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孝? 九成小学生认为“孝”就是听话

 关注每日热闻 2013-02-26

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孝顺的名言、格言和孝顺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今“孝顺父母”更与“热爱祖国”、“关爱他人”成为沈阳市民共同践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如今,《沈阳日报》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小学生认为“孝”就是“好好学习”和“听父母话”;中学生表示“考出好成绩是对爸妈最好的回报”;大学生则总结多陪陪父母、听父母的话和不惹父母生气最重要。

在中小学普遍关注国学教育、大学回归亲情教育的今天,教育专家提示:孩子们本身都是孝顺的,我们在提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机会,教会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付诸实践。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们,需要在家庭中给孩子补上“孝顺”这一课。

小学篇

九成小学生认为“孝”就是听话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孝”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但是在回答关于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时,九成学生的答案都是“好好学习”和“听父母话”。

对此,有关教育界人士指出,这显示了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孝”就是“顺”,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让父母满意就是孝顺了。

调查结果

“听话”、“好好学习”成“孝”的诠释

参加此次调查的100多名小学生全部是00后,其中有95%是独生子女。面对“你怎么理解‘孝’”这一问题,有90%的小学生答案都是“听父母的话”和“好好学习”。孩子们普遍认为,孝顺父母以及长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成绩好,平时听父母的话。超过70%的孩子平时在家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8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平时工作很辛苦,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体对长辈尽孝方面,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没有送过父母礼物。甚至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具体工作单位也都说不清楚。

“孝”从哪来?

学校成“孝”的教育主渠道

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到的关于“孝”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学校。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孩子“孝”的教育缺失不免令人担忧。

90%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弟子规》,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孝”的教育。据记者了解,某小学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面对“每天上学放学都主动与父母打招呼吗?”“有好吃的东西会主动给父母吃吗?”“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工作单位吗?”等问题时,多数学生选择了否定的答案。

浑南三校校长项莉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生父母对孩子的物质付出远远超过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投入。“‘孝’的教育重担都压在了学校身上,我们的学生每周5天在学校接受‘孝’的教育,周末一回到家里,在父母的放纵宠溺之下,效果马上就消失殆尽了。”

专家建议

培养孩子孝心父母应以身作则

项莉建议那些年轻的父母,公休日尽量带孩子一起看望和陪伴老人,给老人买些他们爱吃的东西,帮老人做些家务活儿。在这种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

另外,家长们也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孩子的孝心。当孩子吃东西,父母应该与他一起分享;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适当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关心父母。“妈妈今天很累,连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马上跑去倒一杯水端到妈妈面前,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孩子“孝”的机会。(王若若)


中学篇

中学生普遍认为好成绩就是“孝”

本报特别策划共收到了近百份中学生及其父母发来的回复。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的一些中学生,倾听了他们在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点滴小事,感受着他们与父母的交往之道。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95”后孩子鲜明的个性特点,“孝”在他们身上更多的体现为“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

调查结果

结果1:普遍和父母缺乏沟通

记者在采访和整理问卷中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60%的孩子普遍和父母缺少沟通和交流。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能多陪自己说说话。有空了多陪父母聊聊天着实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不少中学生告诉记者,平日里很少会和父母聊天,更提不上谈心事了,觉得父母无法理解自己。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一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有了心事他们更愿意和同学和朋友说,而不会选择父母。

近半数的受访中学生表示,平日里对父母的关心还很不够,以后会更主动找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努力去寻找和父母之间最合适的沟通方式。

结果2:极少孩子主动做家务

在采访中,不少孩子难为情告诉记者,平时在家里基本上不干活。五中高一·十五班的韩佳宁说,平时妈妈从不让她干家务活,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但这个假期里她偶尔刷了一次碗却让妈妈特别开心。

很多中学生也表示,学习再忙也没忙到连做点家务活都没时间,就是被爸妈伺候惯了,这个假期要从自己整理房间开始,多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五中高一·八班的魏东泽告诉记者,平时父母忙于生意,每天很晚才回家,“放假了,每晚我都准备晚饭等他们一起吃。”像魏东泽一样,中学生们也提到,孝就是 平时多体谅父母,多理解父母,“这么大了,不能再让爸妈伺候了”,自己打扫房间、做点简单的家务活,尽可能少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结果3:“好好学习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采访中,很多中学生坦言,和父母闹别扭、发生矛盾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习上的事。高一·十一班的董凌汐说:“每次考试成绩一下滑,我妈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 蚁,她急我也急,话一说不对,就吵起来了。”很多学生表示,每次跟父母顶嘴,惹他们生气后都很后悔,“心里知道爸妈都是为自己好,但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 绪,希望爸爸妈妈能原谅自己。”

调查问卷中,提到怎样做才是孝,中学生们给出最多的回答就是“努力学习,让父母省心。”不少学生表示,这个假期里好好复习功课,开学了考个好成绩,让爸妈高兴。

父母的希望

孩子能体谅父母懂得感恩

在父母心目中的孝顺儿女应该做到哪几点?很多父母说,希望孩子假期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谅一下父母的辛苦;平时多和父母聊聊天;不要顶嘴、别太任性;脾气太大了要改一改;吃穿用上别太攀比;常在一起谈谈心,遇到什么事情多与父母沟通……

在收到的调查问卷中,父母期望最多的就是孩子能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能够体谅父母,懂得感恩。

妈妈陈海儒说,希望孩子能多理解我们、多体谅我们,不要觉得他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平时跟他爸爸说话时能多些耐心,希望孩子对父母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很多家长也表示,让孩子知道感恩,懂得孝顺,自己也要身体力行孝顺好自己的父母,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杨主格)

大学篇

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孝”没自信

本报共收到大学生及其父母的调查问卷超过100份,其中有来自辽宁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医学院等沈阳院校的大学生,也有在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外地读书的沈阳学子。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学生们虽然主观上都很孝顺父母,但普遍对自己缺乏自信,超过60%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孝顺打分仅为60~80分,更有近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及格,只有不到5%给自己打满分。

调查结果

“多陪陪父母”排第一

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什么才是孝顺?这100多份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多陪陪父母”;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听父母的话”和“不惹父母生气”。

上海大学谭月的总结代表了90后大学生的普遍观点:多和父母保持交流;理解父母的想法;尊重父母的意见。约三成大学生与辽宁大学赵雨点同学的观点一致:平常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事都和父母探讨;听进去父母的金玉良言;多帮父母分担压力。

还有近10位同学在谈论孝顺时提到“不伤害、欺骗长辈;不粗鲁对待长辈。”反映出年轻人的另一面。

“孝”差在哪?

少沟通、不成熟、无法分忧排前三

既然没有高分,那么90后大学生们又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自己还不够成熟”、“无法帮父母分忧”等三项是此次调查出现频率最高的,此外还有懒惰、很少做家务、关心不够等。

华东理工大学胡敬轩表示:“打个比方说,自己有些时候不太成熟,总和父母吵嘴。”同济大学林圣炜表示:“太少时间陪他们了,一年就回去那么一趟。”辽宁大学高雅琛表示:“对父母的态度和关心程度不够,应该多关心下父母吧!

此外,谈到曾经做过最让父母生气的一件事。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撒谎,对父母隐瞒成绩之类”以及“顶嘴,对父母不够尊敬”。

我们的父母

父母要求一降再降 什么都不做也是“孝”

此次调查,家长们无一例外地给孩子的孝顺评分非常高,超过80%的家长给孩子的评分达到90分以上,直接给满分100分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记者发现,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之低,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简单一句话:只要待在家里,多陪陪父母就行。最多也就是要求孩子做点家务。

专家观点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团委书记周健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太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容易忽略父母的感受,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都是孝顺的,只是他们把对父母的关心都放在内心深处,不会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达出 自己的爱,自己的关心。(封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