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外经-目录篇

 蔡灸哥 2013-02-27

黄帝外经-目录篇

 

 

黄帝外经-第一卷

 

陰陽顛倒篇第一
順逆探原篇第二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壽夭篇第四
命根養生篇第五
救母篇第六
紅鉛損益篇第七
初生微論篇第八
骨陰篇第九


 

黄帝外经-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社生篇第十一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黄帝外经-第三卷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
任督死生篇第二十
陰陽二蹺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小絡篇第二十三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腎水篇第二十六
心火篇第二十七

 


黄帝外经-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胃土篇第二十九
包絡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膽木篇第三十二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黄帝外经-第五卷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表微篇第四十二
呼吸篇第四十三
脈動篇第四十四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黄帝外经-第六卷


診原篇第四十六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並論篇第五十
五運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黄帝外经-第七卷


四時六氣異同篇第五十五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從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熱篇第五十八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
營衛交重篇第六十一
五臟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風固本篇第六十三


 

黄帝外经-第八卷


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
太乙篇第六十五
親陽親陰篇第六十六
異傳篇第六十七
傷寒知變篇第六十八
傷寒同異篇第六十九
風寒殊異篇第七十
陰寒格陽篇第七十一
溫似疫篇第七十二


 

黄帝外经-第九卷


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
善養篇第七十四
亡陽亡陰篇第七十五
晝夜輕重篇第七十六
解陽解陰篇第七十七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從逆窺源篇第七十九
移寒篇第八十
寒熱舒肝篇第八十一

 

 

黄帝外经-目录篇

 

关于《黃帝外經》

 

   一、《黃帝外經》首見於《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五,方技類之醫經中,惟不見錄經文。相關之書目為:黃帝外經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鵲外經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二、據梅自強先生《顛倒之術》謂:「此書(黃帝外經)一直失傳,至本世紀八十年初,始在天津發現明末或清初根據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精抄本。」傳述者(陳士鐸先生並)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簡短的評價,並冠以《外經微言》之名。爾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為「中醫珍本叢書」影印1500本試銷,不意以不是岐伯時成書為由而被某些人說成是「偽書」,以致未能再版。」

 

  又謂:「《外經》是以黃帝及雷公、風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討問難的方式寫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經》的內容,有不少是可補《內經》之不足。(按:即仙道內丹、養生延命範圍)」

 

 

 

《外经微言》概述

 

   《外经微言》是1980年整理古医籍过程中发现的,该书现藏于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图书馆。本书前无序,后无跋,封皮残缺,印章亦已模糊难辨。卷首有“岐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字样,其书末朱题“嘉庆二十年静乐堂书”,其笔体与正文稍异,疑或后人所加。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清代精抄本。经查阅多种图书目录,均未见记载《外经微言》一书,后查《山阴县志》方知陈士铎确有此书行世。
嘉庆八年《山阴县志》:“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革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行世。”


   《外经微言》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篇专题论述。其中第一卷论述养生、天癸、月经、子嗣、寿夭等;第二卷论述经络终始、标本顺逆;第三、四、五卷论述五行生可、脏腑气化;第六、七卷论述五运六气、四时八风;第八卷论述伤寒、瘟疫;第九卷论述阴阳寒热等。


   《外经微言》丰富多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著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本于《内经》,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一、《外经微言》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顺逆探原篇》提出了“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滓,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的养生方法。在《命根养生篇》篇末附“陈远公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则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着重指出了“精”在人身的重要意义,并申明了“安心”为养精的重要方法。《善养篇》论述了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养阴养阳的方法。综上所述,可知《外经微言》中主要从安心、守神、保精等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养生之道,与《内经》中有关养生的经义可谓相得益彰。


    二、《外经微言》中有《肺金篇》、《肝木篇》、《肾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等十三篇专门论述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对内经五行生克学说有所发展。兹以《肺金篇》为例介绍如下,其云:“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所喜者,由于土中火气之过盛也。”简明地论述了脾土和肺金的关系。《肺金篇》又云:“土为肺金之母,火为肺金之贼。肺近火,则金气之柔者必销矣。然肺离火,则金气之顽者必折矣。所贵微火以通薰肺也。故土中无火,不能生肺金之气。而土中多火,亦不能生肺金之气也。所以烈火为肺之所畏,微火为肺之所喜。……”进而申明肺金喜土中微火之温煦,而恶烈火之熏灼。《肺金篇》扼要地说明了肺金和肝木在正常、反常两种情况下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肺位居上,易受火刑的道理。并指出:“肺为娇藏,曷禁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鸣,断难免矣。何以自免于祸乎?岐伯曰:仍赖肾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肾相亲,更倍于土金之相爱。以土生金,而金难生土。肺生肾,而肾能生肺,昼夜之间,肺肾之气实,彼此往来两相通,而两相益也。……少师曰:善。请问金化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谓乎?岐伯曰:水不生木,岂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真水生木而融化之,水克木矣。”阐述了肺受火刑而致金破不鸣的治疗原则,从而明确了肺与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水生木和水克木的道理。可以看出,陈士铎不仅是一个造诣很深的理论家,而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家,因为他能灵活地运用五行学说和脏腑气化学说,将《内经》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的辨证法则融为一炉,从而阐发了《内经》的有关理论。

 

    三、《外经微言》对《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六气学说等论述都有所阐发。《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云:“雷公曰:脾经若何?岐伯曰:脾乃土藏,其性湿……其脉起于足之大指端,故又曰足太阴也。脾脉既起于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内侧肉际,过横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乃入肝经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为脾之所畏,何故脉反通于肝,不知肝虽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无木气之通,则土少发生之气,所以畏肝,而又未尝不喜肝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内而胃外,脾为胃所包,故络于胃。脾得胃气,则脾之气始能上升,故脉亦随之上鬲,趋喉咙而至舌本,以舌本为心之苗,而脾为心之子,子母之气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为心之外窍,非心之内廷也,脾之脉虽至于舌,而终未至于心。故其支又行,借胃之气,从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脉通于膻中之分,上交于手少阴心经,子亲母之象也。”以上论述则是在《灵枢?经脉篇》的基础上,用脏腑经络气化学说进一步阐述经脉循行络属的原理。


    据《辨证录?凡例》:“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篇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由此可知《外经微言》是陈士铎晚年在医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著作,其中八十一篇专题论述,每篇各有特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内经》的理论,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