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军士兵的“优厚”待遇

 红花绿叶园 2013-02-26
太平军士兵的“优厚”待遇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陶短房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陶短房,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现为《纵横周刊》非洲问题研究员。他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杨秀清、洪仁玕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炫耀过太平军士兵的优厚待遇。

  首先是精神层面上的,跟着上帝走,上天堂快,“活着是坐小天堂,便是死了,也是升大天堂”。

  其次是物质层面上的。李秀成在藤县大黎里当雇农时,碰上萧朝贵部太平军过境,他便是听到当太平军“人人有饭食”而入伍的。尽管太平军在后勤方面缺陷不少,关键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粮台制度,更没有下力气组织境内的生产,但就士兵的穿衣吃饭问题而言,他们还是相当重视的,尽管有时因敌人围困也常断炊,但士兵仍然获得优先供应。

  1854年,天京城被围时,城中一度只有4个月存粮,普通百姓和后勤人员只能每天获得“男三合、女二合(一合为三两)”的有壳糙米煮粥充饥,但报名出城驻扎的圣兵却能每天吃到一顿干饭,“充先锋”(敢死队)的,还能吃到肉——要知道即使在不缺粮的时候,太平军早期总制(一个军的最高长官,比军帅高二级)以下军官,就没有肉食定量了。

  早期当圣兵的有个最大的抱怨,就是家庭问题。太平军为了保持战斗力,长期实行男女分离,表示要等打败清朝,方能家庭团聚。但那时除了洪、杨、萧、冯、韦、石、秦、胡8人可以夫妻同住,所有军官也和士兵一样“耍单”,连丞相也不例外,因此也说不上特别苛待小兵们。

  甲寅四年(1854)八月二十四日,太平天国恢复家庭生活,允许未结婚的结婚,已结婚的同住,士兵和军官一样允许携眷行军。

  洪仁玕在劝清朝官兵投降的布告中,曾经得意地对比太平军和清军围城士兵的待遇,其中一大“天国优势”,就是太平军士兵可以每晚与妻子同住,尽享天伦之乐,而清兵则“形同鳏夫”。当然,这样拖家带口的部队,在后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耐野战,不愿长途调防,甚至因为顾恋家小安全不肯力战,一触即降、即溃等。

  最让太平军士兵无法忍受的歧视性政策,是“刺面”。

  给兵士脸上刺字,据说是五代早期河北军阀刘仁恭的发明创造,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乃至两宋和契丹都一直沿用。不过和宋朝只要当兵就刺字不同,太平军是只给“不听话”的刺字。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扫北军因为在外线作战,所补充的兵源都是强抓来的,为防止逃走,就都在额头上刺字;自愿加入的就免刺,如一名后来被俘的固安县籍士兵金有,就因为是自愿参军,没被刺字。

  在比较巩固的地区,即使强拉来的兵,一开始也不刺字,而是只给逃兵刺,而且逃的次数越多,字刺得也越多,如第一次被抓回,会刺“圣兵”、“太平”,第二次则刺“自愿投降”、“包打江山”,据说有人因为逃跑次数太多,脸上脖子上被刺成看板的。

  据说设计该刺字方案者的构思,是被刺字的人因为脸上有字,不敢逃跑,而刺了“自愿投降”的一旦逃走被清军发现,更是死路一条。谁知道清军也不傻,他们弄明白底细后特别下令,刺字的一概不杀。结果有些明明没有刺字的逃兵也会想办法弄几个刺字,跑到清军关卡炫耀一番,不但能保命,还能得到丰厚的赏金,因为清军认为,但凡刺了好多字的“贼兵”,那准是不甘心造反,与长毛作坚决斗争的大清良民。

  选自《这个天国不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