簪时令鲜花,作为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汉代以后,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有蔷薇、梅花、茉莉、牡丹等,唐代非常著名的《簪花仕女图》就描绘了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于春夏之交赏花簪花的情景。簪花女子的美好形象也被文人频繁采撷于诗词中。然而,在这幅《四相簪花图》中却描绘了4名宋朝男子共同簪花的情景,这是为什么呢?
|
四相簪花
扬州市花有二:琼花和芍药。扬州琼花之名盛于天下另文介绍,今介绍一下扬州芍药及其典故。

芍药
芍药自古即被视为吉祥与爱情之花(情人离别,赠以芍药以表思念,故又名“将离”)。我国芍药栽培历史悠久,汉代时长安城就有栽培芍药之记录。及至隋唐,扬州始培植芍药。北宋时期,扬州“负郭多圹土,种花之家,园舍相望”,芍药栽培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名噪天下,“扬州芍药甲天下”的记载随处可见:刘颁的《勺药谱序》说:“天下名花,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为相牟埒”;《本草》记载:“芍药……处处有之,扬州为上”;周文华《汝南圃史》称“扬州之芍药冠天下”;陈淏子的《花镜》也认为“芍药推广陵者为天下最”。
除了芍药栽培规模之盛,在扬州花匠的出色培育下,芍药名品迭出,“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当时有人编制《扬州芍药谱》记载了数十种芍药品种,如宝妆成、叠香英、冠群芳、醉娇红、点绛唇、玉逍遥、试梅妆、御衣黄,……等等。其中最为稀世名贵的当属“金带围”(又名金缠腰)。金带围者,红叶而黄腰之芍药也,世属罕见。据史书记载,近千年内,金带围仅开6次。

金带围
按宋朝官制规定,只有宰相才有资格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官员们都以能观赏到金带围为升官的吉兆。而百姓们也就以讹传讹地传说:出现了“金带围”这种芍药,当地就要出宰相了。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说:“红叶而黄腰,号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意思就是说,金带围一开,该城中必定会出宰相。在我国王姓宗祠的通用楹联中就有“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一联。
北宋庆历年间,名臣韩琦因与范仲淹等人合力推行的“新政”失败而遭贬,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其时,韩琦麾下有两个年轻的幕僚:26岁的扬州通判王珪(南宋奸相秦桧之妻王氏的爷爷)和24岁的王安石。
遭贬的韩琦把扬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原本失意之韩魏公也因此多了几分情致,府内花园遍植名花以供赏心。
一日,衙署后花园百花盛开,韩琦便到园中赏花。忽见一芍药一干四歧,歧各一花,每朵花瓣上下红色,中间围一圈金黄蕊。韩琦倍感惊奇,此芍药品种广陵城内从未见过。韩琦极为珍视此稀世珍品,准备设一盛宴,邀请四位嘉宾,以应一干四花的祥瑞之兆,便找来王圭和王安石。可是还缺一人怎么办?又不能随随便便找个人来赏此奇观。韩琦便着人满城寻找合适之人,终于打听到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蔡姓低级官员,只好请他充数。不料宴会将要举行时,此人拉肚子不能赴宴。韩琦赶紧再派人了解当天有无从扬州经过的朝廷官员。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大理寺丞陈升之正好路过扬州,韩琦便邀其共赏,得赏稀世奇观,陈升之自然欣然前往。四人于花下饮酒作诗,席间韩琦把花剪下,各簪一枝。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此后的三十年间,韩琦、王王圭、王安石、陈升之四人,竟先后都做了大宋的宰相,“四相簪花”的故事也就此流传开来。后来,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面详细记载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黄慎所作“四相簪花图”
后人便将此名贵之芍药命名为“金带围”,又名“金缠腰”。大红衣服配以金腰带有如宰相之官袍,固有祥瑞之兆;既为祥瑞之花,则需有福之人方能簪戴,故此那位韩姓官员当无此福。由此,金带围被誉为“花中之相”。
近闻扬州市有关部门取材于“四相簪花”之故事,在瘦西湖万花园内建“四相簪花”亭,以原木造就六角形仿宋建筑,重檐攒尖顶,亭子的周围遍栽芍药以营造当年之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