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SIC新思维:从2D到3D——TSV的挑战与未来

 April_IC 2013-02-25

ASIC新思维:从2D到3D——TSV的挑战与未来

【作者】林崇铭,SiP/3D IC专案处处长,创意电子公司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从微米向纳米迈进,将平面IC往立体或三维发展的硅穿孔(TSV)技术应运而生。在向3D发展进程中,2.5D技术以优越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可以满足当前设计要求。

集成电路自1958年由德州仪器公司Jack Kilby发明以来,技术与效能飞跃进步。1990年代,半导体产业开始掀起系统级芯片(SoC)技术热潮,在单一芯片上整合逻辑、存储器、运算与其他功能的电路,提供具备系统层级整合(SLI)概念的芯片解决方案,以减少系统中芯片使用的数目,成为当今IC设计概念的主流技术。


英特尔的共同创办人葛登?摩尔在1965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的论文,其大意是在相同面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一段时间(先是18个月,后修改为两年)会增加一倍,这也代表着IC的效能倍增而单位成本却减半。四十多年来,摩尔定律有如预言般神奇地也几乎是准确地预测了IC产业制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时间与速度。但当半导体制程进入纳米世代后,光刻技术、功耗等技术难度愈来愈高,摩尔定律是否持续有效则备受质疑,各种摩尔定律将要失效的预测时有所闻,有从技术层面分析,也有从经济层面分析,失效时间有的说2~3年,也有说十余年以后,不一而足。

SoC与SiP的比较


随着SoC制程技术从微米向纳米的快速演进,单一芯片内所能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将愈来愈多,同时提高了SoC的整合能力,并满足系统产品对低功耗、低成本及高效能的要求。然而,当半导体制程进入纳米世代后,SoC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制程微缩存在技术瓶颈且成本愈来愈高、SoC芯片开发的成本与时间快速攀升、异质化整合的难度快速提高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上市时间的压力变大,也愈来愈难以解决。在此种情形下,系统级封装(SiP)技术有了发展的机会。一般而言,SiP具有以下优点:微型化,可异质整合,可降低系统板级成本,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可提高产品效能。


尽管SiP有很多优点,但也碰到不少困难:1. 裸片(KGD)的货源及管理:电针测试有难度,并不是拥有IC成品的供应商就都能提供KGD,尤其对使用非逻辑类型产品如模拟器件、RF器件等IC更为困难。另外KGD难免碰到制程转换或停产问题,可能迫使SiP中途更换KGD。2. 芯片/封装/系统板协同设计与协同仿真:技术复杂度与困难度会随着SiP内整合的芯片增加以及传输速度的提高而升高。3. 散热:芯片愈多,封装内空间愈窄,散热问题愈不容易解决。4. 良率与不良品分析:SiP整合进来的芯片愈多对于良率的挑战愈高,不良品分析变得更复杂。5. 效能:SiP在速度、带宽与功耗等效能上仍略逊于SoC,其主要原因在于芯片与芯片间连接线长度虽比用PCB短,但与SoC比仍相对较长,会有额外的阻抗、电容,从而造成速度推迟。


由于SoC与SiP各有所长,也可彼此相辅相成,弥补各自的短处,但毕竟难以尽善尽美符合各种不同需求,因此半导体业者也开始思考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希望IC能够达到以下要求:整合:IC要以更先进工艺整合更多功能(More than Moore);连结:拥有多核以达较快速度、较高带宽、更多I/O数、更低功耗、减少发热;方便:封装要轻薄短小,驱动电压变低,耗电量低;价格:IP或模组可以重复使用,产品上市时间要快。

3D IC TSV的契机与挑战


对上述IC要求,SiP虽也可以部分满足,但对于无止境的需求还是难免捉襟见肘,因此效仿SiP堆叠的方式,将原本是平面IC往立体或三维发展的硅穿孔(TSV)技术也就应运而生。而摩尔定律的延续也因此变得更为容易。


事实上TSV技术并不新,2007年东芝就将其用在影像感测模组(CIS),但主要是为减少其正面受光的感测芯片的体积,TSV穿透芯片内部与背面的封装基板连接,之后意法半导体也有相关技术推出。CIS的TSV主要目的在解决封装问题,并不在芯片的堆叠。


以TSV技术堆叠的芯片最早应是2006年三星推出的16GB Flash存储器,接着尔必达在2009年表示已开发完成8GB的DDR3 DRAM,三星也在2010年底公布8GB DDR3 DRAM,2011年8月再公布32GB DDR3。


到目前为止,以TSV技术进行堆叠,虽然也有CPU及存储器,但基本上是同质的,IC设计工程师梦想中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异质整合3D IC却一直未出现,究其原因,成本当然是最主要的考量,但设计复杂性(包括缺少EDA工具、耗电及散热问题)、封装与测试(包括KGD的货源、Micro Bump的测试、良率)以及供应链的整合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在异质芯片堆叠的3D IC推出之前,将这些异质芯片以平面置放(Side by Side)方式摆放在硅载板上,硅载板再以TSV技术与封装基板连接,所谓的2.5D IC也就应运而生。因此3D IC可称为革命性改变,而2.5D IC则是进化性改变。虽然是进化性改变,2.5D IC确能有许多3D IC的好处,但技术困难度与成本就相对低很多。因此一般看法,2.5D IC在未来的1~2年内就可以看到较大量的应用,而3D IC则要再等一段时间后方可见其身影。


全世界最大的FPGA供应商赛灵思2011年公布了以其所谓的SSIT技术,将28nm芯片置放于65nm的硅载板上,以TSV及微凸块连接封装基板,可称为是2.5D IC的发轫,该公司宣称这种技术在良率、FPGA性能、功耗、延迟及带宽等各方面都有可观的进步。


不管2.5D IC还是3D IC,高带宽低功耗都是其想达到的目的,而存储器KGD是最多会被整合进去的产品。但先前SDRAM的总线最大是64位,明显不够,因此提高SDRAM总线宽度的呼声一直不断,而Wide IO被识为最具优势的解决方案。


JEDEC也因此成立专案小组,2011年12月JEDEC公布JEDEC Standard JESD229 (Wide IO Single Data Rate),将移动设备的总线宽度一举提高到512位,预计2012年底或者稍后还会再公布电信网络用高带宽存储器(HBM)1024位的Wide IO标准,也算是在3D IC的发展路程上再进一步。


基本上2.5D或3D IC也是将各种不同功能的芯片整合堆叠,前面所提到的SiP技术困难点,2.5D/3D IC一样会碰到,而且更加棘手,因此拥有解决SiP技术的经验与方法一定会对进入2.5D/3D IC世代有所助益。


另外一个问题是供应链的整合。在SiP流程中,封装厂一向是扮演整合者角色,SoC和不同的KGD分别在不同的晶圆厂制造与针测后,运送到封装厂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堆叠,再加以封装。但在2.5D/3D IC时代,不只硅载板是比较接近晶圆厂的制程,当3D IC芯片须要在电路区钻TSV时,技术困难度大大提高,这部分也是晶圆厂更为专业,因此整合者角色是否须移至晶圆厂,或是封装厂也跨进此一领域,还需半导体业界整合出一有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创意电子从2004年开始提供SiP服务,过去三年其SiP占营收比重都在30%以上,是SiP服务的领导厂商,多年来建立的深厚技术能力,加上与TSMC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也是最有能力、最快能跨入2.5D/3D IC设计服务的厂商,目前计划从2013年第一季度就开始提供客户2.5D IC的服务。

(本文原文刊载于《集成电路应用》杂志2012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