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岩山石刻(六)西施洞(观音洞)

 苏迷 2013-02-26
石室,在百步阶南下,传说西施常和吴王在洞中同坐小息,故又名西施洞。

   《吴越春秋》,吴王夫差拘勾践,范蠡于此,故名勾践洞;范蠡洞。洞口高9米多,宽3米多,深度约3米许。

    明顾炎武《西施洞》诗:“馆娃遗迹草迷离,古洞千秋尚姓施,大可功成隐岩穴,又何一舸逐鸱夷。”

    还有清汪琬《西施洞》和清滕家祥《西施洞》。一经诗人题咏:“小洞遂为古珍”。

    民国32年佛教界曾在洞壁上刻有观音大士像,改称为“观音洞”。洞口原有房屋五间,庭院紫竹细细,杂花丛生,颇有幽趣。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灵岩山石刻(六)-- <wbr>西施洞(观音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